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

第17章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第17章

小说: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我们错了吗?被毁掉的不仅是一对少年的纯真初恋,我对教育已经彻底地失望了,我的学生时代也该结束了。是谁这么没有人性地剥夺了我们的感情。早恋?早恋就不是人世间最纯最美最可珍贵的真情了吗?少年的初恋呀,就可以随意扼杀了吗?它是最纯洁最不掺杂质的,世间再也没有这样的感情了,可你为什么就容不得它呢?你为什么这么残忍,这么没人性啊?无情无爱的教育啊,你到底要改变什么?
这一回我真的不想上学,更不想升学了。临近中考,旷课逃学却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的目标很明确,混过中考,我就自由了。我这不是像老师说的自暴自弃,我们的思想政治老师一次在课堂上,跟我说过“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没错,我正是这么认为,我的计划很宏伟,我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走出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
有时候,我又觉得我们的命运其实掌握在教育手中,就连我的这条路也是教育失败的结果。我这只是对教育的无声反抗,是无望之后的被迫放弃,我一直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真是天遂人愿,这一年我们中考之前,省教委恰好出台了一个荒唐的规定,体育考试成绩不合格就要取消升学资格。虽然这种规定像是一帮混蛋制定的,因为它毫无科学依据。人的健康指标和体育成绩根本不是一回事,力气大体育成绩好的人,体内机能未必协调运转,免疫及自我调剂功能未必达到平衡,所以可能经常会被疾病击倒。体育强的人不一定健康长寿,其身体完全可能携带病毒或者潜藏内部危险;而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没干过多少体力活,没在体育项目上下过功夫,成绩肯定好不了,可我从来不得病呀。没进过医院,也不知道打点滴是什么滋味,这就足以说明我才是真正健康,身体机能很正常。为什么因此就剥夺我继续升学的权利呢?即便是残疾人,求学深造、成长成才也是他的基本人权呀,谁有权力剥夺天赋人权?他历尽重重艰辛,终于自我奋斗成才,是可嘉可敬的,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帮他一把,反而要在其成才路上人为设置重重险障呢?这是居心何在的教育啊,这将毁灭多少可塑之才?可悲的是,十几年后的今天,进入21世纪好几年了,如出一辙的荒唐规定又出现在南方某大都市。
教育真是越改革越没人性了,所以我很庆幸,自己放弃学校教育是多么英明。荒唐规定成全了我的荒唐借口,虽然我的各科成绩总分名列全市录取第一榜前八位,可因为体育成绩我还是如愿以偿地辍学了。体育考试分为三个项目,我有一项缺考。本来还有一次补考机会,可惜电话打到村支书家里就搁浅了,直到补考开始的那天上午,他才委托别人前来转告。等大姐陪我赶到市里的考点,早已人去场清了。
面对这样一个无情的结果,我很高兴。对于升学我早就无所谓了,也许正因无所谓,才考出了高分吧,我根本就没有认真复习过。但我体会不到,这带给父母的打击有多深重,我本来是家里的希望啊。不只是他们眼中只有升学成才这一条路,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只有这条路比较顺畅,其他都是未卜的凶途。父母怎能不为我忧心呢,他们不敢相信我能够独辟蹊径,那是没谱的事儿,可关系一生命运啊。父母硬逼着我去复课,没有和晓桐一个班,不到两周我就再也不去了。不是因为见不到晓桐,而是我对如此教育从骨子里厌烦了。终于退学了,我对着天空呼吸新鲜空气,可未来的路将怎么走?
就在退学之前的这年春天,我们家也终于买上了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想到了晓桐曾经给我写过的那些电视剧名字,引起一些伤感。这台电视并没有成为幸福生活的先兆,反如我在云门山上的预感,我们的家庭正在走入一个深不可测的灾难渊池。
互动留言:
一棵好苗子的前途变得一片黯淡,这能说是孩子的过错吗?人性化的教育能够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毁掉吗?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命运的转折关头,正是最需要教育发挥功能的时刻,可是它却失语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形同虚设苍白无力。关键时刻尚且无能为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到底能够改变什么呢?
需要从这段弯路当中,吸取的教训很多。我们的观念哪,不能再陈旧下去了。一切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吗,那就各方都积极地去做呀,别净唱反调自欺欺人啊。请看后文《教育的人性在于告别压抑》,以及《袖珍女孩迈出消除残疾的第一步》。

“情商”是一张自缚手脚的网
盛夏来临,SARS怯阵,世间万物总是互为作用自有张弛,这就是大自然规律的神奇。今天,萱颜作为最后一批SARS治愈患者,就要离开小汤山医院了。在这里与病魔苦斗20余天,曾经的危重病人起死回生。霍老师和凤亮在医院东门等候许久,看见医师和护士们陪同萱颜走出。“霍老师,我终于能把您的女儿交还给您了。一切都过去了,雨过天晴。”摘下口罩,是主治医师灿烂的笑脸。
“毛毛!是你?老师感谢你,挽救了这么多SARS病人的生命。”师生二人流泪拥抱。
“妈妈,我终于又能见到您了!那些日子,我都以为再也不可能了呢。”萱颜也扑过来,三个人相拥而泣悲喜交织。旁边的人也看得眼热心湿。
在老师的怀抱里,毛毛找回了童年的自己。那时她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小姑娘,班上还有三个女生也显得性格内向。上课她们从不发言,课下远远地躲到一边,不和其他同学交往。霍老师留心观察,发现她们暂时不热心学习,但很勤快,手很巧,喜欢劳动,手工课上总是如鱼得水。霍老师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她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室后墙上有一排衣钩,其中的几个已经断的断,脱落的脱落,挂不住东西了,同学们挂上去的衣服常常掉在地上。霍老师就把这几个女生约来,请她们帮老师想办法,修好这些挂钩。
第二天上课,霍老师请同学们看教室后面的变化。大家看到衣服挂在那儿整齐一排,赞不绝口。大家挂衣服时竟然都没注意。霍老师马上表扬了这几位女同学,夸奖她们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表示对她们的赞扬和谢意。班里设立自然角、小药箱的时候,她们也都立了功,毛毛还报名当上了小大夫。
霍老师主持的家长会也别开生面,加入了孩子们的汇报演出,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特意请这几个女生参演童话剧《小白兔》,小白兔要带一群小动物去寻找宝藏。这次演出的成功令毛毛终生难忘,让她们变得勇敢,也变得合群了。其他方面的成功调动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久,霍老师做《人桥》的教学观摩课,在大礼堂当着上千观众,她们几个抢着举手回答问题,新鲜的见解博得了听课师生的赞叹。
找准契机激励和赏识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成为集体活动的主体,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以信心、细心、耐心和爱心真诚期待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成功。
这些孩子得以转变的就是所谓的“情商”,情商其实就是人格,就是身心卫生,不过是变换一种说法玩转一个概念而已。有人说智商可以“三岁看老”,长大后成就各异是因为情商的不同,这纯属主观臆断,毫无客观依据。智力潜能和其表象是大不一样的,测试出的智商只能是表象,实际的潜能无人能晓。情商主义者看到的仅仅是假象。不必以“情商”概念自缚手脚,它就是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综合素质,是完全可以提升和改变的。只要你相信自己,你能够实现自主和自制。至于情绪变化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掌握点调控技巧完全可以,但请尽量少拿“情商”来唬人。人格始终是在成长的。千万别给自己的思维套上什么模式,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那样就远离了直奔主题的成功机会。
毛毛抬起头,擦干眼泪,“霍老师,我今天能挽救很多SARS病人的生命,也有您的一半功劳啊。您带给了您的孩子们人格的成长,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做好一个人,也就做好了一切事。”
旁边的凤亮又为这一幕所感染,自从采访霍老师以来,每时每刻都体会着一种人格的激荡之力,自己的灵魂也在不觉间得到洗礼。“大家都别伤心了,今天是胜利的日子。过几天北京疫区就会摘帽了。”
萱颜是位美丽女孩,听妈妈介绍完之后,对凤亮说:“噢,原来你就在我们学校的网校啊,有机会多多指教。”突然又想起了晶莹,转向霍老师,“妈妈,晶莹姐她,最后的日子是我陪她度过的,我忘不了。我会好好珍惜生命。”
大家的眼里又涌上一层泪水。凤亮说:“高考已经结束十多天了,你不会太在意吧。”
萱颜挂着眼泪爽朗地一笑,挥手道:“我不在乎,这有什么呀,明年我一定考上最好的大学。经历了这次命运的转折,已经没有什么风雨可以击垮我。我感谢灾难。”
这话令大家肃然起敬,毛毛拍拍萱颜的肩,“好孩子,真了不起。上车吧,别太累了。”
三人坐上出租车,挥别毛毛,飞驰在回往京城的路上。霍老师的手机“吱吱”响了两声,收到一条短信:“霍老师您好!首先祝贺萱颜康复出院,祝她永远幸福。我是她的同班同学,一直盼着去看望她,可现在不可能了。当我对这个世界绝望之时,只是想验证一下,世界上到底还有没有存着爱心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天天喊着爱的教育,可他们都是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把学生逼上绝路誓不罢休。我已经无路可退了。”落款是“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焦彧”。
见妈妈神情陡变,萱颜趴过身来定睛细瞧,“啊?他怎么这么混,为那点事儿值得去死吗?我得救他!”
互动留言:
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就是最有益的启发。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发现就是不刊之论,本就没有不带主观痕迹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乎人的指导性的教育理论。要知道,人的潜能和个性千差万别,岂可套用某一种模式。
如果只存在一种思维的方式,也就限制了创造的天赋和能量,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大千世界万物多元自由无限,原本是没有那么多窠臼和樊篱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创新,就是创造的前提,也是本书的一大亮色。

理解父母是成长的标志
这年的中秋夜,我站在院里对月祈祷:“爸爸可别出什么事啊,早点好起来吧。”这几天父亲的话越来越多,总是说个不停,这可是一反常态啊。我退学以后,又有一次全家户口农转非的机会,费了不少力最后还是办砸了。二姐突然又失踪了,都快两周了没有音讯。白天父亲到温室和田里干活,夜里抽着烟为二姐忧心。
后来二姐总算来信了,是去了一个朋友家玩,住的日子长了怕父亲责怪就不敢回家。父亲是很严厉的。之前因为二姐不听话,也的确有过一次追打。二姐一看势头不妙转身就跑,在学校时短跑冲刺的成绩就不错,父亲又不能失了尊严,撵到胡同口也就作罢,二姐于是幸免责打。天黑时回家,父亲的气消了些也就没事了。可父亲是真的为儿女牵肠挂肚呀,这回二姐失踪以后,父亲再没能睡好觉。父亲担心二姐的信里没说出全部实情,要是出了什么事,“待在那里不顺心,就是摆上鱼肉她也吃不下呀。”父亲说。
这几天父亲变得絮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