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857章

我要做皇帝-第857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武帝晚年,就有三老令狐茂上书谈论太子刘据谋反之事。

    当然,皇帝听不听,就又是另外一回事情的。

    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一幕。

    ……………………………………

    看着眼前这些一封封,一份份,署着一位位地方名流,三老,致仕千石以上官员,或者封君以上贵族的奏疏。

    周亚夫和晁错,一时间都有些沉默了。

    甚至于,内心深处,还有了一丝丝的不安和惊俱。

    当今天子不声不响,就拿出了几乎覆盖了整个弘农郡,甚至还有部分河东郡父老的上书。

    而在这之前,身为三公的他们两人,却一无所知,被蒙在鼓里。

    这是不是意味着,当今还有更多的事情,根本就不通过丞相和御史大夫,自顾自的就去做了呢?

    甚至,往深处想——天子既然可以绕开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搞定一个郡的父老。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假如他有需要,完全可以不甩三公九卿,自己另起炉灶?

    从现有的信息来看,还真有这么个可能!

    旁的不说,现在的兰台,拥有着一个超过五百人的尚书郎队伍。

    同时,为了服务兰台的尚书们的工作,另外还有上千名九卿各个衙门的中下层官员,常年与兰台尚书郎对接业务。

    换句话说,现在的兰台,实际上已经有可能将丞相府和御史大夫衙门的饭碗抢走!

    这样想着,周亚夫和晁错相互对视一眼,彼此都在心里深吸了一口气。

    对于熟知历史的两人,他们很清楚,在实质上而言。

    无论是丞相还是御史大夫,都是君王为了更方便统治天下而发明的官衔。

    尤其是御史大夫这个官职,出现的时间,不过百来年,是秦始皇为了制衡丞相权力而设置的。

    换句话说,假如当今天子觉得,丞相与御史大夫执政的体系用起来不舒服,他确实可以随时调整。

    “这是警告还是震慑?”晁错在心里思虑了起来。

    作为法家官僚的他,非常清楚,一个法家大臣想要取得成功,必须紧紧依靠君王。

    自李悝以来,所有法家大臣的成功,都有赖于君王的信任。

    同样的道理,一旦离开君王的信任,他们就将堕入地狱。

    而周亚夫则是另外一个想法了。

    丞相位高权重,职责太多。

    自从当上丞相后,他就已经发现,除非他有三头六臂,不然,其实单靠他自己,是完全无法将整个丞相府上上下下的事务捋顺。

    当然,他可以学习萧何曹参,放权给属下。

    但是,在实践过后,周亚夫不得不放弃。

    他虽然自认为能力不亚于萧何曹参。

    但,在识人和用人方面,他却是远远不及。

    况且,如今的天下情况,与萧何曹参之时,完全不同。

    萧何曹参的时候,天下刚刚走出战乱,百姓普遍渴望安定,而且,因为授田制的存在,社会矛盾无限接近于零。

    但,现在,却是天下承平日久,户口与土地,比之国初增殖了不止一两倍。

    在许多地方,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阡陌连野。

    而且,现在的汉室疆域,也比国初大了一圈。

    至于工程……

    先帝时,除了吴楚之乱外,就只有帝陵工程需要注意。

    现在呢?

    包括刚刚全面竣工,交付使用的龙首渠工程,仅仅在关中,大型水利工程就有四个之多!

    仅仅是这四个大型工程,在过去数年,就几乎耗尽了他的精力。

    更别提,他这个丞相还要管军队、民政和经济。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起码有三百天是连喘气的功夫也没有的。

    因此,对于天子一直以来唆使兰台揽权,他倒并不是太在意——忙都忙不过来,有人愿意帮忙,他当然乐意之极。

    只是……

    “陛下若要改动朝政,吾必不同意!”周亚夫在心里想着。

    他是一头犟驴,认准的事情,八匹马也拉不回来。

    对周亚夫来说,现在的国家体系和政治制度,已经很不错了。

    皇帝要是想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对国家体制开刀。

    那他就不得不动用自己的丞相特权,予以封驳。

    国家大事,不是儿戏,不能由着皇帝自己的性子胡来,想一出是一出。

    哪怕,在汉家历史上,所有曾经封驳天子诏书的丞相,下场都不是那么好。

    带着这样的心思,周亚夫与晁错草草的看了看所有上书。

    然后,他们与其他列侯勋贵,相互商讨了一下,交换了意见。

    最终由周亚夫出列拜道:“父老盼望陛下雨露滋润,臣等皆能理解!”

    “只是事关重大,请陛下为臣等详释之!”

    周亚夫看了看地图,地图上,已经有尚书郎,在其上标下了天子广关后的关中边界。

    “陛下广关,益关中千里,百姓数十百万,臣敢问陛下,广关及建关之费,由何而出?”周亚夫抬起头,直勾勾的看着刘彻,问道。

    讲道理的话,广关这个工作要是完成了,他周亚夫死后,必然其盖棺定论上要加上一段‘佐天子,广关千里,收功雍州’。

    但周亚夫并非是那种会为了政绩而不顾民生的人。

    假如只将函谷关东移,周亚夫是没有意见的。

    左右不过新立两个要塞而已,所耗钱粮最多只是一个龙首渠的花费。

    以当今天子找钱的功力,这点钱,毛毛雨。

    但,现在,广关工程却是如此的庞大。

    函谷关东移,不仅仅需要在新安和陆浑重设关隘。

    更要在关中重选一个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军事要塞。

    其他方向也自然如此。

    即使只以函谷关东移工程的量来算,汉家为了广关,需要新设至少十座大型军事要塞来拱卫关中,阻隔关内关外。

    这些钱,从哪里来?

    总不能还是从天子小金库里出吧?

    天子的那点私房钱,这些年,又是修渠道,又是训练骑兵,又是支出边塞军队和官吏以及天下官员的津贴与补助,早就哗啦啦的流掉了大半了。

    尤其是马邑之战。

    表面上汉室大赚特赚。

    实则,真正的收益,那些牲畜,根本没有变现,反而被蓄养在天下的马场之中。

    至于被俘的匈奴战俘,虽然可以作为免费劳动力使用。

    但他们也是吃喝拉撒的。

    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当今天子虽然搞钱很厉害,点子多。

    但是,周亚夫很清楚,铸钱和盐铁之利,已经基本上全部投进了马场和军队身上。

    不然,去年,齐鲁儒生鼓噪封禅,天子说不定就要成行了。

    以周亚夫来看,老刘家向来骚包。

    封禅这种事情,若是经济条件允许,当今岂会不行?

    太宗孝文皇帝和先帝,给当今天子留下的府库积蓄,实际上应该正在不断消耗。

    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天子的小金库,不足以支撑这次广关。

    他拿什么来广关?

    毋庸置疑!

    肯定是加税!

    首当其冲的,很可能就是恢复田税十五税一。

    但周亚夫却是坚决反对这么干的。

    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不轻松,尤其是关东地区,自耕农的负担,非常沉重。

    晁错当年上书太宗皇帝,就说的很清楚了。

    一个农民家庭,一岁所得,哪怕是按照最理性的情况来看,总收入也不过数千钱而已。

    刨除所有开支后,一个正常的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家庭,还要亏欠一千多钱。

    所以,百姓常常都会选择在农闲时给人帮工,或者由妻子带着孩子们养蚕织布,洗漱衣服,收割牧草来填补家用。

    再加重负担,老百姓还要不要活了?

    太宗以来天下的稳定繁荣,还要不要维系了?

    在周亚夫看来,假如天子为了扩大自己的基本牌,而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加税。

    后果可能是难以预料的。

    曾经做过郡守的周亚夫,太清楚下面的官员的脾气了。

    皇帝加税一钱,到了郡,就会变成两钱,到了县就会变成四钱。

    地方官员们有的是办法敲骨吸髓。

    以天下之兴衰,以奉一人,这是****!

    而****则必然失掉天下!

    “这个问题,丞相不用担心……”刘彻却是笑眯眯的说道:“朕将加征海税与金税,皆为十五税一!”

    “以此收益,为广关之费!”

    “海税与金税?”群臣都是莫名其妙,什么时候有这个税了?

    “嗯!”刘彻点点头,说道:“朕已经下诏给楼船将军,所有出海捕鲸之商民士绅官吏,皆需得到‘捕鲸许可’,此乃楼船之事,朕就不多说了,这海税,则是建立在捕鲸之事上的!”

    “至于那金税,怀化郡及其附近,一切淘金所得,皆要课税!”

    刘彻于是,就详细的对群臣们介绍了一番自己的税收大政。

    群臣听完后,顿时都是目瞪口呆,眼球直直。

    他们在今天之前,完全想不到,税还能这么收!

    不过,天子的说法,确实很有可行性。

    只是,能不能收到足够本次广关的费用呢?

    大家都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四节 分野(1)

    刘彻给群臣们说的所谓海税和金税。

    其实就是针对捕鲸业和淘金业的特殊性而设定的。

    譬如捕鲸,你出海了,只要楼船同意,你随便怎么捕,随便捕多少,也没有人能知道和妨碍。

    但是,鲸鱼油脂和骨头以及其他产品,都是大宗商品。

    只能从汉军的军港卸货。

    更重要的是,目前,整个世界,只有少府和墨苑在无限制大量收购。

    掌握了销售终端的刘彻,当然可以放心收税了。

    而且,收的毫不含糊!

    鲸鱼油脂以及其他海产品,统统直接在扣税之后,再把货款给人。

    就像后世点娘发稿费一样。

    作者君们人在家里坐,稿税已经到了税务局的账上。

    想偷税漏税?

    门都没有!

    至于其他海运商船,虽然麻烦一些,但基本也是如此。

    船舶必须要靠岸,靠岸就要收税。

    在刘彻的预计里,捕鲸业的大爆,已经近在眼前了。

    旁的不说,继陈嬌之后。

    江都船厂,又接到了三艘新式捕鲸船的订单。

    当然,租佃人,肯定不是一般人。

    这三艘捕鲸船,都被刘彻自己的老丈人们订走了。

    临邛的程郑婴与卓王孙闭着眼睛就各自丢出了五千万钱作为租佃费用。

    反正他们儿子多,派一个去捕鲸,顺便表忠心,也是正常。

    至于第三艘的订购者,让刘彻有些意外。

    居然是他派去江都国的建陵侯卫绾。

    卫绾为了租佃那艘捕鲸船,可谓是倾家荡产了。

    连长安的宅子都卖掉了,才筹到了足够的钱。

    这个事情,卫雅儿已经跟刘彻吹过枕边风了。

    按卫雅儿的说法是她老爹觉得她的兄弟,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又没有技术防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