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读史阅世(全本) 作 者: 张元济 >

第19章

读史阅世(全本) 作 者: 张元济-第19章

小说: 读史阅世(全本) 作 者: 张元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阅世随笔(42)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片) 

再臣衙门于本年正月间,接据刑部主事张元济等呈称:联合同志,分筹款项,赁房开馆,学习西国语言文字,请发给同文馆书籍等因。当经照准拨给在案。 

兹于八月二十四日。 

复据张元济等呈称:设立通艺学堂,来学者多系京员及官绅子弟,现在定立课程,先习英文及天算舆地,其兵农商矿格致制造等学。俟洋文精熟,各就性质之所近,分门专习。伏查二十一年十二月总理衙门议复御史陈其璋推广学堂一折,准令官绅集资创建。奏明办理。 

今试办半年,规模粗立,来学者众。自应援案呈请具奏,并援案请将学堂教习比照成案,酌给奖叙。暨学堂成业学生仿照广方言等馆学生例,调考录取等因。臣等查近日中外交涉事宜条目日繁,需才益亟。仅恃臣衙门之同文馆、上海之广方言馆、广东之同文馆及南北洋闽厂学堂数处,学生有限,诚不足应各省之取求。前议推广学堂,通行各省,而宫绅创办尚属寥寥。该员等居京师首善之地,筹款设立学堂,自行讲习,造就人才,留心时务,志趣实属可嘉。其所请酌奖教习一节,应比照安徽成案,略与变通。拟俟三年期满着有成效,由该学堂出具考语,禀由臣衙门核办。有官人员准其保加升阶;无官人员准其作为监生,一体乡试。再留三年,始终不懈,准以府经历、县丞归部铨选。其成业学生愿投效同文馆者,应准其随时报名,听候调考。惟必须由该学堂出具凭单,将学生所习何业、成就分数、考试等第,详悉注明。由同文馆查核,再行调考,以防冒滥。所有京员集资自建学堂缘由,理合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具奏,同日奏朱批。依议,钦此。 

代外务部拟办理储才馆事宜奏折 

(1906年闰4月22日) 

奏为续拟调用人员办法,并设立储才馆管理一切事宜,恭折具陈,伏祈圣鉴事! 

窃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奏请臣部司员需人,随时调用京外各官及卒业学生到部行走等因。奉朱批:依议,钦此。钦遵在案,数月以来,臣等叠将前奏事宜。悉心考求,详筹办法。前奏内称“无论京外现任候补候选各官及各学堂卒业出洋留学卒业各学生,择其品端学优,事理通达,或娴习各国语言文字,或研究中外政法条约者,随时咨调到部”等语。查交涉文件,应从主国之制,惟英法两国语言文字,实为环球诸国所习用。尤应兼通博习,以窥窍要而运机宜。臣部现有司员,选取皆凭考试,于汉文案牍似能胜任,即研究中外政法条约者,亦尚不乏其人。惟于外国语言文字,讲求甚鲜。嗣后需用人员,应先就兼习各国语言文字,曾经出洋或曾在各省办理洋务者,择尤调取。至卒业学生,亦宜先尽曾经留学欧美各国及日本者,而专在本国学堂肄业者次之。庶可以力争上游,而实收得人之效。前奏又称“咨调到部,分派各司额外行走,试看一年,如果才堪造就,再行奏留。酌定归何项班次候补,如有实不副名未能得力之员,仍即咨回,以昭慎重”等语。查臣部四司,各有专职。从前司员到署,分司治事,籍资习练。现在变通办法,除为臣等稔知随时奏调擢用外,其余咨调之员,概不分司。先就所能,将臣部预为筹备事宜,责令调查,以觇其学。再将臣部交涉重要案件,责令试办,以练习其才。数月之后,优绌自呈。果能名实相符,自当即时拨擢,若其未甚妥协,亦宜照案咨回。 

原奏试看一年,本为慎重取舍起见。然为期过久,而长才不免屈抑,庸流转乐浮沈。故奏留咨回之期,不必定以一年为限。以上两事,皆仍本、原奏之意,而或则补其阙漏,或则加以发明。诚以立法不厌求详,而取材必期适用也。且前奏有所未及,而于兹事颇有关系者,臣等请更连类言之。其一曰专任用。功名之士,亟思自奋,使不预悬一鹄。使其知所趋赴,则人皆将观望而不前。臣部司员既经停止保送考试,嗣后司员缺出,新调人员与旧有人员一体酌量序补。至各国使署参赞,领事、随员、翻译,向章可由臣部司员充当。惟每馆或仅派一人,或未派往。嗣后各国使署所有参赞,领事、随员、翻译,应专用臣部所谓人员充补。至如何遴选派委之处,容俟臣等归入整顿出使章程中一并核议,另行专折奏定。又各省交涉日繁,大都设局办理。俟臣部所调人员造就足用之后,各省将军,督抚需材赞助,应准其随时奏调,以期得力。其二曰严考察。录用之途既广,甄别之法宜严。调员到部学习办事,自宜分定责任。订立规条,无论官阶大小,一经到署,均宜恪遵。若不服从,便当撤退。其有沾染污俗,不自检束者,尤应严予摈除,以为害群之儆。其三曰优廪饩。臣部各员所得廉俸,不可谓薄。惟新调人员不能遽得实缺,区区津贴,安足羁縻。且各省出色人员大都身兼要差,所入较为丰赡。至留学外国毕业诸生,各省设立学堂相需甚殷。多出重金,争先延聘,若使相形见绌,安能招之使来?欲广搜罗,宜优俸糈。新调人员到署,均拟优给薪水,分别等第。一以造诣之深浅、资格之先后为衡,但能得一二真才。而国家已隐受无穷之利益,重禄劝士,有固然已。特是欲行一政,不可不整其机关;欲举一事,不可不完其组织。机关不整,则对于内必有局势涣散之虞;组织不完,则对于外难收呼应灵通之效。以上所陈各节,事情极为繁重,若非特设处所,派员承办,不足以资擘画而专责成。


阅世随笔(43)


臣等公同商酌,拟于本署设立储才馆一所,凡有调用人员,及凡与有关涉之事,均由该馆经办。谨拟具章程二十五条,另缮清单,恭呈御览。现在创建伊始,规模简略,应用经费,约计每岁需银四万两,当可支办,即由臣部就出使经费项下筹拨。嗣后如须推广,再行奏请量予增加。至调用人员驻馆办事所需堂舍,必须另行兴筑,方为合用。惟因亟于开办,只可就臣部衙门现有房屋,酌加修葺,俾资应用。所有臣等续拟调用人员办法,并设立储才馆管理一切事宜缘由,理合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二日具奏。 

关于学费标准致学部堂官书 

(1906年) 

顷见江督收取学费咨文,已奉批示办法,嘉惠寒畯,实深钦佩。惟元济窃有不能已于言者。征收学费,务从廉俭,无非欲教育普及;然欲教育普及,必先多设学堂。学费轻,则学堂之负担重;负担重则学堂之建设难,使学堂寥寥。取录者固可得少收学费之益,而被遗者转有不能向学之叹矣。窃谓减轻学费,宜于学堂完备,生徒入学艰阻之时;而不宜于学堂缺乏,生徒入学踊跃之时。今之学堂不可谓不缺乏也,今之生徒入学,不可谓不踊跃也。使学费稍重,于生徒之入学未必加阻,而学堂得此挹注,且易于增设焉。未见其有害也。且学费可轻,而学堂之经费不能减少,则仍必取之于地方。其人无子弟入学,而亦摊派学堂经费,今日公理尚未大明,于心必有不愿。反而言之,入学者为己之子弟,亦不宜令他人之父兄为之分任学费也。然则将专责之入学者之父兄乎,是又不能。一则毋过重,一则毋过轻,使底于平而已。外国儿童就学者多,无人不有子弟入学,即无人不任学堂之经费,自无不可。而中国今日犹未能有此程度也。中国赋税之法不能改良,多一分之征收,即多一分之骚扰。若学费,则入学者出之,学堂纳之,绝无丝毫征敛之弊者也,是不独于教育财政有裨,而于地方行政亦并受其益矣。凡取于人之事,由多而少,则顺而易;由少而多,则逆而难。将来学堂经费必有支绌之一日,彼时若再加学费,必致为难。何如今日多取之,而将来核减之为愈乎?教育当图普及。据罗君所拟各省学务纲要,每县十年后可望设立学堂百所,每堂经费千元。高等初等各五十人,初等学费每月四角,高等六角,岁可得五百元。尚缺其半。每县百所,岁尚缺费五万元。而于教育普及之道尤仅得三分之一。如罗君议,所余一半经费不知从何筹措,而况乎减轻学费,更将增多他项收入也。堂批初等至多不得过制钱二百文;高等小学每月少不过三角,多不过六角;中学以上每月学费照林君所议,五年后停止寄宿。各学堂设立在前者能否酌改,各听其便。子弟三人以上同时入学,减收学费各节,拟求详加斟酌,以免后来多所窒碍。元济为统筹全局起见,冒昧上陈。务祈俯纳,学界幸甚,大局幸甚。 

初等小学:拟请改为少不过二角,多不过五角。 

高等小学:拟请改为少不过五角,多不过一元。 

中学堂:拟请改为少不过二元,多不过四元。 

高等学堂:拟请改为少不过四元,多不过六元。 

实业学堂:似应格外提倡,拟请与高等小学堂一律。 

大学分科今未设,可不及。 

再本部初立,法制未定,各省遇事咨商。若逐件答复,奇零琐碎,且恐于将来编定学制之时不无窒碍。鄙见现在似应通行各省,本部现正核议一切章程,凡有咨商各件,均须统盘筹算。俟拟定章程,奏准颁行再行咨复。一面赶紧将各省咨询各事汇齐核议,拟定全体章程,似较整齐划一。是否有当,并乞钧裁。 

关于教会学校章程致学部堂官书 

(1906年) 

前日蒙垂询,英人设立协和医院来部立案,作何办理?当陈管见:课程不必干预,但将来考验须按本部所定章程;并推论各国教会所立学堂亦应一律看待,将学生收回己用……匆匆未尽所怀。明知今日遽为此言,亦犹四十年前之议筑铁路,必忤清议。然欲为国家维系人心,消弭教祸,实不能不从此入手,敢贡刍荛。伏祈鉴察! 

查协和医院一案。本年正月初十日,本部已咨复外务部转复英使:饬该医士将堂开办年月、教科课程、学生人数呈报;本部派员考查,果与定章相符,准予立案。将来毕业时,与官立学堂一律办理云云。彼既承上文而言,自无可以拒绝之理。但此时章程未定,措词稍有不当,以后甚难处理。先复以本部初立,正在核议一切章程,俟定议施行再行核办。然此非延宕之意,则章程不可不速定也。外人所立学堂之学生,与官立学堂一律奖励。所可虑者,于我国本有之学术一无所知,一也。自幼与外国人相习,将来为国家办事,界限恐难分明,二也。然按照本部所定课程考验,则第一端之弊无虞。惟今日百废具兴,需才孔亟。其考验虽不及格,而片长薄技足以效用者,亦宜予以文凭,俾无湮没。至第二端,挽救之道,惟有引为己用,不稍异视,庶可默为转移。若拒绝之,正所以坚其去志耳。且默察近日大势,我国人于爱国合群之道,亦稍稍有所觉悟。苟善为用之,未必竟如上文所言也。以上二弊,其发见之处即在于奖励实官,而外人之设立学堂者,亦最注重此事。不惟外人所设学堂然也,即我国人自立学堂,其分省界、争学额,呶呶不已者,亦无不集矢于此。故奏定章程中,各学堂奖励章程不可不改。尚有一事,则外人所设学堂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