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白圭志 >

第13章

白圭志-第13章

小说: 白圭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秉干文字,愈加惊奇,乃曰:“此等奇才,不当列于凡士之内。吾当荐入京师,以显国家文明之治。”

    次日,江宁府来。王彦曰:“昨考贵府得文字两卷,觉得与诸生不同,贵府试观之。”乃于案上取二卷,交与江宁府。接过一看,祇见满篇圈点,又见是秉干、秉刚名字,大喜曰:“此乃湖南巡抚杨公之子也。”王彦曰:“何奇才多出于此老。”遂使江宁府着人请二子进内衙。

    王彦优礼相待。礼毕,分宾主坐。王彦曰:“适见公子妙文,诚不加点。本院奉命访察贤士,如遇奇才,当荐入京都。今公子兄弟,虽相如、子建不及也。今荐公子于天子之前,以光盛国。”秀英谢曰:“学生一介庸儒,素无知识。今蒙大人谬举,诚恐有负所荐矣。”王彦曰:“公子毋自谦,本院岂不知人。”菊英曰:“既蒙垂爱,敢不应命。”王彦大喜,留二子馆于后衙内。

    菊英私谓秀英曰:“我等皆是女流,今荐入京师,恐终久不雅。”秀英曰:“得此机会,正好展胸中之学,以登青云之上,何多虑也。”

    次日,学台修了表章,仰着江宁府学,送二子进京。不题。

    却说杨巡抚在衙内闷坐。忽有京报至,报说新状元张庭瑞点了湖南学院,不日将到任。巡抚闻知,转加烦恼。

    不数日,庭瑞果然到任。巡抚乃率满城官员,至河下迎接学院。祇见庭瑞舡上出来,青年俊秀,貌过子都,飘然有喜色。见了巡抚,便深深一揖。巡抚回礼,庭瑞将欲跪下,巡抚慌忙扯住,曰:“先生远来,乃天子命臣,毋自卑也。”庭瑞曰:“晚生一介书生,久慕老大人盛德。今得拜台下,实三生有幸。”二人谦逊之至。当日吉辰,上了任。

    次日,即往各衙门拜客。及至巡抚衙内,巡抚设酒相待。第三日,使人到巡抚衙内求婚。巡抚乃将女儿自吴江以来之事,细告使者。使者乃将此言回复庭瑞,庭瑞伤感不已。

    明日往拜叔父昆山。遂小衣小帽,带一仆相随,望张村而来。于路自思:“小姐从前既避难于张村。今之踪迹,叔父必知,到彼自有消息。”正想间,已到张村,令仆送上名帖。昆山看了,知是侄儿到来,遂命请进。

    庭瑞入内,请出婶娘,一同问慰毕。一堂欢坐,细论两家之事。说到菊英身上,竟全然不知去向,叔婶十分叹息。须臾,请入后堂饮酒。饮毕,天已将暮。庭瑞欲起身,昆山止之曰:“天色已晚,在此歇息。”庭瑞步已倦,遂从之。昆山乃命人送入书房安寝。

    是夜,庭瑞卧于床上,左思右想。不得菊英消息,十分凄惨,乃起挑灯独坐。因见案上有书数卷,开而读之,亦不耐烦。忽翻出箧中新诗数本,俱是抄写的,乃页开观看。纔读一首,见其文辞清新,所作不凡,自觉精神畅快。连看几首,愈见敏捷,乃叹曰:“此诗真天才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忠信其在此乎。”又看了数首,曰:“此人之才,胜我十倍矣。”遂将此诗赆看,不觉天明。

    忽昆山进来,见庭瑞在灯下看书,乃问曰:“贤侄因甚这早?”庭瑞对曰:“适间纔起。”乃废诗与昆山坐谈。

    须臾,仆献茶来。茶罢,忽二少年入拜于昆山之前。昆山谓少年曰:“客乃尔伯兄也。”二少年闻言,忙下拜。庭瑞慌忙回礼,遂转入房中去了。庭问昆曰:“二弟何来?”昆山曰:“近因先生丧,适从吊礼回。”庭又问曰:“多少年纪?”昆曰:“十五岁了,尔婶娘双生子也。一名登,字敬威;一名华,字显威。”庭瑞曰:“侄所观之诗,莫非二弟所作乎?”昆曰:“然。但俗鄙之句,尔暇间可为改正。”庭瑞曰:“叔父有此麟儿,真可羡也。侄观此诗,作用奇绝,乃当世之英才。侄奉天子命,遇贤才当荐入朝庭。今二弟年少学博,岂可怀其宝而迷其邦。侄当力荐于天子之前,以为国宝。”昆曰:“贤侄为提举,但恐辱子才不称荐耳。”庭曰:“叔父不必过虑,侄来日当命府学送二弟进京。可先使二弟即收拾行装。”昆山应诺。于是同入客堂。

    早膳毕,庭乃辞过叔婶,起身回衙。昆山已令人整备车驾俟候。庭瑞登车而返,其仆乘马相随。行至前阳山,祇见旗伞轿马伏于道傍,齐声曰:“书办等在此迎接大人。”庭瑞见了自己衙役,遂令张村车马回家,乃乘轿进城。

    回到衙中,修了荐贤表章。即传长沙府学至,吩咐曰:“今张村有二才子,命尔送入京师。有表文一纸,到京时可向礼部投下。”府学领命。至次日携了表文,遂往张村,约会登、华兄弟进京。正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未知此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秀英到湖南,是出乎意外。今到江宁,又是出乎意外。及其考试,亦皆出乎意外。秀英之事,不徒他人难料,即自己乔无定准。若菊英之志,惟存一庭瑞耳。

    庭瑞联捷,巡抚喜、夫人喜。眼见庭、菊婚姻即成,忽又不见女儿,此际不徒巡抚恼怒,即读者亦将叹气。

    王彦奇二才,庭瑞亦奇二才。王彦荐两贤,庭瑞亦荐两贤,二处遥适相对,照应成趣。庭瑞所荐是真才子,王彦所荐是假书生。非为菊英,则张村二子无以荐。非因秀英,则江宁二子无所出。此一部书,全赖秀、菊成章。

    刘元辉不见女儿,杨巡抚又不见女儿。其实皆秀英一人,做出几多事故,令作者重费几多工夫。

    仲弓问政,孔子曰:“舍小过,举贤才。”三代以来,莫不藉此而为政矣。今庭、彦能遵此法,不愧圣门之儒耳。

    。。。

 ;。。。 ; ;
第十四回 文华殿六才并试 丝纶阁四女均潜
    话说王彦所荐二才子,着江宁府学送入京师,至礼部投文。礼部尚书陈德谋接了文书并奏章,即批听候奏议。回文江宁府学,即与二子转到公馆去讫。

    庭瑞所荐张村二子,命长沙府学送进京城,亦至礼部投文,礼部一概收了文书,也令他听候回文。

    明日,帝陛殿。礼部出班奏曰:“今有江南学臣荐二少年才子进京,乃湖南抚臣之子,一名秉干,一名秉刚,有表章奏闻。湖南学臣亦有表文,荐二子来京,姓张氏,一名敬威,一名显威。俱在朝门候旨。”帝看了表章,喜曰:“两学臣如此为朕访才,真贤臣也。”遂批:“五日内候朕亲临文华殿面试,可暂着四子寓于丝纶阁中。”礼部领旨出朝,遂请四子寓于丝遂纶阁。即发回文,令江宁、长沙两训导回省。当日旨意一下,四子皆打点考试。

    却说敬威兄弟见了菊英,似乎面善,又不好认得。菊英认得敬威兄弟,乃将自己男装及秀英之事告之,又嘱其切勿泄漏。敬威点头会意,乃密将庭瑞之意告菊英,菊英吁嗟不已。

    却说帝女璧玉与秦王女金鸾,在宫中总是题诗作赋。今闻江南、湖南两处学臣荐了四个才子来京,帝批五日内亲试。璧玉与金鸾私语曰:“去岁父王欲招榜眼为驸马不遂。今荐来四子,其中必有吾姐妹缘人矣。”金鸾曰:“何不假扮书生与四子共试,胜彼则可以扬名,不胜亦无人知觉。”璧曰:“此言甚善。”商量既定往告母后。后从之,乃暗使人知会学臣李勃。即使二女假扮书生,先到李勃处投下。璧玉遂取名朱璧,金鸾亦取名朱鸾。

    李勃领皇后密旨,亦修了荐贤表章,荐二子入礼部。礼部亦请二子寓于丝纶阁,遂将李勃表章申奏。帝在宫时,皇后已将此事奏明。今礼部来奏,已先会意,亦批考期并试。

    及至考期,先赐六子七品冠带。然后帝御文华殿,满朝文武朝参毕,分班俟候。帝乃传旨,选六子上殿。俯伏金阶,帝命平身。赐坐于殿上,各赐文房四宝。即钦点三个题目,使六子作文。帝命大学士孙建庭监场,其文武大臣供在殿前俟候。

    未及一个时辰,六子作文俱毕。太监入宫,请帝升坐。六子俯伏,各呈上文字三篇于御案前。太监接上,命六子平身,六于遂皆退入文班中。帝将文字细看。

    看毕,以文示诸文臣曰:“朕阅此卷,颇觉快绝。卿等可细评之,以辨高下。”文臣领旨,簇拥殿前,各看一卷,莫不惊异。又各将看了的易换来看,愈加称奇。乃奏曰:“六卷皆天才,更无可亚者,臣等何敢安评。”帝大喜曰:“诚如是,学臣所荐皆有眼力矣。”乃复选六子上殿,曰:“朕观卿等皆当世奇才。今命卿等各赋诗一首,务在举笔成文,看卿口气以辨高下。”六子遂俯伏该题。

    帝乃用大龙笺一张挂于殿上,御笔书题曰:月中丹桂,不限韵。又赐笔一枝,墨一池,列于殿上。五子推逊,菊英、秀英假谦一番,遂执笔题于龙笺之上,一挥而就。诗曰:

    跳出龙门入凤池,今朝阙下论高低。

    月中应有长春桂,臣折高头第一枝。题罢,后书:臣杨秉干应制。遂交笔与敬威。敬威题曰:

    泮水由来透凤池,凤池应有上天梯。

    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他人折半枝。后书:臣张敬威应制。菊英题曰:

    书生举步上瑶台,自负文章八斗才。

    昨夜天庭门未闭,被臣和月掇将来。后书:臣杨秉刚应制。显威题曰:

    寒窗十载对灯前,此日鳌头臣占先。

    欲向蟾宫拔桂树,也须待月到天边。后书:张显威应制。璧玉题曰:

    外来桂客且从容,月里岂无折桂翁。

    任尔能施公远法,明皇未必到蟾宫。后书:臣朱壁应制。金鸾诗曰:

    诸君何必苦争荣,百鸟先飞逊大鹏。

    纵有英雄空用力,安然丹桂在蟾官。后书:臣朱鸾应命。

    六子题罢,两班文武无不喝采。帝大悦,遂皆钦点为翰林。六子谢恩而出。帘退朝,各官皆微。

    明日,帝又临朝。礼部尚书出班奏曰:“学臣李勃所荐二才子,于陛下考试后便不见了。臣使人寻访,竟无踪迹。祇得奏闻,伏乞圣裁。”帝曰:“所荐才子,尚未授之以任。欲去便去,朕何阻焉。”礼部乃退。

    原来璧玉与金鸾,于御前考后,即入宫中去了,帝所以随口答应。当时帝又宣秉干、秉刚上殿。秀英与菊英闻宣,即趋上金殿,俯伏听谕。帝谓秀曰:“卿兄弟少年英杰,朕深爱惜。均有公冶、南容之风。朕正宫之女,与卿年貌相当,才德可配。愿招卿为郡马,朕弟秦王女,亦有贞静之德,愿招卿弟为驸马。卿意以为如何?”秀英与菊英闻言大惊,忙叩头奏曰:“蒙陛下恩谕,本当遵旨。但婚姻之事,必待父母之命。虽虞舜不告而娶,犹不免后人有言,况臣下乎。伏望陛下体臣愚衷。”帝笑曰:“卿何愚也,君与父孰尊?”秀英曰:“君则尊,父则亲。”帝曰:“卿既欲待父命,朕即传谕卿父,以全卿等尊亲之念也。”遂于御案上写了圣谕。即命大学士孙建庭,赉往湖南议婚。当时秀与菊祇得叩头谢恩。帝乃还宫,百官退朝。

    秀与菊转到丝纶阁时,急得魂不附体。敬威兄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