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悟道天龙(啃魂) >

第582章

悟道天龙(啃魂)-第582章

小说: 悟道天龙(啃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秦朝从老赌鬼身上看到更多是大宋禁军好的一面,确实配得上禁军的光荣称号。可是现在!摇了摇头,不愿多想,视线转回两个女镖师身上。

两位女镖师的年纪都不大不小,二十出头,面色冷酷,一个使刀,一个使剑。使刀的外号‘冷月刀’,使剑的外号‘凝霜剑’。两女的武器都比正常要宽厚许多,刀剑面上布满花纹。

最低估计,价格也都在百两以上。怀璧其罪,从这身行头,不难推测出两位镖师的武力。从她俩的武力,不难想象出‘远扬镖局’的实力。

交待了几句,秦朝转身装作离开,暗中跟在后面关注了半个小时,见那两个女镖师都不怎么说话,一路上警惕心甚高,尽职尽责,不见什么其它异常,才放心真正离开。

回家见门缝里插了张请帖,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苏轼前来拜访,见人不在家,就随手留了张请帖。从这也不难看出,官府已掌握自己行踪。这没什么难,密探只用盯住李嬷嬷。

秦朝拿着请帖左看左看了十几遍,专门找了个檀香木盒子小心翼翼地装起,一个人偷着乐,暗道:“这可是苏东坡的真迹,无价之宝,卖掉是卖国贼。”

一声长叹,暗道:“可惜苏轼落难的时候,这些书画居然毫不值钱。听说前不久,他还和妻子一起下田耕地,挖野菜度日,却不愿贱卖那些书画,可敬!可怜!可叹!”

秦朝想见苏轼之心比想见乔峰之心还浓,却不认为苏轼是英雄。或者应该说,他不是江湖中的英雄,更多是书生意气,跟江湖义气截然不同。

虽然苏轼是千古奇人,秦朝却觉得他和自己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很想和他做朋友,不想做英雄。早就想见他一面,却不想太草率,太冒失,担心留下不好的印象。

现在苏轼主动寻上门来,当真是个难得的机缘,秦朝决定以文会友,先一步写下苏轼的千古名篇《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秦朝想再写首《沁园春◇雪》送给苏轼,因为担心给苏轼惹上大麻烦,只好放弃,改为另一首南宋词人的千古名篇,文学上与苏轼齐名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好之后,左挑右选都不见一个能与两篇千古名作般配的礼盒。念头一动,潜入一间大玉器店,寻了块最下等的玉坯,切豆腐般切了个上上等的玉盒,才觉勉勉强强能配上。

苏府门前车水马龙,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秦朝递上请帖后,才引起众人重视,纷纷询问他是谁?

表面无一人知道,知道的全装作不知道,不敢现在就说穿。众人好奇心大起,很快便多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猜测。有人猜他是小皇帝赵煦,见过赵煦的官员忙出言澄清。

秦朝最怎么易容,气质仍是万中无一地独行者。至于年龄的误会,连赵钱孙都能办到,看着相差几十岁。而衣着打扮,经过慕容阿碧那双巧手后,多少有体现姑苏慕容的皇帝梦。

接待秦朝的是苏夫人——王闰之。

虽然苏家的客人很多,苏轼确实忙得分不开身,但这还是很出人意料。

苏夫人王闰之与慕容夫人王知仁的关系,连苏轼都不是很清楚,只知大概。

王闰之约莫四十二三岁年纪,一副乡下村姑打扮。她这些年跟着苏轼东奔西走,饱经风霜,满脸皱纹,既显年老,也显多智,却一点不显得丑,不怒自威。

秦朝见她一副乡下村姑打扮,手里珍贵之极的玉盒顿时变得烫手起来,‘爆发户’三字在脑海轰隆隆爆发了!!!

平时最怎么注重修养,与王闰之一比,立知自己的修养还远远不够。王闰之只穿了套很普通的衣服,普通的打扮,气质与气势上却丝毫不落下风。谁上谁下,显而易见!

第七章东坡肉养生养气

王闰之落落大方,心平气和地说了几句很普通的客套话,秦朝不知不觉亦心平气和,仿佛回到了家里,正面对母亲。刚刚被误会是皇帝微服私访,多少有沾沾自喜,这下全没了。

聊了几句,转入正题,谈起李诗诗。

不知怎么,秦朝不想隐瞒王闰之,一切都实言相告。王闰之不相信李诗诗去了苏州,瞧秦朝的神态和语气,却又觉得他不像是在说谎,这么说很没水平,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秦朝见她真不懂武功,比王语嫣还不懂,心中感慨良多,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或者不该说她不懂,而是像读武侠小说般看懂,像学文一样学懂。

活在这高武的世界,最不懂,能比过去的自己不懂?

懂与不懂的标准不同,更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王闰之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在理智上却又不得不信,拿不定主意,请他稍等片刻,忙着去找苏轼商量。秦朝是谁?外面那些人知道都要装作不知道,王闰之不用。

秦朝见王闰之大失从容,心里有种说不出地成就感,却又觉十分不该。念头一转,按理说苏轼最忙都该腾出身来见上一面,他该不会是想借机观察,顺便考验一下自己的人品?

另一边,苏轼从妻子嘴里得知李诗诗的奇遇,整个人全傻了,半晌才回过神,喃喃自语道:“从汴梁到苏州走直线通运河都有三千余里路,早知道武功有这么神奇,就不该一心只扑在文学上,弄得现在‘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如拿把刀上沙场杀敌……”

“苏家做文坛领袖还不够,难道还想争武林至尊?”王闰之这话像一盆冰水浇在苏轼头上,让苏轼打了个冷颤,一下子完全清醒。

满脸感激道:“惭愧!惭愧!若非夫人提醒。险些又酿下大错。”

心想:学武学不到最高不如不学!重文轻武的内中情由,老百姓可以不懂装懂,我可以?要没有太祖皇帝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有一百颗脑袋都砍了。没了脑袋,要武功何用?

“早说过,苏家不做文坛领袖,夫君便不会如此多灾多难,时而被打压,时而被提拔,一手大棒。一手萝卜,不吃不行,吃了后,以前有最大抱负,也都早被磨平了。”

苏轼一双耳朵被夫人弄得左痒右痒,也只有强忍,听完转身道:“夫人所言甚是。但这次回朝,为夫心里是高兴居多,拼了老命也要多实现一些理想。多伸展一些抱负。”

王闰之做了个隔墙有耳的手势,两人不再谈论朝政,一边说着家里的琐事,一边走向秦朝所在客房。却不知这一切都被秦朝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一句不漏,一字不差。夫妇俩虽然已经很小心谨慎,但毕竟都没怎么亲身体验过武功的神奇。

隔山如隔山。

面对着年纪比自己大一、两代。辈分却不知大了多少代的‘东坡先生’苏轼,秦朝感慨良多,嘴里滔滔不绝。有时连他自己都不知说了些什么,直到苏轼说少年老成,才回过神。

秦朝用‘北冥版金刚不坏体神功’表演了一轮又一轮‘青年之身、童子之身、少年之身’用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说上几轮,说服力远胜用嘴说上几天几夜,省时不省力。

苏轼、王闰之震惊之余,百感交集,特别是想起武功有强身健体之效。这些年,夫妻俩都劳心劳力过多,身体常常感到吃不消。

按秦朝所知的历史,王闰之就在这三年内早逝,苏轼大致死于十年后。

苏轼夫妇虽然一直都重视养生,但养生以养气为主,事业不顺气如何能顺!再精于养生也无力翻天。如今亲眼见识到如此神奇的武功,远超平日里了解,不由生出新的希望。

苏轼突然道:“武功不到家难免伤身,入了味是能延年益寿,但文学入了味就不能延年益寿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基本功,却也因此排第一。”

秦朝猜这不过是话引,认为苏轼主要是想听听自己在武学上有什么高见,就像自己很想听听他在文学上有什么高见。却不知该怎么问,难道直接问他怎么写诗?怎么写词?

下人早摆好酒席,坐着的只有苏轼夫妇和秦朝,允许在旁边站着的只有一个侍妾王朝云。苏轼不想因顾及被下人听去而尽说些官场套话,只好委屈王朝云在一旁侍候。

以此时的社会风气,在接待贵客的时候,一般都如此,别说用侍妾陪酒、端菜、歌舞、娱乐,就连侍寝都很正常。只因苏轼与王朝云感情比一般的夫妇还好,才觉得有些委屈王朝云。

可现在除了王朝云,苏轼实在找不出一个信用可用之人。虽然有担心秦朝看上王朝云,不好拒绝,却不想失礼。一个是文坛第一人,一个是武林第一人,这还是第一次见!

即便不谈武,只谈文,只一本《寻秦记》,苏轼都认真翻阅过好几遍。却也因此,看出秦朝的思想与行动有太多不同,至少在他书中不禁女色的思想很明显。

从书面了解,很难相信他能一直戒色戒杀,言行如一。

秦朝早就听说过王朝云的大名,确是很喜欢和敬重。

记忆里,在千年之后关于她的简介,现在依然清晰如初:

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妓。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

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轼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香,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轼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朝云与苏轼的关系很奇特。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艰难岁月,但一直没有苏轼夫人或妻子的名号,只是到了黄州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

……

苏轼在杭州三年,之后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

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王朝云甘愿与苏轼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轼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轼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

眼下王朝云与记忆里的合在一起,给秦朝带来一阵特别强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