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 >

第50章

中医内科学-第50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医诊断:噎膈。

中医辨证:肝郁气滞,痰气交阻,兼有郁热。

治法:开郁润燥,降气化痰。

处方:柴胡15g,制半夏15g,旋覆花30g(包),代赭石15g(先煎),磁石15g(先煎),黄芩15g,黄连15g,藿香15g,佩兰15g,佛手15g,砂仁15g,苏子15g,全瓜蒌20g,陈皮15g,炒莱菔子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10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吞咽困难减轻,食物反流反酸缓解,大便渐规律,但仍觉略干结,寐差。秉持效方不变原则,守方加减,上方基础上加夜交藤15g,合欢花15g,沙参15g,石斛15g,连服30剂。

三诊:患者吞咽基本正常,无胸骨后疼痛,无反食反酸暖气,眠佳,二便正常。病渐愈,继续服药10剂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噎膈”范畴,初起以气滞血瘀痰阻之标实为主,中期虚实夹杂,后期多以气阴不足之本虚为主,故明察虚实,掌握疾病所处阶段,将“降法”贯穿于治疗始终,为临床取效关键。其降法应用体现在:气滞痰阻,胃失和降反而上逆所致者宜降气化痰法;日久则必气郁而化热,出现口干、咽燥、大便结等症状,宜辛开苦降之法,但本法难免有苦燥伤阴之弊,因此可酌加花粉、沙参、石斛等以防伤阴;脾不升清,浊气不降,聚而成痰,阻滞气机而致病者,宜升清降浊法,以化中阻之湿热,健不运之中气,使得“脾升促胃降”,脾胃功能调和。

'付琳,李明。谢晶日教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验案举隅。疑难病杂志

2010;9(9):719~720'

【古代文献精选】

《景岳全书·噎膈》:“凡治噎膈之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矣。”

《济生方·噎膈》:“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其为病也,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胸痛彻背,或胁下支满,或心忡喜忘,咽气不舒。治疗之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膈噎之疾,无由作矣。”

《医学心悟·噎膈》:“凡噎膈症,不出胃脘于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

附反胃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食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为“反胃”,指出:“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后世也多以反胃名之。

本病临床特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因多由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内生,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人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如《景岳全书·反胃》所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伤胃气而然。”

治疗原则在于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若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可加益气养阴之品;日久不愈,宜加温补肾阳之法。

脾胃虚寒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则舒,神疲乏力,面色清白,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腻,脉细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丁香透膈汤加减。本方具有温中和胃、健脾补益、降逆理气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反胃之病。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丁香、半夏、木香、香附降气和胃;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食。

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若肾阳虚弱者,加附子、肉桂以益火之源;吐甚而气阴耗伤者,去丁香、砂仁、白豆蔻,酌加沙参、麦冬养胃润燥。

第六节腹痛

腹痛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提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如《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的先河。《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李氏在《医学发明》强调“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了新的创见。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黏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学科及本书有关章节。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可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见腹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或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它如饮食不沽,肠虫滋生,攻动窜扰,腑气不通则痛。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阻滞不通而痛作。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则发腹痛。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而不能温养,出现腹痛,甚至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二、病机

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概而言之,实为邪气郁滞,不通则痛;虚为中脏虚寒,气血不能温养而痛。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总之,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鉴别何脏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二、病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内科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一般而言,实痛拒按,虚痛喜按。实痛一般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痛势不减,得食则甚;虚痛一般病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增。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等;久痛多虚。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厥阴肝经病证;脐以上大腹疼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