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读史阅世(全本) 作 者: 张元济 >

第21章

读史阅世(全本) 作 者: 张元济-第21章

小说: 读史阅世(全本) 作 者: 张元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拟定留学章程。凡嗣后留学诸生均宜遵照办理。 

二、拟定考验程式。发报布告,凡自问能及格,并愿遵守章程者。无论何项学堂出身。可径向本部报名。俟有成数,即调部考验。合格者记名候派。每距若干时,举行考验一次。 

三、由本部通行各省。嗣后选派欧美留学限就该生选派。 

四、记名人数已完。各省尚有余力,愿就本省学堂加派者,应将该生平日功课送部考核,必与部定程式相符,方准选派。 

虽然如右所言,则本省之费不能派本省之人,且必有数省但出财不能派一本籍人者。然所用者皆中国之财,所培植者皆中国之人,何必自分畛域乎。勖以大公,化除省界,是则本部之责矣。 

议制定奖励办学章程致学部堂官书 

(1906年) 

今日财政窘绌,官立学堂断不敷用。全赖民间私立,以为国家之助。查奏定学堂章程有小学堂当劝谕绅富广设一条,惟仅言饬地方官剀切劝谕。绅富集资广设,并未定有奖励之法,恐未能令人兴奋,且仅以小学为限,亦似太隘。今欲为教育普及计,不可不于此事三致意也。各省捐款兴学,亦时有奏请奖励者,然办法不一,轻重歧出。且出,于地方官吏之请求,而不由于中央政府之提倡。故人亦不甚重视也。今欲令众人乐为此事,必有所以特别奖励之道。以前办法或奖官(此最不妥信),或奖虚衔,或仅予乐善好施字样(二者皆陈旧,且原来价值太卑,不足以昭奖劝)。皆未甚合,且不足以一新天下之耳目。本部既经设立,亟宜特定专章,奏请颁行,使世人咸晓然于朝廷重视教育。而捐资兴学者之可贵,则绅富之闻风兴起者,必日众矣。然兴学之事以愈多愈速为妙,必待专章既定,然后查明办理,未免过迟。鄙见似应先取捐款最巨者数人,专折奏请特别奖励,以为先导。务请明降谕旨,庶可树之风声。至于各省督抚现在奏请给奖,行文到部者,均请暂缓核议。俟专章定后,再行按章办理。查故职商叶成忠父子独力捐资二十万,建设澄衷学堂,其后又续捐十万两,曾经吕镜宇尚书奏请赏给御书匾额在案。又江苏人杨斯盛(微时曾业土木工),去年亦慨捐家产约计十万左右,在上海创立中小学堂,规模颇具。又闻浙江人胡焕在杭州私立安定学堂,亦捐金数万以上,数人皆系实心兴学,并不邀求奖励。然正惟如此,而奖励愈不可缓。如蒙采择,拟请即行具奏给奖,似于振兴教育之道不无裨益,伏候卓裁! 

条陈外交学堂事宜说帖 

(1906年) 

窃闻本部将有设立外交学堂之举,仰见堂宪郑重交涉,培养人才,用意至善。惟元济窃谓措置此事,盖有二难,请先言入学者。入学之人不外两途,…则如户、兵、刑、工之专用本部司员。然彼四部纳粟入官者多,寻常案牍且未谙悉,故不能不为此补苴之策。若本部则选自正途,加以考试,其于部中例行公事固无不能之矣。所未习者,外交之学术耳。有心之士,太息时艰,亟图自效,自能潜心研究。无待在上督察,其心志不属者。即督察之,亦不过虚与委蛇,敷衍了事,而决不能有所心得也。且年齿已长,又有友朋酬酢俯仰事畜之事,耗其心力,责以修学。一如儿时之列班上课,亦太强人所难。其次则选用进士、仕学、译学诸馆之生徒。仕学进士两馆,闻将毕业,入学数年。亟欲自试,再伏案心必不甘。若译学馆,则纯乎学生资格矣,然今皆未毕业,中道而废,未必迁地为良也。如是则选生难,即果能选生矣,而得师亦不易易,将聘自外国乎。此事行之已久,而其效至今不可得见,将取诸留学欧美毕业诸生乎。新政方兴,百端待理,处以师位。窃恐用违其才,将取诸京官乎。元济不敢谓绝无其人,然观诸进士、仕学馆及各部所设学馆,则断断不敢附和此说。如是则求师难,以是二难,故外交学堂之效,必不能尽如所期,窃愿我堂宪慎重出之也。然则本部需才将何道之从,而后可以有裨外交乎,曰:治标、治本。其事各二。先言治标之法,一选留学欧美毕业或精通外国文字,曾经办理交涉,年富力强者,调部视事。二召留学欧美,甫经毕业者归国,分曹学习,设考察所。无事则令搜辑各国外交成案,以为储备。有事则令各扦所见,推究利弊,以资采择。然此不过济一时之急,而欲谋久远,不可不进而治本也。治本之法,一,留学欧美各国私费生有习法政,程度较高品诣端正者。饬各国出使大臣报之本部,择若干人,改给官费。然犹未足。宜调集各省着名学堂毕业诸生,严密考验,择其优异者,资遣出洋留学,如天津之北洋大学堂、水师学堂、湖北之自强学堂、福建之船政学堂、上海之南洋公学,建设已久,毕业学生散之四方者,颇不乏人,皆可收为己用者也。二、译学馆原习外国语文,宜以造就外交人才为的,可变通奏定章程第五年之教育学,增入列国法制,比较列国行政法及欧洲外交史。毕业后择其尤者,岁若干人,资遣出洋留学,行斯二者。四五年后,何患无外交人才。要在持之以诚,行之以恒而已。


阅世随笔(47)


戊戌政变的回忆 

(1949年9月) 

张菊老是参加戊戌变法硕果仅存之一人,故镌有图章一枚,内刊“戊戌党锢孑遗”六字,兹以八三高龄,远道来京,参加人民政协。本社(新建设杂志社)视为难得之机会,特请回忆前事,由北大同学三人前往访问,细心记录,并将记录稿送请审阅,以求准确。毛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提到康有为等,认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他们在当时的确是先进者。菊老这里所讲的很多是书本未见的材料,我们郑重商请详细记录,亦正欲为中国史料增加这极可珍视之一页。(新建设编者。) 

五十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这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里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丙申年(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前后我们一部分京官,常常在陶然亭聚会,谈论朝政。参加的一共有数十人,当时并没有会的名称,只是每隔几天聚会谈谈而已。在一起聚会的人我现在记得有文廷式(瑾妃珍妃的老师,时任侍读学士)、黄绍箕、陈炽、汪大燮、徐世昌、沈曾植(刑部官员)、沈曾桐(翰林院编修)等。那时候康有为还不在北京。 

以后康有为到北京来。戊戌年(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他组织一个保国会,在顺治门大街湖广会馆里。开会参加的人很多,其中京官也有,非京官也有。 

是时上文所记的同僚与梁启超等在北京创设个强学会,地点在前孙公园。记得汪大燮和梁启超同在会中,那时办了一种强学报。用木刻活字印刷出版,每日发行一小册。后来强学会被住在我对门的杨崇伊奏参了,强学会遂被查封。 

当时我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担任章京职务。这个衙门所主管的部门非常广泛,包括学堂、铁路、开矿、造船、练兵、外交等。主管官为总理王大臣,一共有八九位。恭亲王奕匡和李鸿章等都是当时的领袖。光绪喜欢看新书,常⑧T⑧X⑧T⑧小⑧说⑧共⑧享⑧论⑧坛⑧常写条子到总理衙门要书,这件事都由我经手办理。那时候黄遵宪做了一部日本国志,光绪指名要这部书看,也是由我取来送进去的。光绪也喜欢人上书言事,外间上书言事的人都是先送到总理衙门里来,再转递进去。当时外面送来各种章奏,内容奇奇怪怪的都有。 

戊戌年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召见康有为和我,那时我还在总理衙门供职。为甚么召见呢?因为当时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一个折子给光绪,保举康有为和我。 

二十八日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到西苑,坐在朝房里等侯。当日在朝房的有五人,荣禄、二位放到外省去做知府的、康有为和我。荣禄架子十足,摆出很尊严的样子。康有为在朝房里和他大谈变法,历时甚久,荣禄只是唯唯诺诺,不置可否。召见时二位新知府先依次进去,出来后太监传唤康有为进去。大约一刻钟光景,康先生出来。我第四个进去。在勤政殿旁边一个小屋子里召见(这个殿现在已经完全改变样子,看不出了信。)。光绪坐在上面,前面放扎着黄桌帏的一张书桌。光绪也穿着衣冠,我进去后跪在桌子旁边。当时屋子里没有第三个人,只有一君一臣相对。太监留在门外,不能进内。 ⑤T⑤X⑤T⑤小⑤说⑤共⑤享⑤论⑤坛⑤

当时滇越边境发生划界的争执,光绪对我说:“我们如果派人到云南去,要二个月才会走到,但外国人只要十天八天就会到达。我们中国道路不通,一切落后,什么事都赶不上外国,怎么好和人家办交涉呢。”我说:“皇上现在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总希望国家能够一天比一天进步。”他听了之后叹口气说:“可是他们都不能赞成呀。”我当时听他说这句话,心里觉得这位皇帝也够可怜了,也不便再说什么。光绪就把话头转到我们所办的通艺学堂上去。 

那时候我在北京和一些朋友办一所通艺学堂(胡思敬所撰的戊戌履霜录,说我在上海开办,这是错误的。),教授英文和数学。学生有四五十人,学堂聘请二位教员,一是同文馆的学生,另一位是严复的侄儿严君潜。通艺二个字就是严复取的,校址设在宣武门内象坊桥,租了一座大房子作校舍。学堂创办人有陈昭常(后出任吉林巡抚)、张荫棠(后任西藏大臣)、何藻翔、曾习经、周汝钧、均系部曹(以上五人均粤籍)、夏偕复(工部主事,浙江人,后出使美国)和我。经费无所出,由我和倡办诸人向总理衙门各大臣递个呈文,请他们提倡。张荫桓最为热心,约了同僚数人联名写信向各省督抚募捐,一共捐了好几千元。张之洞、王文韶等都有捐款。光绪对外边的事很熟悉,知道我们在办学堂,那天他就问到学堂的情形,我就把学生人数及所学科目告诉他。他勉励我几句,说要学生好好的学,将来可以替国家做点事。他还问我一些关于总理衙门的事,问些什么事我已经忘记了。光绪就叫我你下去罢,问话语气极为温和。看他面貌殊欠刚健,我退出时碰见荣禄进去。


阅世随笔(48)


当日光绪即派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据说本来光绪想派他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被荣禄阻挠。但此事系得自传闻,不能证实。 

甲午战后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我们放一个公使到朝鲜去。国书由总理衙门起草,国书的稿子将大清国大皇帝高一格写,朝鲜国国王低一格写,光绪用朱笔批在旁边,说我们已承认朝鲜独立,不应当低一格写。斥责总理衙门大臣思想腐败。 

有一天,我到总理衙门事务厅(即收发处)去,发现公文堆里有一封电报,签名的是俄皇尼古拉第二。电报是给光绪的,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由公使转呢?照例这样的电报应该立刻送给光绪的,但我一看已经在事务厅里搁了二天,我就通知总帮办瑞良(旗人)。他骑马赶来,恐慌万分,即请同文馆学生来翻译后送进去,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当时在总理衙门当章京的,只有我一个人略识洋文。衙门里还有一个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