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367章

我要做皇帝-第1367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拿什么去做这种事情?

    再者说,他有什么资格做这种事情?

    长安若是知道了,他恐怕少不得要去廷尉走一遭。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当今天子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伍被自知许九的顾虑,他解释道:“兄长可以先向陛下上书,吾以为陛下必定会欣然许可的……”

    伍被虽然没有与当今天子正式的交谈和见面。

    但他在石渠阁之会上,见过这位天子的行事和手段。

    在安东这些年,他也多次被绣衣卫的探子请过去喝茶聊天,指点和提点。

    他深知,当今天子刻意在长安改造之时,让少府玩了这么一手,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快快来赞美朕的机智吧!

    皇帝都这么说了,任何有志于天下的士大夫,只要不是瞎子,都会跟进。

    伍被算是第一批反应过来的人当他得知此事后,彻夜未眠,深思熟虑了一个多月,终于有所心得了。

    当今天子,曾经多次在诏书之中,责备天下士大夫公卿,说‘士大夫公卿,不能明朕内志……’

    其潜台词,在伍被看来其实就是快来学习和领会朕的志向与诏书精神啊,笨蛋!你们还想不想要升官发财,得受嘉奖了?

    可惜,许是出于矜持,也许是出于士大夫的高傲。

    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人丢弃自己的节草去跪舔和吹捧,乃至于给这位陛下充当马前卒,冲锋陷阵,为他的志向和理念添砖加瓦。

    最多有些人悄悄的自己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屁股,对外宣称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人去**裸的拍马和追捧天子的那些奇思怪想,也没有人去唿应和认同。

    没办法,当今世界,诸子百家共存。

    法家、儒家、黄老、墨家、杂家,没有任何一个学派可以独大,也没有任何一个学派能够拍着胸膛说自己可以战胜对手。

    在这个背景下,士大夫们自动的就会矜持起来。

    为了名声嘛……

    但伍被却不这么想,脸皮?那是什么?好吃吗?

    何况,当今天子的很多想法和脑洞,在伍被看来是有着实现的可能的,且一旦实现,必将利国利民利己。

    譬如此番的事情,一旦搞成了,他伍被在青史之上,就可以直追管仲,与先贤齐名。

    在现实之中,更可以力推杂家,稳坐天下第一‘懂经济’的学派。

    如今这世道啊,诸子百家,都得给自己安个标签。

    譬如儒家,自诩是‘道德第一’。

    法家觉得自己‘致法第一’。

    墨家操‘百工之牛耳’而执‘生民之祸福’。

    黄老派,则是‘清静无为,养民第一’。

    留给杂家的空间,在事实上,其实只有经济和与之相关的业务了。

    再不加把劲,坐实了这个身份,一旦有后起之秀崛起,抢走了这个身份,杂家哭都要来不及了。

    而坐实了这个地位后,对杂家,对平壤学苑,乃至于伍被的好处都是巨大的。

    说不定,甚至可以推动平壤学苑,成为天下第一的学苑!

    未来的趋势,伍被已经看得仔细了。

    未来的世界和朝堂,必定是以‘知民生、懂经济,能生财’为主。

    三公九卿,乃至于基层的官员,都会被要求具备一定的经济才能和运营才能。

    如此,杂家和他伍被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少年,你想青云直上吗?报读平壤学苑吧!

    少年,你想造福百姓吗?报读平壤学苑吧!

    少年,你想要赢娶贵妇美,走上人生巅峰吗?报考平壤学苑吧!

    这里,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一切。

    许九听了却是疑惑起来:“上书天子?天子若不同意,怎么办?”

    伍被哈哈大笑,说道:“不同意的话,那就不用此策不就可以了吗?”

    “兄长,您如今可是都护府都督,上书天子,提出意见,乃是兄长的天赋之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节 唯政绩论(1)

    许九却是犹豫不已。

    安东发行类似的质押债券或者说抵押,于许九来说,风险太大了。

    首先,朝堂未必会同意。

    若是前任薄世,估计成功率会高不少。

    但他,却不行。

    因为他没有政绩,没有证明过自己。

    朝堂内外,不会有什么人觉得他许九的意见重要。

    恐怕就连天子,也会不以为然。

    贸然上书,徒留争议甚至非议。

    作为都护府的都督,许九很爱惜自己的职位,不敢过于冒险。

    但伍被的说法,让他怦然心动。

    假如,天子确实有这个想法,那么他提出来,天子必定龙颜大悦,甚至以为他许九‘能明朕内志’,从此就被视为亲信。

    况且,安东都护府目前的钱荒,倘若不解决,那么迟早会爆炸。

    将他炸上天!

    他不敢坐视这样的局面恶化,他只能选择想办法解决。

    而目前,他唯一的解决之道,似乎就是伍被的这个主意了。

    怎么办?

    许九实在无法立刻决断。

    伍被与许九,相识多年,自先帝之时,他们就是朋友和同志。

    伍被当然清楚许九的性格。

    在事实上来说,许九的个性,与多数汉家列侯没有区别。

    他既渴望认同与地位,但又害怕因此惹来麻烦。

    所以,当初,他只敢私底下悄悄的印刷《民富》,悄悄的宣传,但却不敢公开宣扬。

    因为他害怕被人攻仵和非议。

    直到在乡校之中,与褚大斗殴,而被天子知晓,得到了天子支持,他的胆子才稍微大了一些。

    但他依然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

    他宁愿让天下人都以为他只是一个靠拍马逢迎的幸臣,宁愿被人误解,他只是一个拉皮条的佞臣。

    也不敢大声的告诉别人。

    这是许九的性格缺陷,也是他所处环境带来的影响。

    但伍被就不同了。

    他的胆子,素来很大。

    为了理想,他能深入安东之东的冰原,与野人和生番为伍,观察他们的生活,尝试理解他们的社会。

    为了实验自己的念头,他可以在真番的山区乡村,圈一块地,搞一个社会实验。

    当发现实验失败,他立刻毅然决然的抽身而出,承认自己失败了。

    并且为此推翻了自己过去坚持的一些东西。

    所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只要有利的事情,他不拘世俗之见。

    见到许九犹豫,伍被当机立断,说道:“兄长不可再犹豫了!因为安东之事,千头万绪,稍一犹豫就可能坐失良机!”

    “如今已是六月,安东九月就会大雪封山,自安东至长安,即便快马加鞭,一个来回至少也需要两个月,兄长若是犹豫,错过时机,那就只能等待来年夏四月才能上书了……”

    “然,明年夏五月,羽林卫屯垦团和虎贲卫屯垦团都将开始裁撤,改郡县!”

    “这两个屯垦团,足有数万口,良田数十万亩……”

    “他们一裁撤,就立刻会冲击安东的经济!”

    “介时,兄长恐怕要手忙脚乱了……”

    “且夫,即使陛下不同意,都督也没有损失……”

    正是这最后这一句话,成为了压倒许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吾就给陛下上书吧……”

    但他内心却还是有着不自信和恐惧。

    这种不自信和恐惧,促使他不得不决定,在近期就搞一个大新闻。

    因为,他需要政绩来撑腰,也需要政绩来说话。

    没有政绩,哪怕天子认可他的意见,恐怕朝臣们也会非议。

    今日汉室的朝堂,一切都是政绩为王。

    有政绩,说话嗓门就大。

    譬如少府卿刘舍,每次廷议,都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正面质疑丞相、御史大夫。

    靠的是什么?

    政绩!

    人家政绩多,自然说话有底气,连丞相周亚夫和御史大夫晁错这样的人,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人家作威作福。

    但你要没有政绩……

    就像那大鸿胪公孙昆邪,每次廷议,都是个隐形人。

    假如不注意,甚至你都不会知道他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政绩。

    整个大鸿胪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

    于是,大鸿胪的编制一年比一年少,权责一年比一年少。

    今年冬十月,大朝议,大鸿胪的排位甚至排在了京辅都尉之后。

    堂堂九卿,居然只能坐在一个比两千石的朝臣身后。

    这简直就是耻辱!

    但公孙昆邪又能如何?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甚至,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同僚,将大鸿胪的经费、编制瓜分。

    而他竟不能发一言!

    自古弱国无外交,同样的道理,弱小的官僚集团,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鱼肉自己,侵夺自己。

    坊间有传闻,大鸿胪未来甚至可能与内史一般被裁撤。

    听到许九点头,伍被心里大喜。

    此番他来见许九,自然不仅仅只带来了问题和麻烦。

    也带来了政绩和资源。

    毕竟,许九再怎么说也是自己人。

    平壤学苑虽然为了避嫌,不敢公开与许九的密切关系。

    但,却是可以动用人脉和资源,为许九保驾护航。

    为他刷名声,刷政绩。

    这种事情,很简单。

    过去数年,平壤学苑早就玩的很熟练了。

    所以,伍被微微一笑,道:“这安东的第三个隐患,其实就是税赋……”

    ………………………………

    未央宫,宣室殿之中,刘彻与薄世对坐而视。

    刚刚从东宫回来的轻松和喜色消失不见,只有严肃的气氛。

    “臣昧死再拜陛下:陛下问臣,安东隐忧?臣以为,独在税赋……”薄世顿首而拜,对刘彻说出了自己一直担忧的问题。

    他离开安东时,安东局势平稳而迅勐。

    表面的繁荣之下,潜藏着无数隐忧。

    但,作为前都督,很多事情,他不适合说。

    说了那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

    只能私底下报告和进言,能够公开说的事情,其实就只是一些安东发展过程里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中,这税赋,问题最大。

    刘彻听着,却是微微一笑。

    安东地区的税赋问题,在新化城建立之时,就已经存在了。

    可以说是他故意造成的结果。

    当初,新化城初立,为了吸引和鼓励移民,刘彻玩了一个类似后世招商的优惠政策。

    也就是所谓的‘三减五免’。

    根据这个诏命,新移民抵达安东之日起,三年免一切田税、口赋、徭役。

    然后接下来五年,享有减免一半的优惠。

    这个政策刺激和吸引了大量无地百姓,前往安东。

    尤其是齐鲁地区,从元德三年到元德六年,至少有三十万百姓,拖家带口,或通过屯垦团模式,或自己前往。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安东的财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