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巫祠时代 >

第21章

巫祠时代-第21章

小说: 巫祠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轩辕称作丘。轩辕是巫祠,那么黄帝就是崇拜。对黄帝的拜祭在哪里举行?轩辕丘祭祀什么神?一个著名的坛祭祀著名的神,一位著名的神在著名的的坛受到祭祀。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有多少巫祠的名字,祭坛的名字和氏族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而黄帝和轩辕的名字流传了下来。巫祠因崇拜而著名,崇拜因巫祠的宣讲而著名。著名的尧和禹崇拜的关系也是这样。在史记书中将轩辕丘当作黄帝的住处。当我们作了上面思考,就能够断定,是轩辕巫祠宣讲了黄帝崇拜。

  巫祠能够迁徙,崇拜能够流传。巫祠和巫祠崇拜在公元前3千年达到顶峰,扩散到了很大的范围。

  “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洵水就是丹江,黑水是今天的汉水(上游河段)。这里的粟叫作“丹粟”。可知,轩辕丘在丹江的源头。

  黄帝是公元前4千年以后的事情,始族的崇拜意识不会出现更早。那么,轩辕是什么时间的事情?轩辕在丹江的源头。丹江源头的始族人向北迁徙,留下了半坡遗址。半坡遗址的时间是公元前4千年。那么,丹江源头的始族人不晚于公元前5千年。这个时间很准确。

  公元前5千年的轩辕怎样呢?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专业的巫祠。采集的始族人正在从山地向平地的迁徙途中。由此知道,轩辕是一支始族的名字。公元前4千年,轩辕始族留下了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典型的母系制村落。娲崇拜起源在半坡时期。在半坡时期,这支始族发生重大的分支,分支出来两支始族。一支始族叫作轩辕,一支始族叫作华。华始族走向一条水边,这一条水就是后来的渭河。华始族来到了渭河边的华山(骊山)。著名的娲崇拜在这里流传。轩辕始族走向稷泽,建起巫祠。巫祠仍然叫作轩辕。轩辕巫祠崇拜玉神,宣讲玉神,制作了玉神崇拜叫作黄帝。这是公元前3千年的事情。

  轩辕始族是公元前5千年,玉神崇拜的时间在公元前4千年以后。在这1千年的时间里,轩辕又在作些什么?

  一处对轩辕的记载在海外西经: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上面的话是古资料的汇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正因为无心才流传下来原始的资料。这些资料看似零碎,梳理一下意思就清楚了:很象是一篇导游词。

  轩辕是始族的名字,就是轩辕始族。轩辕之国是说轩辕巫祠。资料是站在轩辕始族的角度对轩辕祖先的描绘。从始族人看,轩辕巫祠在穷山这个地方。“不寿者八百岁” 八百岁的不寿者是谁呢?显然不是始族人,而是巫祠,是巫祠的壁画和塑像。联起来,轩辕巫祠(的遗址)至少不寿(不少于)八百年的历史。就是说,这是轩辕后代(海外西经时代)对八百年以前祖先遗址的考察记录。

  “在女子国北”,女子国指轩辕始族,是说,轩辕巫祠在轩辕始族的北面。可是,为什么说国而不说人呢?这是轩辕的后代对自己祖先的尊称。女子国,用今天的话说,叫作女子族遗址。  

  “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是巫祠的画像和塑像。从这个资料知道,轩辕人崇拜蛇,古中华的蛇崇拜起源在这里。

  下面的话:“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穷山在女子国的北面,从穷山的巫祠不敢向西面去狩猎。为什么呢?那里是轩辕丘。丘是什么?丘是祭神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巫祠是供人游览和巫宣讲的场所。

  下面的话:“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这又是一个资料,也是导游的话。说,前面就是轩辕遗址了,祭坛在北边,是一个方台,在祠里还有四蛇相绕的塑像。

  读者,你看明白了吗?这是一篇导游词。你随同导游小姐来到了遗址。这里是“无草木,多丹粟,多青雄黄”,一条丹江从南坡流过,什么也看不到。可是,通过导游小姐的宣传,轩辕遗址的幕布拉开了:

  “此诸沃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导游小姐说,这里是我们祖先起源的地方。在这里,鸾鸟歌,风鸟舞,百兽祥和。人面兽身的动物神(民)吃鸟蛋,喝露水,不知道什么叫作饥饿。看:这是一幅百兽图。百兽就象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看,在四蛇塑像的北面还有一幅画:一位动物神拿了鸟蛋吃,两只鸟在前面飞舞。

  关于轩辕的资料这么丰富,一定经过了多次的收集和整理。资料来自哪里?来自巫祠的壁画和塑像。显然,壁画和塑像资料描绘了巫祠的时代。

  关于轩辕,巫祠的宣讲流传下来的资料这么丰富。这些关于动物神的宣讲很类似今天的宗教神界。这使我们想象到当年轩辕巫祠的规模和气势。

  轩辕是巫祠的名字。著名的巫祠还有“后稷”。海内经: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葬,就是祭坛,祭神的地方。这里说的是后稷祭坛的遗址。这使我们知道了后稷是在稷泽地区的著名巫祠。

  三个巫祠和崇拜:华人的娲崇拜,轩辕的黄帝崇拜,周人祖先的后稷崇拜。古书作了明确的记载。这三个崇拜都在渭河。这三个崇拜是怎样的关系呢?

  北山经&;#8226;三经

  第十八山,“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枞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叫,食之不妒。”

  轩辕向东迁徙,进入黄河地区,建立巫祠。祭祠的名字仍然叫轩辕。轩辕山属晋地,在沁水。

  在沁水地区流传女娲补天的神话,可知华人的崇拜流传到了山西。

  关于后稷,周人是当作自己的祖先。周人的中心地区是在伊洛平原。

  这实在是巧合:渭河的著名崇拜(和巫祠)先后向东方迁徙。作了上面的考察,就不能不说,在丹地区起源了一支始族。这支始族发生了多次的分支。分支始族分别地有了自己的崇拜,女娲,黄帝,后稷就是这样流传下来。

  玉神

  黄帝的故事不晚于公元前3千年。从玉神崇拜到部落首领,时间跨度不少于2千年。

  在山海经书中有一段关于黄帝的记载,讲述了玉神黄帝的起源: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山大土)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瑁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一段话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关于黄帝的最早记载。如果我们不带成见的看这段文字,就发现这是一篇“玉崇拜”的祭祀辞。在这篇辞里表达了对“玉神”的敬拜。黄帝是一位玉神。

  (丹水,母亲河,你向西流注于稷泽。母亲河呵,玉神黄帝。河底是你的玉床,河水是玉膏琼浆,泽水两岸松软的土地,那是你的食粮。你的玉膏浇灌丹木,丹木茁壮成长。色彩艳丽,气味馨香。黄帝呵,你将你的子女撒向钟山之阳,瑾瑁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惊土地,动鬼神,佩

  “丹水”:这是黄帝崇拜的地区。丹水不是丹江,丹水在今天是没有了。发源丹水的一片山地在秦岭的东段,或者说是秦岭的东坡。秦岭的东坡包括了蓝田山地和豫西山地两个部分。著名的“伊洛”从蓝田山地发源,在豫西山地间流过。东坡山地向南发源了今天的丹江。丹是个很著名的古地名。东坡山地叫作“丹”。读者知道“蓝田”这个名字。蓝田也在丹地区。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在公元前4千年以前,稷泽是渭河大湖的一部分,丹水从东坡山地流进稷泽。远古的稷人在稷泽畔,丹水边。随着渭河大湖淤积成(渭河)平原,稷泽和丹水也消失了。稷人是什么人呢?稷是周人的祖先。那么黄帝是周人祖先的崇拜。

  “多白玉,是有玉膏”:膏,在今天是浆汁,浆液。这里指丹水。是说,丹水出玉,不是普通的水,所以叫作玉膏。这是对丹水的赞辞。读了这段话,读者应当想到,稷人繁育生息在丹水边,将丹水当作了“母亲河”,玉神崇拜是稷人的重要崇拜。

  玉来自玉膏,玉膏浓缩为玉。稷人对玉的认识处在这样的时期。这是在公元前4千年玉时代的早期。这一点很重要,告诉了我们黄帝崇拜起源的时期。

  “其原沸沸汤汤”:是说稷泽的土地水湿松软。

  读者一定知道许多神,知道许多神的名字。稷人的玉神也有名字。玉神的名字叫作“黄”。黄是稷人的方言,黄就是玉(神)。玉是汉语的话,黄是稷人说的话。说到这里,读者应当明白,黄帝的名字起源于稷人的方言。稷方言汇合进了古汉语,那么,使用稷方言的稷人也一定汇合进了古汉语。稷方言的主人,稷人是谁?是周人的祖先。是这样吗?是的。周人说,自己的祖先是后稷。从商到周,周人的崇拜替代了商人的崇拜。尚书“独载尧以来”,对于黄帝,儒家“或不传”。为什么?尧是商祖先的崇拜,黄帝是周祖先的崇拜。周以后,周人将自己祖先的崇拜发扬光大起来。联系到从商到周的历史,对于黄帝的认识清晰起来。

  一幅古周人生活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道清清的流水从“丹”山地流向渭河大湖,在低洼处积蓄起一片泽地,这片泽地叫作稷泽。这片土地的主人自称“稷人”。稷人称这条水是“丹水”。稷人使用石制的工具,烧制粗糙的陶器,年复一年,一千年,二千年……稷人走过了采集时代,走过了崇拜动物的时代,这一天来到了:稷人发现了“染料”。他们用颜色涂饰身体,美化自己。他们成功的将颜色涂在陶器上,制作出来精美的“彩陶”。他们终于发现了丹水里“生”出来光泽鲜艳的“黄(玉石)”。稷人将黄“请”回住地,用彩陶的“盘”摆放起来,赋予它们崇拜的意义。

  众多的神是“百張面孔,千般模样”。可是,你能想像出来6千年以前的稷人崇拜的玉神么?玉神没有模样,不像后来的神那样有形象。就是今天也不知道黄帝是什么模样。下面是对“玉神”的描绘,稷人这样唱黄帝的祭祀辞:

  黄帝以玉膏为食,而且,也将玉膏赠送给我们。黄帝将白玉赠给我们,也将黑玉赠给我们。黄帝用玉膏浇灌“丹木”,(丹木也可以解释为丹地区的“食物”)。丹木长到5岁,闪耀着5彩的颜色,发出芬芳的馨香。黄帝从(山大土)山取来精美的玉膏,投放到钟山的向阳坡,于是,在钟山生出来“瑾瑁之玉”。瑾瑁之玉像成熟的粟米那么精密,发出浊泽的光,不同颜色的玉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是一篇对黄帝的千古颂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熟的文字(与尚书的文字对照)不早于周初,古老的内容在玉时代的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