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巫祠时代 >

第23章

巫祠时代-第23章

小说: 巫祠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面一段,已经是文字游戏,有头有脸的巫祠界精英集合在了黄帝的周围,黄帝是天上,地下的唯一者。黄帝居后土,后土是什么?后土是坟墓。黄帝在坟墓里接受拜祭。

  帝住在哪里?天上?天上被星历占据。皇帝从天上被赶下来。西天?西天是灵魂的所在。山上?山上是崇拜动物的地方。还是地下好,古人将他们的祖先送进地下,表达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山海经是一部“巫书”,巫祠的信徒(道教)将皇帝奉为祖先。因为皇,黄不分,于是,有了“黄老”这个名称。黄帝和老子实际上是皇帝和老子。道教尊黄老为远祖。话说到这个份上,黄帝就有了4重身份:玉神,天神,首领和宗教神。      

炎黄
炎黄

  关于黄帝的讨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炎黄的关系。在今天,我们称作炎黄子孙,但是在氏族时代,从公元前4千年以后,专业的巫祠普遍出现。专业的巫祠不再制作“始族起源”的史诗,而是宣讲“崇拜”。炎帝崇拜流传在黄淮平原,黄帝崇拜流传在渭河和豫西山地。

  (崇拜是个历史范畴,相当于“社会的中心”。在今天,有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等。更早时期以(皇帝)政权为中心。而崇拜就是巫祠时期的社会中心。)

  不晚于公元前3千5百年,古汉语扩大到黄河上下,对黄帝的崇拜普遍建立起来。炎帝的崇拜流传到了黄河地区,商周之际,发生了炎黄各半的争论,古中华史围绕了炎黄建立起来。对于炎黄,虽然是两个崇拜,却反映了氏族间的关系。

  下面一段话记载在“国语”,这一段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一些炎黄在周以后的情况。

  国语,晋语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崎也。异德之故也。

  (过去的时候,有一个少典(氏族),又有一个有蟜(氏族)从两个氏族产生出来黄帝和炎帝。黄帝氏族在姬水发育出来,炎帝氏族在姜水发育出来。两个氏族分别的出了黄帝和炎帝两个著名的首领。黄帝的一支氏族叫做姬姓,炎帝的一支氏族叫做姜姓。黄帝与炎帝分属于不同的氏族(异德),免不了发生战争。这是因为二支氏族还没有统一起来,异德之故也。)

  这一段晋语用今天的话说,可以叫做时事评论。晋语的评论包含了一整段的历史演变。

  晋语的时代,西周已经结束了三百年,进入春秋的晚期。晋语时,“尊王攘夷”已经过去,三国分晋在即,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晋语就是对尊王攘夷这一段时期的评论。语中出现了姬和姜。姬和姜是两个姓。周以后开始有姓,周以前没有姓,只有氏族名。

  这个时候,姬姓族已经衰微。在晋发生了异姓三分晋的变故,姬姓政权丧失。在鲁,实际上姬姓政权已经旁落他姓。姬姓的周只剩下来洛邑不大的一块地方。姬姓贵族行将就木,做了上面的“时事评论”。这个评论的要点是通过对历史的论证,证明了姬,姜二姓是一家人。所谓姬,姜是指姬姓周和姜姓齐。

  说到少典,有蟜,是两个流传在周人中间的古老的神话的名字。蟜字的古义是毒虫。晋语将周人的神话附会成炎黄的起源,而且,将炎黄说成同源,由姬,姜二姓建设起来周天下。

  “姬水成”,“姜水成”:晋语是依当时的常识。这使我们可以知道,古姓的产生依水命名是常用的方法。

  “用师以相崎也”:是说,在炎黄的传说中,有过氏族斗争。史记记载,轩辕与炎帝“三战而夺其志”,可能规模不小,应该是轩辕与山东丘陵之间的(巫祠)斗争。

  关于炎黄如上述。在历史上不是这样的认识,是将晋语当做历史资料。将神话和传说的故事说成炎黄共同打天下。流传于渭河的神话移植到山东,以致姜姓泛滥,发生在山东的神话都姓姜。寻找炎黄成为古中华史的热门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寻找黄帝,从陕西的西部找到山东,河北。史记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说涿鹿,阪泉。鹿和泉到处都有,属于这,那一类的泛指。延续下来的认识是:黄帝杀蚩尤在河北,蚩尤葬在山东,黄帝在陕西,陕西有黄帝陵。这是一个由东向西的顺序。古中华的社会中心从商代以后也是由东向西移。秦汉以后,以陕西为中心,宋以后,移向河南。古人将黄帝当做祖先,走到哪里,黄帝也就跟到哪里。

  北魏时(公元后),出了一本地理书,叫做水经注,书作者对炎黄做了一番实地“考察”。书中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东,轩辕谷。”对晋语做了发挥。

  天水在甘肃,轩辕谷也移到了渭河的源头。从天水到河洛,到山东,远隔千山万水,在那个氏族的时代,黄帝怎么能够做出杀蚩尤,平定天下的大事?一支氏族的兴起,需要不少于千年的发育时间。这已经是常识性知识,只是水经注的作者还没有这些常识。

太史公曰  史记的记载  结语(全书结束)
太史公曰

  关于黄帝的神话和传说很多。到了西汉时被当做社会人从神话中塑造出来。司马迁做史记,将黄帝当做“部落首领”来讲述。他依据的是战国时的资料。可知史记中的黄帝在战国时已经流传。司马迁对于战国以来流传的资料作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记载在“五帝本纪”里。许多关于黄帝的神话成分被司马迁当作“不雅驯”。史记以后,这些不雅驯的资料很少流传。 

  史记有一篇“太史公曰”读了能够知道塑造黄帝的过程。

  “五帝本纪,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家或不传。”       

  (西汉的学者都说五帝,可是,尚书只从尧以后记起。战国以来,讲述黄帝的话很多属于神话。有关五帝的赞辞,帝系姓,儒家也不传讲。)

  “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喾,尧,舜。从禹以后进入“夏朝”。“儒家”将“尚书”当作权威的古历史书。尚书有“古本”和“今本”两种。古本尚书流传于商代和商周之际,记载了黄帝,已经失传。今本尚书流传于周以后,只保留了“尧以来”的部分。这里说的是今本尚书。

  “百家”:是指春秋百家,百家言黄帝是指春秋战国时关于黄帝的传说。“雅驯”:在周以前只有“神史”,从周以后开始有“人史”。司马迁作周以前的历史也是从神史中收集资料。他将神史的资料分作雅驯和不雅驯两个部分。

  “孔子”:孔子在春秋时代,“孔子所传”的部分在史记中有记载。这里的儒家指西汉时代的“学术界”。

  “予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我曾经西,北,东,南的做过调查,有学问的人都传说黄帝,尧,舜,跟西汉时代的儒家看法不同,与战国时的古书记载相近。)

  “空桐”:在陕西。

  “涿鹿”:在河北。

  “海”:指今天的山东丘陵。

  “江淮”:指今天的黄淮平原。

  “长老”:代称有学问的人。

  “风教”:指说法,看法一类。

  “古文”:指战国时代关于五帝的记载。儒家的“经典”中没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古文中对黄帝的传说很多,尧舜禹的故事甚祥,对颛顼和喾只有赞辞。

  “予观国语,春秋,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予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我看了国语,春秋等书,书中讲述的五帝德,帝系姓,都很明白,不必一一地考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上述的书对黄帝(五帝)的记载不完整,不完整的部分往往在别的书中见到。关于五帝,对那些不能深知历史,只知表面的人(儒家)就很难说明白。我依次地将符合历史真实的记载记进书的第一篇,作为历史的开端。)

  社会的上层,学术界(儒)不承认黄帝。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读书人承认,并且信仰黄帝。这个黄帝是有还是没有?这个问题摆在了司马迁的面前,由他来抉择。国语,春秋记载的五帝德,帝系姓记载了黄帝,是讲述了一个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真实的(皆不虚)。就是说,黄帝符合历史的真实。这一点是做历史的基础。对那些浅见的儒家说不清这个道理。所以,司马迁决定,将黄帝当做历史的开始。将历史(从尧以来)向上推了几百年。我们今天崇拜黄帝,将黄帝当作中华民族的“祖先”,依据于史记的记载。

  读者,读了这篇太史公曰,你不为有这一位历史学家感到骄傲吗?感到骄傲吧,司马迁是二千年前的古人。他的历史观,他的治史的思想并不低于今天人。他以历史的真实做选择资料的依据,选择了战国时的资料。战国人对黄帝的认识不够准确,这是历史的局限,不能强求于古人。司马迁忠实于“历史的真实”,将战国时代的认识传递给我们。战国时人认为有一个“部落时代”,尊称部落首领为“五帝”,而部落首领的佼佼者是黄帝。今天,我们重新认识黄帝,还黄帝以“历史的真实”,黄帝崇拜记录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

  史记的记载。

  史记&;#8226;五帝本纪&;#8226;黄帝: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少典”:见于国语&;#8226;晋语。黄帝的少典说流传于山西南部。在山西南部,据山海经,有“轩辕山”。这些资料对于我们探索黄帝的起源有意义。

  “公孙”:周以后开始有姓。黄帝时代没有姓。公孙,意“公侯的后代”。

  “轩辕”:在山海经中,轩辕是“巫祠”的名字,叫作轩辕丘,轩辕山。巫祠,用今天的话说,相当文化机关,行政机关一类。古时流传下来的名字从周以后大多被当作了“圣人”。

  “生而……”以下五句,载于大戴礼,是对黄帝的“赞辞”。大戴礼中,对五个帝分别有赞辞。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陵,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宾从”:拥护。轩辕时,已经有了一个叫做神农氏的氏族中心,轩辕是一个后起的氏族,轩辕氏族得到“依附”氏族的拥护(诸侯咸来宾从)。蚩尤,炎帝争夺神农权。天下大乱。小氏族将平息战乱的希望寄托于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做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