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

第12章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12章

小说: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⑦   
为了守卫南京,中国统帅部的第三期作战计划规定:京沪线方面,以最小限之兵力,利用既设工事,节节抵抗,同时抽调兵力,以一部转入沪杭线,抵御向太湖南岸进军的日军,一部增强南京防御能力。计划称,在后续援军到达时,将以皖南的广德为中心,与敌决战,在钱塘江附近歼灭日军。⑧ 当时,中国军队已退至第一道国防线吴福线,但是,这道被誉为中国兴登堡防线的国防工程却〃无图可按,无钥开门,无人指示〃。① 19日,日军进占苏州。俗话云:〃兵败如山倒。〃吴福线不守,中国军队主力继续向锡澄线及太湖西南的安吉(浙江)、宁国(安徽)等地溃退,蒋介石原来以为 〃有良好地形,坚固阵地,可资扼守〃的锡澄线同样没有发挥作用。11月20日,蒋介石调集第二十三集团军川军刘湘部五个师、两个独立旅,由四川赶到皖南广德、浙西北的泗安、长兴一线。不过,川军作战能力很低,纪律很坏,〃闻敌即走〃,并未发挥多大作用。② 11月23日,蒋介石到常州,召集前方将领训话,局势也并无改变。11月25日,无锡失守。26日,位于太湖南岸的吴兴失陷。蒋介石得悉锡澄线守军撤退秩序不良,日记云:〃不分步骤,全线尽撤,亦未得呈报,痛心盍极!〃③ 29日,日军侵占宜兴。30日,日军攻陷广德,从东南、西南两个方面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阴失守。同日,日方下达〃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应与海军联合进攻中国首都南京〃的皇命,日军分三路进攻南京       
第27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14)         
蒋介石反对与日本议和,但不反对国际调停。早在日军金山卫登陆之际,德国大使陶德曼即受日方委托,向蒋转达日方媾和条件,〃防共协定为主〃,蒋介石〃严词拒绝之〃。④ 24日,蒋介石曾经寄以希望的《九国公约》会议闭会,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性成果。12月2日,蒋介石为行〃缓兵计〃,再次会见陶德曼,表示愿以日方所提条件为谈判基础,但要求先停战后谈判。6日,蒋介石得悉句容危急,决定离开南京,他在日记〃雪耻〃条下写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年组织,三年准备。〃⑤ 7日,蒋介石飞离南京。日记云:〃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而军队又不肯稍加体恤爱护,惨目伤心,无逾于此。〃又写道:〃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此外并无其他办法。〃① 到庐山后,蒋介石即研究、制订全国总动员计划,准备在〃全国被敌占领〃的最坏情况下仍然坚持奋斗。② 他勉励自己:〃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而存。〃③   
南京的防御工事分〃外围阵地〃与以城墙为主要依托的〃复廓阵地〃两种。12月5日,日军进攻〃外围阵地〃。8日,汤山失守,唐生智下令中国军队进入〃复廓阵地〃。9日,日军逼近南京城墙,两军在光华门、雨花台、紫金山、中山门等处激战,光华门几度被突破。松井石根限令唐生智在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到唐的坚决拒绝。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总攻。     
淞沪战后,中国军队消耗过大,蒋介石百方拼凑,守城兵力仅得12个师,约12万人,而且士气极端低落,其中新补士兵约3万人,未受训练,匆促上阵,官兵间尚不相识。这种情况,本已不能再用守卫战、阵地战一类的作战形式。蒋介石之所以坚守南京,一是如上述,南京轻易失守,攸关体面;二是对苏联出兵有所期待。   
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8月2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久议未决的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允诺中国可不以现款购买苏联军火。9月1日,蒋介石就在国防最高会议上预言,苏联终将加入对日战争。④ 28日,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奉召返国,曾和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谈及苏联参战的必要条件。⑤ 10月22日,蒋致电时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杨杰,询问如《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失败,中国决心军事抵抗到底,苏俄是否有参战之决心与其日期。11月10日,伏罗希洛夫在宴别中国代表张冲时,要张归国转告: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俄当出兵,决不坐视。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电称:〃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① 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12月5日,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回电称,必须在《九国公约》签字国或其中大部分国家同意〃共同应付日本侵略时〃,苏联才可以出兵,同时还必须经过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该会议将在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后举行。② 此电与杨杰、张冲的报告不同,蒋介石内心感到,苏俄〃出兵已绝望〃③,但他仍然再次致电斯大林,表示〃尚望贵国苏维埃能予中国以实力援助〃。④ 不仅如此,他还继续以之鼓舞身边的高级将领,声称〃俟之两个月,必有变动〃。⑤ 12月6日,蒋致电李宗仁、阎锡山称:〃南京决守城抗战,图挽战局。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必可转危为安。〃⑥ 这里所说的〃国际形势必大变〃,仍指苏联出兵。12月11日,蒋已经指示唐生智等,〃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⑦ 但第二天却又改变主意,致电唐生智等称:〃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惟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纽。〃蒋指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① 不难看出,蒋所说所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仍然包含苏联出兵在内。〃苏俄无望而又不能绝望〃②,这正是蒋介石当时的无奈心理。   
苏联与中国同受日本侵略威胁,因此,支持中国抗战,但是,苏联更担心德国入侵,日苏之间的矛盾又尚未发展到必须干戈相见地步,苏联自然不可能轻易在远东有所动作。         

第28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15)         
12月12日,日军继续猛攻,中华门、中山门、雨花门、光华门等多处城门被突破,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决定大部突围,一部渡江撤退。但是,由于情况混乱,撤退命令无法正常下达。除少数部队突围外,大部分军队拥至长江边,形成极度混乱的局面。挹江门外,〃被踏死者堆积如山〃。③〃仅有之少数船舶,至此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队以枪击毁,沉没者有之,装运过重沉没者亦有之。〃④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在淞沪战败之后,南京失陷有其必然性,但是,突围与撤退时的严重混乱及其损失仍然是可以避免的。   
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坚持抗战国策   
首都失陷,常常和国家沦亡相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一时间,日军骄横气焰达于极点,中国政府、中国军队、蒋介石个人都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怎么办?中国的路应该怎样走下去?   
12月15日,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当时的情况是:〃主和主战,意见杂出,而主和者尤多。〃① 汪精卫本来对抗战就信心不足,这时更加缺乏信心。次日,他向蒋介石提出,〃想以第三者出而组织掩护〃。② 显然,汪企图抛弃抗战国策,在国民政府之外另树一帜。孔祥熙这时也从〃倾向和议〃发展为〃主和至力〃。③ 18日,蒋介石日记云:〃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④ 当时,陶德曼的调停还在继续,蒋介石担心日方有可能提出比较〃和缓〃的条件,诱使中国内部发生争执与动摇。26日,蒋介石得悉日方提出的新议和条件,发现较前〃苛刻〃,认为〃我国无从考虑,亦无从接受〃,内部不致纠纷,心头为之一安,决心〃置之不理〃。⑤ 2月7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讨论,主和意见仍占多数,于右任等甚至当面批评蒋介石〃优柔而非英明〃。⑥ 会上,蒋介石坚持拒和。28日,蒋与汪精卫、孔祥熙、张群谈话,声称〃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⑦ 次日,再与于右任、居正谈话,表示〃抗战方针,不可变更。此种大难大节所关,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也。〃⑧ 蒋介石认为,与日本议和,外战可停,而内战必起,国家定将出现大乱局面。次日日记云:〃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① 1938年1月2日,蒋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② 他最终决定,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从8月13日至12月13日,蒋介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指挥抗战四个月,战略、战术呆板,对国际力量共同制裁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未能及时组织战略撤退,造成中国军队空前巨大的损失,但是,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在短时期内速胜的美梦。此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广大战场上就愈陷愈深,终致不能自拔。   
从战争学习战争。淞沪和南京之战期间,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必须懂得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不能在局部地区拼消耗;必须懂得运用阵地战、守卫战以外的其他作战形式。9月16日,蒋介石日记云:〃上海之得失不关最后之成败,不必拘泥于此也。〃③ 11月7日,日记再云:〃此时各战区以发动游击战争,使敌所占领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之防不胜防也。〃④ 12月1日日记云:〃战败敌军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时间上作长期抗战,以消耗敌力;在空间上谋国际之干涉,与使敌军在广大区域驻多数兵力,使之欲罢不能,进退维谷,方能制敌之死命,贯彻我基本主张,此旨万不可稍有动摇。〃⑤ 同月16日,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① 这些地方都说明,通过挫折和失败,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有了长进。   
还在淞沪之战的紧张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必使倭寇侵略之武力摧毁灭绝,期达我民族斗争最后胜利之目的。〃② 淞沪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国军人所表现出来的浴血苦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必将长留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附记:蒋介石为何开辟新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