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

第15章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第15章

小说: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介石将他杀了。李敖发现蒋介 石的学生邓文仪在《蒋主席》一书中毫不隐讳地承认是蒋介石枪杀了陶成 章。事先陶已得到陈其美要杀他的传闻,王文庆还闻讯从南京赶来劝他暂 避,但他以北伐筹饷重要不能离开,终于遭了毒手。
功成身退:光复会群像
79
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曾写信给他,“诘问从前宣布罪状之理由”,他收 到这封信仅三天,即1912年1月14日凌晨,广慈医院的悲剧一幕就发生 了,此时离中华民国成立不到半个月。这位十多年奔走革命,备尝艰苦, 颠沛流离,对光复东南贡献巨大,却力辞浙督的革命元勋没有死在清王朝 的手里,却在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刻被来自革命阵营内部的子弹击中了。如 此民国,可想而知。章太炎说“成章死,光复会亦暗不章”。
熊成基
熊成基,江苏扬州人,官宦子弟,在安徽新军任炮队营队官。他向往 革命,参加了光复会,在新军里传播革命。徐锡麟起义时他没来得及响应, 徐就义后,他悲愤至极,急欲复仇。1908年,慈禧和光绪去世,他乘机率 军起事,进攻安庆,结果起义失败,士兵、学生被捕杀了三百多人,他只 身脱险逃到日本,隐姓埋名,只有黄兴才知道他的真实身分。
1910年1月,他化名潜人东北,因被人告发在哈尔滨被捕。他在供 词中说:“我平日革命宗旨以推翻政府,改革政治,倡人权,均贫富为主。” “我之宗旨事成则已,否则牺牲其身,……况各国之历史,皆流血多次而 后成功,我此次失败者,普通社会中人不知附和也。推其不知附和之原因; 盖因自由之血尚未足耳,譬如草木不得雨露,必不能发达,我们之自由树, 不得多血灌潱е盅赡芷谄涿ⅰN医裨缢酪蝗眨颐侵杂墒髟绲靡弧∪障恃绲醚蝗眨蛟缑⒁蝗眨ǚ皆绶乓蝗眨饰蚁滞偎酪病!薄2月27日,他在吉林被杀害时,“观者如睹”,他笑语:“诸君为国珍 重,我死犹生。”临刑前他还大声发言,宣布革命宗旨,“语极沉痛悲愤, 听者无不动容。”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一一 “今生已矣。我死,愿中国之 富强日进一日,庶几瞑已。”
刽子手要他下跪,他不屈,“刀起而头落”,时年24岁。
告密卖友的臧冠三也被清廷判刑10年。民国以后,这个告密者极力 运动,不但得以出狱,在吉林还有了公职。这是民国史上可耻的一页。
熊成基的安庆起义是辛亥革命前夕无数次以卵击石、飞蛾投火式的壮 举之一。如果没有这些以卵击石的社举,没有舍生取义的志士,人类的历史 将只是一部记载吃喝拉撒、亳无意义的流水账,是他们刹那的光华永久地照 亮了黑暗的史册。
历史深处的益會
80
尹锐志、尹维峻姐妹
尹氏姐妹完全是秋瑾直接培养出来的。尹维峻9岁就参加了光复会, 恐怕是年龄最小的会员。秋瑾把她们姐妹从嵊县带到明道女学,也把她们 带入了革命之路。
秋瑾在上海成立“锐峻学社”做为联络机关,尹维峻还为《中国女报》 做发行工作。秋瑾牺牲后,她们也遭到通缉,被迫亡命上海,学会了造炸 弹。1909年,两姐妹带人进京企图炸毙清廷要人,策动起义。因人地生疏, 没有机会动手,那时侯她们都不过是十几岁的小女孩。
1910年,陶成章在上海设立第二个“锐峻学社”作为光复会后期的 总机关。在辛亥革命前夕,两姐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策反和起义准备工 作。李燮和组织光复军就得到了她们的支持,对上海独立作出了不可抹杀 的贡献。
上海光复后,尹维峻组织一支援杭敢死队,17岁的她左手拿手枪,右 手拿炸弹,站在敢死队前攻打浙江巡抚衙门,活捉了巡抚,对杭州独立起 到决定性的作用。她任队长的敢死队对攻克南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雨花 台就是她的敢死队占领的。
她们不愧是秋瑾的好学生,光复会的女中豪杰(尹维峻23岁就被北 洋军阀派人杀害)。孙中山任命她们姐妹为临时大总统府顾问,这恐怕是 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统顾问吧。
光复会群雄和孙中山相比有更多的民族思想,即“光复汉族”,但 他们“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言是何等的豪迈!近百年过去了,我 常常有今不如昔的感慨。
回首百年,在为光复会群雄感到内心震撼的同时,我也思索着为什么 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在浙江的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如此一批仁人志士,这是 偶然的吗?答案只能在它深厚的人文传统中去寻找。远的如勾践雪耻白 强,终于兴国的教训,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以来,浙江人才辈出,成为人 文荟萃之邦,出现了无数光耀史册的人物,于谦、黄宗羲、朱舜水、张煌 言都是浙江贡献给这个民族的优秀分子,他们都是致力学问,又以身许 国,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功成身退:光复会群像
81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章太炎、蔡元培的身上,从鲁迅、竺可桢的 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他们的学问人格永远具有道义感召力。 正是这一代代相传、薪火不绝的人文传统给了这块土地以特殊的养分,使 它在异族统治300年后还能出现光复会群雄。他们大多数人本来都是一介 书生,为了结束腐败、专制、黑暗的清王朝,毅然投身于要杀头灭族的革 命事业,把自己的青春、自由甚至生命献了出来。
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就是那些曾经支撑过黄宗羲、张煌言的 力量,这个人文传统一脉相承,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也 只有浙江才能产生鲁迅这样的人物,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现在还远远不 够。透过岁月的尘沙,我仿佛依稀看见了那些被世俗的喧闹淹没的面容; 听到了他们慷慨的声音,清末民初浙江光复会的群像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 起来,他们在历史中向我们走近。
历史深处的益會
82
蔡锷:“为国民争人格”
蔡锷以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名垂史册,不幸却英 年早逝。在他的追悼会上,他的恩师梁启超先生沉痛地说 他之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
1915年12月,蔡锷在护国寺召集旧部,慷慨致辞: “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 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 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他留下的遗嘱中也有“以争 国民人格”之语。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出发点,所以护国 战争胜利后,他以‘‘再造民国第一人”辞去一切职位,毅 然放弃权力。
1897年10月,维新变法运动呼之欲出,年轻的梁启
超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前往长沙,出任著名的湖南时 务学堂中文总教习。15岁的少年蔡锷步行350华里,从 邵阳来到长沙,成为他40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天 资聪慧、学习勤奋的蔡锷那时就立志“当学万人敌,不应 于毛锥中讨生活”,透露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 想法。对于这位小有大志的学生,梁启超也甚为器重。从
脊锷:『为国民爭人格』
83
历史深处的,a會
察锷像
只有他拿着枪用行动表达了 如此坚定的、带有入气的话 ——“为国民争人格”。
此,他们终生保持着密切的师生关系。
1899年,蔡锷东渡日本,在成城学校、陆军士官学 校学习,被誉为士官“四杰”之首。1904年,他学成回 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从事军事教育、督练 新军6年。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但他和黄兴一直保持着 很深的友谊,对共和的信念也是坚定的。武昌城头一声 枪响,时任新军协统的蔡锷在昆明响应,30岁就成为威 震一方的云南都督。
就蔡锷和袁世凯的关系而言,他对袁素来并无恶 感,甚至有很深的渊源。据梁启超说,戊戌政变之后,蔡 锷要到东京找他,“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 口借亲戚洋六元,由汉到京,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 才得以到日本读书。梁的话应当是可信的,那么少年蔡 锷东渡日本曾得到过袁的慷慨资助。如果不是袁背叛民 国,焊然称帝,以蔡锷之稳健、仁义,他是断然不会反 袁的。
1912年1月12日,蔡锷在致黎元洪电中称袁“闳 才伟略,实近代伟人,即孙中山先生亦曾有民国大总统 宜退项城之论。徒以清廷关系尚未脱离,故此次选举不 及项城者,非不愿举项城,实不能举清廷之内阁总理大
臣也。。。。。。中国有必为共和之时机,而项城亦自有被举总
统之资望,如果大局大定,此事自在意中。”(《蔡松坡集》
丨56页)
但他又反对“株守议和”,主张“长驱北伐,直捣虏 廷”(1912年1月20日电),这固然是针对清王朝,也对 袁隐约表示了不满。1月26日他致电孙中山及各省都督, 指责袁企图通过所谓“国民会议”来决定君主、民主国 体,认为“袁之狡谋”是“懈我军心”,鲜明地指出民国 已成立、总统已选出,“民主君主问题无复有研究之价 值”。并提出“惟有简率精兵,结连黔、蜀,长驱伊、洛, 期共戮力中原。”他迅速组成了北伐军,发布《北伐誓师
84
词》,直呼“袁贼” “甘冒不韪”,极力主张北伐,并派兵从贵州进入湖南。
南北和议成功,清廷退位,蔡锷认为共和告成,多次发表通电,坚决 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3月25日,他电贺袁宣誓就任大总统,说他 “闳才伟略,群望所归”。4月11日,他给各报馆的电文中也称袁是“一代
伟人,中外钦仰。”
前后不过几个月,他对袁世凯的看法竟有这么大的曲折变化,可见他 支持袁完全是建立在袁能与清廷决裂、共建共和的基础上的。袁拥护共 和,他就坚定地站在袁的一边,极力支持袁建立一个强固有力的政府,集 中中央权力。加强国权、抵御外患是他一贯的理想,从他未公开的遗嘱里 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一旦发现袁另有图谋,他就会挺身反对。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蔡锷通电谴责,“痛切陈词,声与泪并”。 但他坚决反对用兵,主张宋案应由法庭解决,严禁军人干预。他说宋教仁 “生前于南北意见极力调和,若令身后惹起南北恶感,恐九泉之下亦不心 安。”内战迫在眉睫之际,黄兴曾派密使请他出兵讨袁,手书“寄字远从 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 一联相赠。他不仅致电黄兴、李烈钧、陈炯明 等极力劝阻,指出“讨袁”理由不成立,依据临时约法,如果大总统有谋 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政治上有过失,则由国务院负责。何况临时政 府将要结束,马上就要选举正式总统,届时袁没有获选,却倚仗特别势力 不退职,那时可用武力对付他(等到袁世凯称帝,他在《讨袁檄文》里 把暗杀宋教仁定为袁的第七大罪)。他和浙江、四川都督联名致电袁世凯 及各省都督,进行调停,力劝动兵。他还联合四川、贵州、广西都督发表 通电,反对战争,说如有人发难,将视为公敌,并表示要坚决捍卫民国。
蔡锷的态度往往让人不解,其实,他的态度很明确,他只忠于民国, 而不管是谁当政,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动用武力挑战共和原则。
“二次革命”终于爆发,虽然蔡锷也曾派兵入川,但他一直把这次战 事看作“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相煎太急,隐恨良多。” “同种相残,杀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