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奋斗在晚明 >

第5章

奋斗在晚明-第5章

小说: 奋斗在晚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一路穿过坊门来到饼铺前,张居正见一群人排队在买饼不由得奇道:“这些人都挤在这家铺子前等着买饼,难道这家的饼子这么好吃?”

    张懋修心中大喜,连忙恭敬回道:“回禀父亲,这家宁记饼铺近来做出了一种名为‘手抓饼’的饼子,味道十分特别,城中男女老少都十分喜食。”

    张居正哦了一声,下意识的往前凑了几步。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啊,今日的饼子卖完了,大家伙儿明日再来吧。”

    宁良冲排队买饼的食客们拱了拱手,陪着笑脸致歉。

    歪歪扭扭的队伍立刻哄闹了起来。

    “什么啊,每次一排到我的时候就卖完了,就不能多煎几张饼吗?”

    “嘿,又得等明天了,明天我一定要起个顶早!”

    “走了走了,又浪费一个时辰呐。”

    见众人一哄而散张懋修直接傻了。这个张敬是怎么办事的,不是提前叫他通知宁记手抓饼铺子的吗,怎么不留一些饼子,竟然全都卖完了?

    “父亲大人,您看。。。。。。”

    张居正摆了摆手,趋步上前道:“掌柜的生意很好嘛,这么些饼子不到晌午就卖完了?”

    宁良摇了摇头道:“这位员外在挖苦小老儿啊,小老儿赚的这些银钱还不够充纳一次徭役的呢。”

    张居正眉头皱起道:“怎么讲?”

    宁良却是摇了摇头,眼角挤出了几滴泪水用袖子擦了擦。

    宁修这个时候从里屋跑了出来,搀扶起宁良道:“爹,您腿脚不好腰又有毛病,别总站着了,快去休息一会儿。”

    宁良却是咳嗽几声摆了摆手道;“哎,不碍事的。”

    宁修心道老爹这演技着实不赖啊,看样子张居正是被唬住了。

    “爹咱家现在赚下些钱了,便是县衙再征徭役也有银子抵了,您还担心啥,快去休息吧。”

    宁修搀着老爹进了里屋,这才折返回来准备将铺子关门。

    张懋修有些急了,上前一步道:“那么急关门作甚?你这里可还有手抓饼子?”

    宁修摇了摇头道:“不好意思,本店每日售卖手抓饼有数量限制,今日的已经卖完了,客官若是想尝,明日赶早吧。”

    说着便要关门往里屋走。

    张懋修直接懵了,这可和他计划好的完全不一样啊。

    倒是张居正背负双手咳嗽一声道:“这位小友请留步,老夫有一句话问你。”

    宁修心中砰砰直跳,努力深吸了一口气使自己心情平复下来。

    “这位员外有何指教?”

    宁修微微笑道。

    “令尊似乎身子骨不太健朗,照理说朝廷新政,可以用银子抵徭役是件好事。怎么令尊反而愁眉不展呢?”

    宁修叹了一声道:“这位员外有所不知,首辅张阁老推行一条鞭法,徭役不用硬征了,可以用银钱顶替,这本是好事。可官府执行起来征收银钱数量时可以把火耗定的多一些。官字两张口,火耗多少还不是官老爷们说了算?里甲役就不说了,均役、杂泛哪个不是要人命的?前不久县尊大老爷要修建河堤,在全县征徭役,家父有腰疾,腿脚也不好,便想着用银钱顶替徭役,可这一收竟是一两银子,这可是我家的全部家当啊。若不是小子被伊尹他老人家托梦做出了这手抓饼赚了些银钱,我们一家人可就得喝风去了。”

    张居正面上阴沉不定。宁修说的话就像一巴掌狠狠扇在他的脸上。他当然明白地方衙门在执行新政时可能会利用火耗做文章。熔铸百姓的碎银为银锭时会有正常的火耗,这部分是要归到百姓身上的。而地方衙门为了敛财可以将征收的火耗定的高一些,有的甚至远高于实际火耗,无疑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新政的目的是好的,却留下了一个口子让这些蛀虫有了啃食的地方。

    。。。。。。

    。。。。。。

    ps:张居正一共六个儿子,张懋修行三,后来万历八年中了状元,值得提上一提。

    另外票票不要停啊,诸位请用推荐票砸死我吧,让我幸福的晕过去吧~

第八章 与张太岳论道

    “你说的很好。”

    良久张居正长叹一声,摇头苦笑道:“想不到区区一个卖饼的小子竟然能对新政有如此见地,你不读书着实可惜了。老夫便是张居正,你方才一番话让老夫受益匪浅啊。”

    宁修心道机会来了,作出一脸惊讶状道:“张阁老?小子拜见张阁老。方才小子胡言乱语,还请阁老莫要放在心上。”

    说罢冲张居正深施一礼。

    张居正不置可否的捋了捋胡须,让宁修心里直打鼓。

    “实不相瞒,小子乃是江陵县学生员,只是因为家父身体不好,故而才会帮着卖饼。”

    “哦,原来是这般。不过如今你有秀才功名在身,如果醉心于这些奇淫技巧,怕是会对举业有影响。”

    稍顿了顿张居正慨然道:“你是个有见识的人,当好好温书准备科举,将来也好进士登科报效朝廷。”

    宁修连忙道:“阁老有所不知,小子家境贫寒,双亲起早贪黑就是为了供小子读书。小子推出这手抓饼也是为了让家境有所好转,双亲不至于那么操劳。”

    “你做的对啊。百善孝为先,千万不要像老夫一样。”

    张居正忽然变得怅然,摇了摇头苦笑一声。

    张懋修连忙上前一步道:“父亲大人无需自责。”

    宁修听得心中一紧,知道张居正是想起亡父和夺情风波了。去年张居正的父亲病逝,那时他正处于推行新政改革的最关键时刻,不得已选择了由皇帝出面夺情。但这样一来,张居正的脊梁骨被人戳的生疼,他的政敌可以用不孝为借口对他进行抨击。

    虽然这件事情最终因为一场廷杖而压了下来,但张居正却有了心结。

    此番宁修大提孝道,岂不是戳到张居正的痛处了?

    他连忙补救道:“阁老无需自责。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阁老弃小孝,尽中孝,为大孝,值得天下人学习啊。”

    张居正微微一怔,显然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来。最重要的是,他说的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你说的好啊,老夫这一年来积下的心结算是解开了。老夫欠你一个人情啊。”

    “阁老言重了。”

    “哈哈,你莫要推辞。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圣人尚可以拜项囊为师,你消除老夫的困惑,解开老夫的心结,老夫欠你一个人情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宁修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能够给张居正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他的举业之路将通畅许多。

    宁修不想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深吸了一口气主动说道:“阁老,小子斗胆问一句,阁老推行新政后可有困惑之处?”

    张居正微微颌首,面色肃然道:“老夫入阁之后,立志于推行税制改革,下令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核查征税田额。可阻力非常人可想。你可知这是为什么?”

    张居正虽然不明白宁修为何会突然问起这个问题,但也来了兴致,随即和宁修聊了起来。往日和他探讨新政的都是朝中显贵,这些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思维都很固化,提出的建议千篇一律。换成一个未涉官场的年轻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见解吧。

    “回禀阁老,以小子浅见朝中阻力颇大,全因一个‘利’字。”

    稍顿了顿,宁修继续道:“大明立国之初,土地分配较为均匀,百姓大多有地可种。但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土地兼并已经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富商豪贾增多,更是因为科举制度。”

    “此话怎讲?”

    “大明有徭役赋税种种,但有功名在身者可以免除徭役税赋。故而若是谁家中了秀才,乃至举人。同乡族人必定争相把土地投献。长此以往,土地都集中到了这些缙绅手中,这些缙绅或是家中有人在朝做官,或是本身就是诸部院寺的主官。他们怎么可能允准重新丈量土地呢?”

    宁修前世读晚明史时,对晚明土地兼并直是深恶痛绝,并尝试做出过许多推演分析。故而他此刻能够出口成章,鞭辟入里。

    张居正虽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因为其本身就是大地主,加之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拥有宁修这么深刻的认识。

    宁修这番说辞也是考量良久的。如果对面的人换成了徐阶徐华亭,他是断然不会这么说的。

    徐阁老生性圆滑,纵容家人侵吞田亩。及至徐阶隐退,朝廷清查徐家田亩,发现徐家名下田亩竟然有十万亩之多。天子下令收缴徐家侵吞的田亩,徐阶竟然还忝着老脸请求能不能只归还一部分。

    但是张居正不同。虽然张家在江陵也是超级大地主,但张居正对于子女的约束还是很严的。

    至于张居正病逝后遭到清算,从江陵老家搜到的银两也有诸多疑问。史学界对此态度不一,认为是万历皇帝授意给张居正泼脏水的居多。

    反正那时张居正已经死了,还能从棺材里跳出来和万历皇帝对峙不成?

    故而用一句话概括,徐阶是不要脸皮的,连座师夏言都能出卖的人,连严嵩都能结为亲家的人能有什么脸皮?

    但张居正不同,虽然自己的老师徐阶有污点,但张居正还是保全了徐家,并没有落井下石。

    面对张居正宁修敢于直言,因为他知道张居正不会就此事迁怒于他!

    张居正听了宁修一番话,直是沉默了良久。

    “原来症结出在了这里。”

    张居正摇了摇头,喟然叹息道。

    “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推行改革呢?”

    张居正的声音中听不出喜怒。

    不知为何,他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对朝局洞若观火,对人心看的透彻。

    “小子斗胆一言,请阁老徐徐图之。”

    宁修沉声道。

    张居正皱眉道:“你也说土地兼并是大明朝的一大痼疾,既然如此,更是应该下猛药,岂能因噎废食。”

    宁修叹声道:“阁老以为范希文公和王半山公谁的改革更成功?”

    张居正愣了一愣,不知宁修为何会突然问起宋代的两位名臣。

    “自然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更成功了。”

    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和神宗朝的熙宁变法一前一后,但却有不同的结果。

    庆历新政的推行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但有官家仁宗支持,在朝中也有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助力。

    范仲淹提出了十条新政。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重命令、推恩信。

    这十条几乎覆盖了所有死角,乍一看来很美好。

    但也只是看起来很美好。。。。。。

    失败原因大概是两条,一是范仲淹准备不足,限于嘴炮。他老人家认为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可以做到登高一呼,无数人响应。事实证明他太高看自己的影响力了。

    二是动了大地主的奶酪。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些大地主和官僚自然联合起来与范仲淹一派死磕到底。

    。。。。。。

    。。。。。。

    ps:科举名次的资料真的很不好找,老坤废了很大气力才找到,力求还原真实历史。求票票支持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