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心灵太极 >

第20章

心灵太极-第20章

小说: 心灵太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第一,听之任之,没办法,只能听之任之,要不堵车也挺着急的。第二,改变认知, 桑拿天做露天桑拿,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采取行动,不和你一般见识,下楼去散步。吵不起还躲不起吗?一走出去,烦恼的情绪马上发生变化。 
行为的方法非常有用。 
比如说,你今天对工作特别焦虑,怎么也放不下来,这时候,听之任之不行,改变认知还不行,就要用行为的方法。我今天就起劲儿地跑一段步,投入地打一阵网球,或者找几个朋友好好聊聊天。为什么?中断你的焦虑情绪。   
附录一:消除十二种额外支出(6)   
有的人一天总是免不了被一两件事杀伤,精力不好,常常有病。 
在焦虑和各种烦恼情绪特别强烈的时候,采取正确的行为是必要的手段。 
要善于采取行为,而且当机立断,绝不要让自己过度地支出与消耗。 
七、第四个方法:放松的技术 
第四个方法,叫放松的技术。 
大家都知道,运动员赛前往往非常紧张,教练要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取一些放松的技术,让运动员尽可能放松下来。这些放松的技术,自己可以学会,可以采用。 
古今中外各种放松技术比较多。以后若有再交流的机会,我会专门讲讲放松的技术。 
我们前面讲了,许多多余的额外支出,是由焦虑和烦恼构成的。 
而去除这些烦恼和焦虑,是不能够用命令和愿望解决的。 
我们又讲了四个方法:一是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二是改变认知;三是正确行为;四是放松技术。用这四个方法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额外支出、多余的焦虑。 
下篇:关于十二种额外支出 
现代人的额外支出主要是十二个方面。 
其中包括四种普遍倾向、四个多余消耗以及四种综合症。 
一、焦虑加焦虑,现代人非常普遍的误区 
第一个额外支出,焦虑加焦虑。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误区。 
大家每天工作有压力,身体已经比较疲劳,有时候工作的环境、自己的处境不理想,情绪很焦虑。那么,每个人都喜欢轻松愉快的工作,不甘心长期受焦虑和烦恼的困扰,不甘心身体不好,但是不甘心又找不到方法。 
大家请注意,任何不甘心既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徒加烦恼的通道。 
因为不甘心焦虑,又找不到办法排解,又增加了一种焦虑,叫焦虑的焦虑。 
焦虑的焦虑非常厉害。 
比如,你睡不着觉,很难受。可是你心里总在想,我怎么就睡不着,我如果睡不着,明天怎么有精力工作?结果就更难受。这叫恶性循环。 
有人对我说,我现在感觉自己状态特别不好,疲劳,焦虑,每天忙得不得了,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境况?很焦虑。 
大家知道,一个现状,当你对它不满的时候,就有了改变它的动力。 
另一方面,如果你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可能在不满的同时,又添新的焦虑。 
比如感觉房间太热,我可以开空凋。这就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可是如果没有空调怎么办?这时候对温度的不满就转化为新的焦虑。 
所以,焦虑上加焦虑,烦恼加烦恼,是年轻人特别普遍的误区。 
为什么?因为着急呀,我们希望发展,希望工作做得好,希望快一点进步,老想摆脱现在的处境。而摆脱当下处境的时候,找不到正确方法,就是焦虑上加焦虑,烦恼上加烦恼。 
这是特别重大的误区。 
对于这个误区,一定要审视。 
有的人明明已经很疲劳了,身体也不好,这是一种苦恼。可是他又有新的苦恼,就是老想使自己不累,想让身体好,又找不到方法,定了无数计划,总是不奏效。新的烦恼又加上去了。 
这个额外支出杀伤太厉害了。 
在这种时候,首先要知道,焦虑上加焦虑没有用,烦恼上加烦恼没有用。 
要么就要找到方法,要么就尽可能听之任之。 
千万不要烦上加烦。 
二、工作与健康的内心冲突,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内心冲突 
第二个方面,工作与健康的内心冲突。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内心冲突。 
朋友们现在还很年轻,但有些人已经觉得体力不行了,干活累。真的,很多人干活很累。有些男孩下班以后,女朋友说一起出去玩玩吧,他都没有多余的精力陪伴,没有心思。 
当觉得自己精力不够的时候,多苦恼啊。 
这时候,健康和工作的冲突不断发生。 
你说减工作吧,不可行。让他牺牲健康接着拼命吧,又不甘心。 
要知道,仅仅这个冲突,如果不走出来的话,就每天在杀伤我们。 
我真希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回答一下,你有没有健康和工作的冲突?感受强烈不强烈?强烈到什么程度? 
有的人上班时经常在犹豫,今天是锻炼一会儿少干一点呢,还是不锻炼多干一点?身体不舒服了,是干还是不干?这是相当普遍的冲突。 
这种冲突如果不解决,必然是对自身的杀伤。 
记住,所有对现状的不满,不是解决问题,就是杀伤。 
而许多人往往不是走向解决问题,而是走向杀伤自己。 
三、因疑病恐惧而忧心忡忡,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忧心   
附录一:消除十二种额外支出(7)   
第三个方面,因为疑病和对生病恐惧而忧心忡忡。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忧心。 
有个年轻人对我说,他工作很累,有段时间胃疼,就怀疑胃有毛病。过段时间胃好了,腰又疼了,就怀疑腰有毛病,肾有毛病。腰疼还没好,头又疼了,就怀疑脑袋出了问题。这就是疑病。 
疑病和对生命的忧心忡忡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一种忧心。 
这种忧心,一方面是提醒我们注意身体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也杀伤我们。 
当你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有病了? 
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工作压力大,最初出现的身体不适大多是疑病,那是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精神防御机制,不一定真有病。怎么证明呢?就是一旦给自己减压之后,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你也不怀疑自己生病了。 
人在压力下,各种怀疑都会出现的。 
对那个疑病的年轻人,我首先给他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点,关于焦虑的焦虑。 
我对那个年轻人说,你工作累压力大,因此很焦虑,你又产生了急于改变这种焦虑的焦虑,这没有必要。在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前,你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只能焦虑着。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自然就改变了,你也就没有再焦虑的必要了。 
他一听,这一点焦虑的焦虑当时就去掉了。 
第二点,关于健康和工作的冲突。 
我当时给他一句话,我们要减少额外支出,如果现在工作和健康有冲突,就要从减少额外支出出发。 
我还帮助他具体分析了哪些是可以减掉的额外支出。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三点,关于疑病。 
我说,你这是疑病,你怀疑自己有肿瘤,检查过吗?他还真去医院检查了,没查出什么问题,可是他不太相信医院的检查结果。我告诉他,不是医院没有检查出病来,而是你本来就没有病。没有病却怀疑自己有病,这叫疑病。 
有一种神经症叫疑病症,疑病严重到一定程度,就是疑病症了。有些四五十岁、三四十岁的人,生活压力比较大,一天到晚跑医院,医院告诉他检查结果阴性,他不相信。再去检查,永远在检查,就是不相信自己没病。 
我们可能没到疑病症这么严重,但轻微的疑病倾向是存在的。 
压力所致。 
所以,大家记住,当我们感觉身体有轻度不适的时候,你要明白,这是工作压力所致。要及时减少额外支出,减少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是你的症状消失了,就不必疑病了。 
如果压力减轻了,症状还在,甚至加重了,不妨去医院检查检查,有病治病,没病去疑。 
疑病是特别杀伤人的。 
这是普遍的忧心,工作压力大的人容易这样。 
四、没有充分兴趣的被迫工作,现代人非常普遍的难受 
第四个方面,对工作缺乏足够的兴趣。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难受。 
不知道在座的朋友中有没有,很可能有,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可是为了生存,为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为了挣钱,为了在北京留下来,做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 
这种难受,在现代人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难受也杀伤人。 
人的兴趣有两种,一种叫做手段的兴趣。我对这份工作虽然没有兴趣,但是我对挣钱有兴趣。我之所以做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会使别人对我的评价好。这时工作是手段,是手段的兴趣。 
还有一种,是目的的兴趣。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虽然挣钱不多,可是我干得挺有兴致,吃苦受累也不怕,很高兴。这叫目的的兴趣。 
可是,手段的兴趣和目的的兴趣之间是可以过渡的。 
比如你不喜欢喝矿泉水,爱喝碳酸饮料,但是你了解到矿泉水对身体有好处,你开始喝矿泉水。这时候,你喝它的兴趣是手段的兴趣,因为它对身体有好处。可是你喝多了,慢慢习惯了,逐渐变得喜欢喝了,觉得比碳酸饮料还好喝。这时候,可能给我碳酸饮料我都不喝了。为什么?手段的兴趣已经变成目的的兴趣了。 
做工作也一样。有目的的兴趣,工作可以挣钱,可以发展,可以得到社会比较好的评价,这个工作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也去做。这是手段的兴趣。 
但是做多了以后,就有点目的的兴趣了。哎,这个工作也挺有意思。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 
当你对工作的兴趣不是百分百的时候,就有额外支出。 
如何使你的工作既具有手段的兴趣,又具有目的兴趣,减少额外支出,是一种智慧。 
大家不要觉得我在这里说空话,因为讲游戏工作法、兴趣工作法,这类话似乎讲得很滥了。你如果能使自己工作中的非兴趣成分转化为兴趣的成分,你就少累一点。   
附录一:消除十二种额外支出(8)   
千万不要觉得兴趣不兴趣不重要。 
凡是工作兴趣差一点,不是百分百的兴趣,就一定有额外支出。 
写文章也是这样,写一篇我感兴趣的文章我就不费劲,因为有激情。写一篇我不感兴趣的命题作文就比较累。这样的感觉每天都能体会到。 
那么,你们做工作,做一个栏目,兴趣是大是小?你做一个项目,兴趣是大是小?大家一定在有些领域兴趣比较高,在有些领域兴趣比较差,还在有些领域兴趣基本上没有。这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比如改变认知,把非兴趣的成分变成兴趣。 
不知道朋友们能不能领会。 
本来这个事情没有足够的兴趣,可是又不得不做。为了不累着自己,就要给自己做这件事情增加些兴趣。 
举个例子,比如作为一个编辑,你对文学有兴趣,但是你有可能对某些教育类的书、小孩的书不感兴趣。我常和出版社的编辑打交道,他们一天到晚看稿,当他们看一篇对路的稿件时,心情会比较愉快。看一篇不太喜欢又不得不看的稿件时,支出就很大。 
这时候,如果说这个项目是你无法回避的,是必须作为工作对待的,那么,你不妨改变认知,使自己尽快对这些不得不干的项目喜欢。 
改变认知的方法成千上万,要善于找到。 
比如我们做教育频道的编辑,你现在可能还没结婚,更没有小孩,你可能不喜欢看教育方面的书,你更喜欢文学。可是,你可以这样想,我现在做点教育方面的书,我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