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528章

新纪元1912-第528章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四《教育法案》

位于长沙的湖南第省立师范学校范,是清末创办的湖南第一所师范学校,如果说此时,中国教育最成功的之处在于何处,即是从清末至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相对重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本,普及现代教育需首先培养老师,而从清末起,师范院校即以免除学费,并提供生活费,以此来吸引学员报考。

而湖南第省立师范学校范这座始建于一九一一年的湖南第一所师范学校,亦是如此,在湖南,湖南省立师范学校都是一所新学校,学校两层楼的圆柱、拱顶和庭院完全仿照日本青冈师范学校,其采用的是英国殖民地建筑的风格。学校的设备和条件都不错,而且优秀的教员们都继承了湖南的学术传统,尤其是在三年前孔昭绶出任省第省立师范学校范校长,在他的主持下,第省立师范学校范大力开展新式教育改革,聘请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崭新的第省立师范学校范吸引了众多湖南本地青年才俊前来报考。

每年五月起,和中国每一所高等学校一样,一些学生们纷纷准备离开学校,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社会这所大学堂在等待着他们,不过与普通高等、中等学校不同的是。在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民国二年入校的四百名即将毕业的学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去年10月,在国务院的强烈要求下,国会审议并通过了《教育法案》。在这一法案之中,除去规定了中央、地方用于教育投入的财政比例之外,还具休细化了很多细节,诸如多少国民中应建立一所国民中学、高小、初小,同时还确立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理性。除此之外,对于“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亦出台相应的条款,加以扶持,除去中央直接划拨经费支持各地师范教育之外,同时还规定了教育等级,初选师范两年、高等师范三年,师范生的学费、生活费均由政府承担。而作为回报,《教育法案》强制规定,师范学员必须服从政府派遣,前往各地任教。

而这一强制性的命令,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原因非常简单,当年许多报考师范的学员,并非是为了“为人师”,而是因为“无奈而为之”,从这一法案通过之日起。就曾遭受过一部分学员罢课抵制。

面对那些罢课反对法案的学员,身为国务总理的李子诚并没有作出任何让步,相反。他还毫不留情的公开加以抨击。

“对于拒绝派遣服务的、不知责任为何物、不知廉耻为何物的学员,无需持以任何同情,法律的尊严必须得到悍卫!任何不愿服从派遣之学员,必须退还全部学费!”

除此之外,更是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各校拒绝招从师范退学的学员。除此之外,还要求内务部拒绝召生这些人为公务员。同时致电各省,令其必须履行这一行政命令,而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非常简单——“今日不履其责,明日必为国蛀!”。

一开始,没有多少人理解,可最后,人们还是理解了,既然投考师范,就必须要以“为人师”为毕生之愿,也正因此,国家方才会承担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这等于个人同国家签定了一份合同,如果连这一“最简单”的道理都不能领会,连这一最“基本”的职责都不能履行,其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而今年,民国五年的五月,正是全国近四百所师范学校,逾两万师范毕业生的毕业年,同样也是检验《教育法案》成效的第一年,与以往不同,按照教育部在全国划分的六个学区,这些学员将被打乱,不再分一省一地,而是强制性的根据学区范围、人口比例进行适当的分配,以此促进全国教育普及。

此时,在湖南第省立师范学校范的校园内,那些身穿蓝色毛纺制服的学员们,大都在校园内等待着“分配名单”的公布,很多人的脸上,或许多少的总带着一些不满,原本,他们应该接受五年的教育,按照此前的规定,他们应该是上一年的预科之后,再修业三年专科。

可是,现在却由于《教育法案》被改变,第省立师范学校范作为的初等师范学校,只具备初等教育的资质,而为了“加快中国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培育”,专科两年、本科三年,这是沿用的连云港的学制,其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加快人才培育。

但最让人心恼的却不是教育时间的缩短,而是“强制性的派遣服务”,他们在毕业后,必须要当六年的小学教员,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抗争过,但是个人却无法抵抗政府,尤其是社会舆论的压力。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念叨着这六个字,梅砚生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嘲讽之色,这个曾因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一再触犯校规的学生,这个让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成为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也曾在《教育法案》颁布后起身抗争过。

那场抗争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笑话,一开始,他们还能在报社发文章,为自己辩解,可是最后,在国务院强有力的引导下,在社会上这些“抵制学员”成为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象征,总之最后,他们的抗争失败了。面对抗争的失败,曾有一些人试图退学,可他们却惊讶的发现,退学后,所面临着的却是全社会的不能容忍。因为他们“背弃了国家的重托、背弃了民众的希望、背弃了个人的良知、背弃了身为人的道德心”。

此时。想着那些退学后惨遭“封杀”的同学,梅砚生倒是有些庆幸,他没有像他们一样,选择退学,他并不想再回到家乡的那个小山村之中。所以,一来不能够退还学费,二来发现没有其它的选择之后,他便选择留在了省立师范学校,终于,现在毕业了,对于未来的派遣去向。他的心下并没有多少底气,原因非常简单,他曾在报纸上发表多篇文章对国务院的加以抨击,甚至对那位总理亦发动人身攻击。

过去,对于那位总理。梅砚生可谓是极为佩服,在去年那位总理上任时,他甚至曾在学校中贴过“袁为总统、李为总理,中国必强”的标语,甚至还曾谋求加入了国社党,不过虽后来获得两名党员的推荐。但是在国社党的考察期间,因其行为而未通过考察。

而现在,对于国社党包括那位总理。他却是没有了一丝好感,甚至还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他看来,那位总理和国社党正在“迅速锐变成一个恶劣的政党”。不过这情绪却被他压抑于内心深处,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湖南省制宪代表决出,三位制宪代表。两位为国社党籍律师……”

看着报纸上的报道,在梅砚生还是微微一愣。国宪代表选出了?怎么会这么快?这里,他方才意识到,从汤芗铭倒向李致远起,这湖南基本上就算是国社党的天下了,而且在过去的一年间,湖南国社党一直在“帮助”进步党“清党”,用一个个吸毒、逛妓院之类的丑闻,把数十位进步党籍议员清除出了省议会,现在,国社党已经占据省议会大半席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要了“区区两个”国宪代表,已经颇为“让步”了。

“砚生,快,分配名单下来了……”

就在他想看清那三位制宪代表花落谁家时,却只听到好友的喊声,而在教职工办公室门外的张贴栏前早已经挤满了面临毕业的同学们。

“李和君,长沙第一国民高小!”

伴着他人的话声,人群中传来一阵笑声,还有就是一阵道喜声,显然,这是一位留在长沙的,这的确是让人心喜之事,至少不用去穷乡僻壤当教员。

毕业生派遣,并非由湖南省教育厅主持,从去年起,当师范类学校所有费用均由国库支付之后,湖南省同样也失去了对师范学员去向的掌控权,不过按照教育部同地方达成的协议,各省省师范学员中的至少70%都将留用于本省,至于其它30%可能调配于他省,比如西北、西南等相对落后的省份。

而这种分配并不是由成绩决定,而是由教育部将人员打乱之后按编号派遣,甚至于为了避免外界对此加以指责,其还特意研究了一种编号对应派遣规则,以确保派遣的公正性。

在人潮挤动中,虽说借着个头的优势,梅砚生隐约可以看到墙上贴着的去向名单,但他的心下还是没有多少底气,严重偏科的他综合成绩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勉强毕业,而现在,又能派遣到什么地方呢?

“砚生,去陕西……”

伴着好友的声,一张失落的脸庞映在梅砚生的脸上,是蔡林,他张张嘴想要安慰好友时,却又听到前方传来一个声音。

“梅砚生——青海第六国民小学……”

什么!

如惊雷一般的消息在梅砚生的耳边炸响,只炸的他一阵不知所以,青海,青海,这,这不就是等同于流放吗?

青海在什么地方?

即便从未落下过地理课,但是一时间梅砚生却发现自己根本就想不起青海在什么位置,似乎在西边,不对,应该是在北方,到底是在那……

那地方有什么?

“砚生,还不错,第六国民小学,应该是在省城吧!”

看着有些失魂落魄的好友,蔡林依还是有些失落的说道,他被派遣到陕西的米脂县。现在他根本就不知道,那到底在什么地方,恐怕也就只有去翻翻地图了,才知道米脂县了。

“米脂,李自成的老家。”

失魂落魄的梅砚升的望着好友轻语一声。然后便推开众人,朝着操场走去,他的脑海中不段浮现出中青海的同时,脑海中却不禁闪现出蔡林的话来,

第六国民小学。应该是在省城吧!

希望如此吧……

“嗯……”

看一眼阿四,李子诚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满意的点点头。

这件事根本原本他可以不用插手,但是出于谨慎,他还是吩咐阿四动手去干这件事,最终,正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他们不会再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在这个时空中不会再有图书管理员,也不会再有留法勤工俭学,很多他能够想起来的人物,在他力所能及的影响下。他们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甚至不惜以“法律”作为武器,现在,那些人也许未来会在某些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当然,这全都是因人而异。

此时。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那么,未来这个国家的命运呢?

或许。相比于那极少数的一些人,或许,这个问题才是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想要真正改变那些人的命运,真正的改变在于——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如果这个国家发生真正的变革。即便是他们仍旧按照历史的轨迹发展,对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至少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至多不过就是一群“异见者”。

事实上,那种思潮很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拥有有力政权的国家产生太大的影响,至少不可能颠覆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就像过去说的那句话一样——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发展,如何稳定政局,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想着这个问题,李子诚再一次视线投向李四勤。

“阿四,海里,现在有什么消息吗?”

海里,是李子诚对中南海的称谓,在天津,虽说他和袁世凯配合默契,甚至还发出了“上了军舰”的假新闻,而袁世凯更是配合着急速返回京城,似乎着手动员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