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白圭志 >

第12章

白圭志-第12章

小说: 白圭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学问不在愚兄之下。虽贤弟意中美人,亦未必遇此。愚作书回家,为贤弟说合,货弟以为如何?”庭泣曰:“弟与兄今日之盟也,与菊英昔日之盟也,弃旧迎新,弟所不为矣。若天缘有分,自然可以成配。倘彼父不容,此女料不负我。或为父所逼,必就死地,如其死。我当守之以义,决不复娶也。”忠曰:“愚闻仁义虽重,忠孝为先。贤弟既读书,岂不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乎。贤弟欲守义,愚亦不夺贸弟之义。若此女得为贤弟配,愿使舍妹居侧室。”庭曰:“今妹何可为人妾?”忠曰:“决无不可。”庭乃允从。是晚二人共寝。

    明日早起,忠入内,将此事告其妻李氏。李氏起对曰:“姑娘终身大事,上有公婆,岂容丈夫主持。况为人之妾耶?”忠曰:“非尔所知,吾料杨巡抚不能容女,女必自死矣。”李氏曰:“恐不应君料奈何?不如称早悔言为妙。”忠不听,乃作书令人送回家中。书中之意,言与状元结盟,及将妹子许配状元之故。

    却说庭瑞与兰英歇住数日,遂欲起身。忠留之曰:“贤弟既与愚结盟,便是一家。相聚未几,便匆匆欲去,何也?”庭曰:“弟出京时,主上面渝,祭祖之后即要进京。今弟在家已久,不敢再留,就此告辞。少不得即要进京,弟与兄后聚有期矣。”忠曰:“贤弟欲去,愚亦不强留。”乃附耳曰:“妹妹切宜禁之,不可再由他进京。”庭点首,遂与兰英起身。刘忠送出郭而别。

    庭、兰在路不尚半月,已到家中。即将祭父、结义及刘忠以妹许配之事,一概禀告母亲。大姑大喜。时二姑亦已回家去了。庭瑞因思菊英甚切,与母言曰:“儿在吴江订约之女,至今全无动静。儿思往湖南探之,姻缘有成,儿愿足矣。倘或不然,儿亦当自尽其情。”大姑曰:“尔欲往湖南,惟称早回家,必以功名为念,宜自儆悟。”庭点头应诺。正欲收拾往湖南,忽报圣旨到来。祇得与兰英整衣冠,焚香接旨。

    却说那传旨之官来到门首。但见庭瑞兄弟手执朝简,拱立门外。及到堂上,香案早己安排,即行开读圣旨。庭瑞、兰英俯伏阶前,听其略曰:

    国运隆昌,所赖贤才。贤才得志,实由科甲。兹尔兄弟年少学博,才夺双魁。当为国家兴仁义于天下,举贤才于山林。兹授状元为湖南学政,榜眼为江南学政,旨谕到日,即行赴任。务宜加意取士,或得贤才,即当荐入京都,以应国用,毋负联心。钦此谢恩。

    读毕,庭与兰叩头谢恩,即设酒与钦差接风。饮毕,送入公馆歇下。

    庭瑞闻圣旨命他为湖南学政,正合探访菊英消息,心中甚喜。又私谓兰英曰:“贤妹才名扬于甲第,志已成矣。何不托养亲为名,退守深闺,以尽女道乎?若再执迷不悟,恐欺君之罪难逃,悔无及矣。”兰英对曰:“兄往湖南仕途保重,妹之事将斟酌而行,毋劳远虑矣。”

    庭瑞终不放心,乃将此意告母。大姑曰:“正虑此耳。”遂召兰英问曰:“圣上命尔为学政,尔意若何?”兰曰:“儿方踌躇,尚未有定。思欲不仕,恐负皇上爱我之意。”大姑曰:“尔本闺阁绣女,今声名列于榜上,犹不知足,将欲自杀其躯耶?”兰英闻母言,乃决意不出。遂作表请辞,托托差覆旨。表略曰:

    臣本庸才,蒙选拔以学臣之任,虽竭尽忠诫,难报国恩之万一。伏思皇上以孝治天下,窃念臣母孀居,苦志多年,发斑齿落膝,下乏人。且臣幼弱无知,不称学臣之选。衷恳圣泽舍臣里居,略尽子职。天恩高厚,俟容报之异日。临表兢兢,伏于圣听。

    明日,遂将此表转托钦差代为申奏。钦差回京,即将表文奏帝。帝允奏,乃另选翰林往江南赴任。

    自是兰英在家除却男装,现出女子面目,谨守深闺,终朝以琴书为乐,吟咏为欢,绝不题起仕宦之荣。当日庭瑞收拾行装,别了母亲、妹子,遂往湖南而去。

    却说秀英与菊英自从结为姐妹之后,终日以读书为事。一日,秀英独坐书房。祇见菊英欢然而来,曰:“奇事!奇事!姐姐说庭瑞死了,他如今却中了状元。”秀曰:“何以知之?”菊曰:“现有状元报在此。”便自袖中取出报来。秀英接过一看,乃曰:“原来我花园张生不是庭瑞,我本不知。但闻危德兄弟之说,因其年貌相仿,故疑之耳。”菊曰:“为今之计,将如之何?”秀曰:“庭瑞与贤妹订约之后,贤妹费尽多少心机,受尽多少苦楚。他到安然,祇图功名,全无一毫念及贤妹。细想此人,真负心人也,不如早绝此念,别图他计为善。且尔我有此才学,怕无才子相配耶。若得其人,吾姐妹共事之可也!何必切切如此。”

    菊英闻言,沉吟半晌,曰:“妹思此人亦甚无情,但义不容弃。倘天缘有分,妹愿与姐姐同事之耳。”秀曰:“我姐妹虽属女子,若胸中所学,亦不亚于男儿。何可公然守此深闺,作一女子之状乎?”菊曰:“姐姐有何见意,妹愿相随。”秀曰:“为今之计,当瞒过爹娘,假扮书生。出游于名山胜境,访察贤士。倘遇知音,则许之。若坐守深闺,徒然无益。纵使父为择配,决非我姐妹如愿者。贤妹以为如何?”正是:

    深闺闷坐无知己,胜境邀游有美才。

    未知后事如何,且厅下回分解。

    或曰:建章与庭瑞交厚,兰英之事总不直言。今与刘忠初交,便说出兰英根由。然则,刘忠何厚?建章何薄?予曰:非也。建与兰既结婚媾,便有嫌疑之别。且又同场共寓,故不宜轻言。庭与忠既结盟好,便是心腹之交。且又同德相应,故不敢不言。

    庭瑞、刘忠皆贤达士也,均以兰英之事为不可。兰英却偏能纵横翰墨,科甲联登。真乃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也。

    未结盟之先,杀人配鸡鱼以祭。既结盟之后,宰牛及马羊以祭。两番祭奠,可谓大快人心。读者至此,当思张博之为人。

    花厅之饮,文武并醉。一则击掌而歌,一则拔剑而舞。虽周郎之群英会,未必更盛于此。

    刘忠料杨巡抚之气象,俨然如见其人。如此料事,可谓尽善矣。料菊英必死,却又不死,非刘忠之不明,实菊英之得救。凡事如是,虽善料事者,亦未可以逆料。

    菊英闻庭瑞死,欲守之以节。庭瑞疑菊英死,欲守之以义。天生一对奇缘,可称双绝。

    湖南至江西,路不过千里。月下至今朝,时未及周年。遂生出无数事端,元数枝叶。语云:耳闻是假,眼见是实。诫哉是言也。

    庭瑞、菊英天各一方,均有情相照。菊得状元报,如获至珍。却被秀英轻轻数语,说得绝无情思。

    。。。

 ;。。。 ; ;
第十三回 考江宁王彦奇双士 拜张村庭瑞荐两贤
    话说秀英与菊英商议,欲扮男装出外访察知音。菊英曰:“访月下张郎,妹固愿往。访他人,誓不辱矣。”秀英曰:“贤妹真义人也。他如今中了状元,仕途不定。既欲访之,必须打听消息。”二女商议既定,遂扮了男装,暗藏珠宝于身,私自由花园后门而出。不题。

    却说杨巡抚,一日在衙内闲坐。忽有家人呈上京报,杨巡抚观看,乃会试题名录。看见庭瑞中在二名,暗想:“原来庭瑞未死。”过了半月,又有报到,见庭瑞已中状元,大喜。思欲使人往吉安与庭瑞议婚,乃入告夫人。

    时梅香在夫人侧,闻得此事,遂到书房来报小姐。及至书房,四顾不见一人。复往小姐房中,亦无人。正疑惑间,忽见夫人欢然而来,问曰:“小姐何在?”梅香答曰:“不知所往。”夫人曰:“想必在书房中。”梅香曰:“适从书房来,连刘小姐都不见了。”夫人心中着急。

    初时尚且隐瞒,及候了一日,不见转来,祇得对巡抚说知。巡抚怒曰:“此等女儿,要他何用,听他去罢。”亦不寻问。夫人暗使人寻查,总祇不见,十分懮闷。

    却说秀英、菊英扮了男装,来到城外,看见卖状元报的,在饭店中闻那店主人说:“今科状元、榜眼、探花都是青年奇才,且又美貌。如今万岁爷招了状元为驸马,榜跟为郡马,今科盛典比向年大不相同。”菊英闻得此话,大惊。谓秀英曰:“张郎真负心也。为今之计,将如之何?”秀英曰:“贤妹请放心,以天下之大,怕没我姐妹之良配乎。”菊英曰:“欲得良配,必须远出他方。若湖广乃爹爹境内之地,恐泄漏机关,不宜久留于此矣。”秀英曰:“何必定论,随机而往可也。”

    行至河边,恰遇一船往下水的,二女搭了此船,顺水而下。时正当暑,至芦溪方置行装。菊英曰:“三江素称盛地,金陵尤为佳境。妹幼居其地,尝闻其美矣,与姐姐同往一游如何?”秀英曰:“可矣,但是姐妹必须更换一名,以兄弟称呼。”

    于是,秀英改名秉干,菊英改名秉刚。二女便望金陵而来。凡是名山巨川,庵观书斋,莫不游玩。所到之处,尽皆留题。在路数月,方到金陵。

    金陵乃菊英幼居之地。因扮了男装,每过自己门首,及见了自家叔伯,祇做不知。租了公馆歇下。

    一日出游,见满城士子纷纷。一茶肆中十分热闹,秀与菊亦入此中吃茶。但见一席人都是青年秀士,内中一人言曰:“新报学院就是今科榜眼,年祇十五岁。人皆称他为神童,已将到任。”又一人言曰:“这新学台的哥子,就是今科状元,亦祇十六岁。闻得选了湖南学院,这样人家真是难得。”

    菊英听了这个消息,遂谓秀英曰:“卖报人之言谬矣,既招驸马,安得出仕湖南。早知这个消息,不至有此行矣。如今张郎到了湖南,必来拜我爹爹。姐妹们又私出在外,到使我爹爹又加一恼。”秀英曰:“既己到此,悔之何及。若张郎有缘,自有一定。今榜眼既任这里,等他到来,何不也去进场耍耍。且榜眼又是张郎兄弟,其才必然相仿。我姐妹用心作文,彼必惊奇。那时正好乘云上天,若婚姻之事,付之天命可也。”菊曰:“姐言虽善,然府县未曾过考,如何进场?”秀英笑曰:“妹妹何愚于一时也,今爹爹在湖南,乃边疆大臣。祇须用一名帖往府县一拜,自然可以进场,何虑之有。”菊曰:“姐言甚善,就此行矣。”

    当下算还了茶钱。出店来,即写了秉干、秉刚名帖,雇了跟班,遂往府县去拜。那府县见了名帖,知是杨大人的公子,无不加意应承。

    未几日,学宪到来,却是姓王名彦。皆因张兰不出,然后拣发此人,补授此职。一到任,先考江宁。秀、德二人亦无禀保,知府亲身护送入场。考罢回来,甚觉得意。

    却说王彦考了江宁,晚间将文字批阅。一连看了数百卷子,祇是摇头。勉强取了几卷,甚不如意。及看到秉刚文字,乃拍案曰:“怪哉!怪哉!此间亦有如此之士耶。吾平日,自持所学以为绝妙,今日始知自负矣。”又看到秉干文字,愈加惊奇,乃曰:“此等奇才,不当列于凡士之内。吾当荐入京师,以显国家文明之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