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373章

我要做皇帝-第1373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门,自秦亡以后,改以为再传门徒之法……”

    “无论是申公、元王父子,还是如今的董子、胡子、韩子等人,皆是这种制度下造就而出的……”

    “而吾辈呢”王承看着众人,问道:“法家自古,泰半以家传经学为主,再传门徒为辅……”

    “如吾祖父,吾父……以及诸位的父祖……”

    法家在史上,虽然知名学者和先贤以及政坛大佬,泰半都是师从他人的。

    但是……

    法家的主体和主要成员,却一直都是刑名系统的大小官员。

    他们可能是监狱的典狱官,也可能是基层的游徼、蔷夫、都邮、县尉、典吏。

    这些人共同构成了法家的整体结构以及在刑名领域的绝对优势。

    然而,既然有优势,自然也有着劣势。

    “家传经学之弊,在于交流稀少、彼此互不统属,乃至于相互矛盾……”

    “且一盘散沙,难以为力……”

    听着王承的诉说,许多人开始有所觉悟了。

    “然儒门呢?自太宗以来,就广开山门,广收门徒,弟子遍及天下,数之不胜!儒门弟子数量,是我法家的十倍甚至可能是数十倍!”

    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在事实上来说,儒家个派系的学苑加起来,超过了其他所有学派的学苑!

    更重要的是,儒家的门徒数量,呈现了碾压!

    当今天下,每十个读书人之中,可能有七个甚至更多的人是儒生。

    “而吾辈呢?”王承低着头感叹道:“吾辈开办学苑,还是从先帝二年才开始的……”

    “及至今日,多数同仁,依然还是过去的家传经学弟子……”

    儒家的招牌,就是有教无类。

    别说是泥腿子了!

    便是夷狄蛮夷,只要儒生觉得对方可以教育,那也不会吝啬!

    儒门之中的楚诗派和鲁儒派甚至是对外教育最积极的派系!

    而法家则不然,法家一直以来,走的都是精英路线。

    而且,法家的要求严苛而冷酷。

    不是随随便便,就会传授学问给人的。

    况且,法家开办学苑的时间比起儒家来说,太晚了!

    在起跑线上,法家就已经输掉了。

    儒家的学苑,为什么能收到那么多弟子门徒?为什么可以收那么多门徒?

    答案是,他们在之前数十年,就已经为今天做好了准备,打好了基础。

    人家的师资力量,强大无比。

    而法家与之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弱鸡!

    与儒家不同,法家的精英和巨头,基本都进入了政坛,不可能再回来教授门徒了!

    在这个局面下,一旦儒法果真合流,数十年后,法家的地位,可想而知。

    鸠占鹊巢,都是轻的!

    严重一点,人家直接并吞过去,将法家先贤的努力与精神全部淹没在儒家的经典之中!

    是以,石渠阁之会时,法家才会如此决绝和果断。

    听着王承的诉说和介绍,所有法家门徒心里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过去,他们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儒生是个威胁,是个问题。

    但今天,他们才发现,才知道,儒生早就已经不是威胁和问题了,他们已经成为了足以威胁和影响法家存亡的怪兽!

    他们如燎原之火,燃遍天下,烧尽荒野。

    当他们燃遍天下,烧尽荒野,必然会抢夺和夺取属于法家的地盘和权柄。

    这是生死之战!

    也是存亡之战!

    但,这个敌人是如此强大!

    有人甚至因此心神动摇,产生了畏惧。

    这也是其他法家派系,一般不会告诉门徒这些事情的缘故。

    但河东学苑不同,推崇申不害的思想和理论的他们,满脑子都是权术势,一脑子都是各种阴谋阳谋和手段。

    是以,更多的人,已经在思考如何破局和狙击了。

    狙击的事情,高层已经在做了。

    这几个月来,法家高层与儒家巨头大打出手,在思想、理论上辩论不休。

    但破局的问题,众人却是毫无头绪。

    “诸君莫急……”王承看着自己的师兄弟们,说道:“破局之事,已经在进行了……诸位尊长与老师,早已经心有成竹……”

    要破儒家之局,就必须解决师资力量不强的难题。

    所以……

    法家需要吞并或者合并一个拥有着强大师资力量的即战力。

    这个目标,不能太强。

    太强了就无法吞并!

    所以,天下除了杂家的平壤学苑之外,已经没有更好的目标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节 加强法家

    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厚厚的成绩单,刘彻面色有些沉重。

    “唉……”他长长的叹了口气,心情有些抑郁。

    自九年前,第一次开始考举至今,大汉帝国已经在考举制度上运行了整整九年。

    官员的选拔方式,也早就由过去的察举为主,考举为辅,发展成为了以考举为主,察举为辅的体系。

    每年,考举制度为国家贡献大量官吏。

    非常有效的盘活和强化了国家的活力,官府的工作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但问题是……

    考举制度,也不全然都是有着好处的。

    至少在刘彻这个皇帝眼里,考举制度,还是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弊端的。

    这个弊端就是考举制度放大和强化了儒家的影响力以及声势。

    自元德二年开始,每次考举,儒家士子,都对其他所有学派,形成碾压。

    今年更夸张,儒家各学派的报考士子加起来,居然占到了总数的七成!

    这太可怕了!

    再这么下去,儒家迟早自己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玩罢黩百家独尊儒术。

    想了想,刘彻拿起笔,在奏疏上批示:“凡儒门子弟,皆递减一级,以任为官吏……”

    过去数年,刘彻一直都是如此批示着对儒门士子的安排。

    所有儒家门徒,通过考举后,他们的成绩,比照其他学派的士子递减一级任用。

    也就是说,二轮士子当一轮,三轮当二轮用。

    打压和限制的味道,相当的明显。

    但儒家却不敢非议哪怕半句!

    因为,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太bug了,他们自己也害怕,被人群起而围攻。

    元德二年的那一场考举风波,依然让儒家记忆深刻。

    黄老派、法家、墨家、列侯公卿们的联手围攻,更是吓尿了他们。

    是以,刘彻的这个决定,非但不是在坑儒家,相反是保护和照顾。

    若没有刘彻的这个安排,法家和黄老派早就联起手来,对儒家势力和学苑发起大清洗了。

    儒家各派,哪里能像今天这样跳的这么欢?

    这些年来,儒家顶着这样的压力和歧视,依然发展迅勐。

    每一次考举,他们都是最终的赢家人多就是力量,依靠碾压性的人数,儒家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得优势!

    大量儒家子弟,通过考举,进入了仕途和政坛。

    而如此庞大的基数,使得儒家再怎么被打压,也能有人冒出头。

    他们就像杂草一样,在汉室体制内迅勐生长和繁殖。

    短短数年时间,儒家各派,就在基层和中下层占据了优势。

    唯有上层,因为黄老派和法家的行动,使得他们难以渗透和控制。

    但,黄老派和法家还能压儒家几天呢?

    随着儒家子弟,开始大量占据和垄断基层,刘彻不觉得,他们突破不了黄老派和法家的封锁。

    他们会先占据郡县,然后向朝堂进军。

    九卿级别的儒生的出现,已经指日可待!

    是以,刘彻知道,再靠老办法,已经很难维系平衡了。

    “去年郡国上报的力田与孝子、义士名单在哪里?”刘彻扭头,问着身后的一个宦官。

    对方闻言,连忙道:“回禀陛下,奴婢将之收在了石渠阁之中……陛下若要,奴婢这便去取……”

    “不必了……”刘彻摆摆手,问道:“你可记得,去年郡国上报的力田、孝子与义士的人数是多少?”

    “回禀陛下,大约有三百人罢……”那宦官想了想,答道。

    刘彻听了沉吟片刻,然后命令:“去告诉少府、太常,自今年起,郡国所报力田、孝子及义士,皆送法家各大学苑培养……其学费及其他开销,走内库的帐……”

    “诺……”对方闻言,立刻领命而去。

    刘彻看着对方的背影,在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汉室一直有着将孝子、义士、力田,作为预备役官员培养的传统。

    不过,过去这个制度其实并不完善。

    这些被举荐为官的人,通常都是丢个官职给他,就让他自生自灭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被举荐的力田、义士以及孝子,自然难以熬出头。

    刘彻即位后,针对这个情况,加以完善,推出了一套培养体系。

    这些被郡国地方上报的力田、义士以及孝子,全部被送到太常衙门,由太常针对性的安排他们去各大学苑入读,接受教育。

    然后视其成绩和能力,加以分配。

    这个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完善了。

    更成为了被天下人所称赞的善政,好人必有好报的价值观随之立了起来。

    这些被委培的学生,更是成为了刘彻这个皇帝的铁杆。

    如今,儒家势大难制,为了防止儒家独尊的情况发生,刘彻只能通过政策拉偏架。

    或削弱、压制,或扶持一个对手。

    现在,削弱、压制的路差不多走到头了,刘彻只能祭出扶持和加强的招数。

    至于,你要说这不公平,这有违中立。

    那就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只有老百姓才追求公平和正义,而皇帝从来只做平衡。

    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而选择法家来定向扶持的道理也很简单。

    如今,唯有法家,才能承担起压制和制衡儒家的责任。

    譬如墨家,到现在,算上学徒和门徒子弟和那些同情和认同墨家道路的官员,总共不过两三千而已……

    儒家随便一个派系的人数,都是墨家的数倍!

    至于黄老派……

    那就不堪了……

    除了一个稷下学宫之外,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什么清河学苑、雒阳学苑,统统是战五渣!

    独有法家,这几年也开始模仿和学习儒家,广开山门,大收门徒。

    特别是在北方郡国地方,法家的学苑和私塾,遍地开花,有效的制衡和压制了儒家力量的膨胀。

    但是,也只是制衡和限制。

    想要打压乃至于控制,几乎不可能!

    旁的不说,在人数上,法家就已经输了。

    没办法,刘彻只能通过调节和政策倾斜以及定向支援,来加强法家的力量了。

    将郡国的力田、义士和孝子们送去法家的学苑,就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但这样做,还是不够。

    郡国的力田、义士、孝子们,一年能有多少?不过几百人而已,还不是年年都有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