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巫祠时代 >

第13章

巫祠时代-第13章

小说: 巫祠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记夏本纪有一段话: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夏启死了以后,继位的太康误国丢了政权。太康的5个儿子在洛汭这个地方流浪唱歌。)

  沩汭和洛汭其实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在今天找不到,古书留下这么一个名字,位置在洛阳平原向西一点是豫西山地东坡的一块山间平地。沩汭这个地方在洛阳平原还是黄河海沟的时期先于洛阳平原淤积成为山间平地。读者知道,我们的祖先走出山洞在浅山丘陵迁徙游走,很难找到一块平地。沩汭这块平地一旦生成很快集合起来一支始族。这一支始族就是夏人的起源人口,这块山间平地就是夏人的发祥地。

  沩汭既然如此重要,这1节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理环境。

  沩汭西临豫西山地,东望洛阳海沟,向南,著名的洛河蜿蜒流过,向北隔水就是古芮城人故乡,向西翻过山地就是渭河华人的领地。沩汭的地理环境就是这样:与渭河华人隔山相距不过百多公里,但是,在夏人时代,这一片山地却是无法逾越的天路。在今天,从关中平原到洛阳平原经过函谷沟通,函谷的通道就是著名的函谷关。但是,在夏人时代却不能。夏人与华人沟通是通过洛河。夏人溯洛河向西,到了洛河的源头也就到了华人的领地。

  沩汭两个字表示了一个古地名,其实,这两个字不古老,沩字后来写作渭,汭写作芮。读者一定知道仰韶文化,一定知道最早发现的仰韶遗址在渑池仰韶村。其实仰韶遗址就是夏人留下的。

  夏始族

  夏人来自哪里?祖先是谁?

  读者一定知道距今2百万年的芮城古人,一定知道芮城人后代。芮城人后代在百万年的长时间里沿着黄河海沟北岸向东迁徙,到达了山东丘陵,到达了辽东半岛。说不定今天的满人也是芮城人后代的子孙。芮城人后代沿着渭河大湖的北岸向西迁徙,到达了六盘山,到达了六盘山以西。但是,芮城人后代没有向南进入河南。古人无法越过黄河海沟。从豫西山地以东的大片土地没有万年以前的古人生存。芮城人后代是大洪水以后方才进入河南。到了洛阳平原生成,在洛阳平原集合起来的始族叫作伏羲。集合在豫西山地的人口叫作夏人。夏人的领地以沩汭为中心。夏人向东到达洛阳,向北到达山西南部(夏墟),向西沿着洛河直到洛河源头。夏人来到沩汭进入始族时期。

  公元前4千年以后,伊洛先后几次有古汉语进入:喾崇拜向伊洛的传播,禹氏族向伊洛的迁徙,伊洛的人口成分发生复杂的演化。

  夏人是不说古汉语的,夏人的始族史诗被分支后代保留下来。周兴起以后,沩汭是周人的领地,留在沩汭的夏人后代就是周人的少数氏族。夏人的史诗被古汉语记录下来并且流传到今天。这就像在今天汉语记录少数民族史诗一样。本书将记录文字抄录了供读者讨论。

  山海经  中次五经:

  “薄山之首,曰苟林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分支叫作薄。薄始族从沩汭的苟林向东迁徙,经过了):

  “东三百里,曰首山,”“又东三百里,曰县(属斤)之山,”“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又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又北十里,曰超山,””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  

  (“成侯”,“朝歌”都是商语,封神演义说朝歌是“纣王的都”。因为殷墟的发现,朝歌被认为在安阳。这里的成侯,朝歌在洛阳西。)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又东十里,曰历山,”“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鹿下加京)。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尸水,南流注于洛水:这是源自豫西山地的流水。随着黄河海沟消失,这条水向东延伸就是著名的古黄河济水。)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穀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河是黄河,就是济水。薄始族在黄河和洛河中间迁徙。)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而东南流注于洛。”“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而北流注于河,”“又东二十里,曰阳虚之山,……”

  (在洛河到黄河之间是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豫西山地从三峡以东渐入平地,直到嵩山,是著名的洛阳平原。这个时期,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与黄河不相通。黄河从豫西山地发源,叫作济水,济水与洛河汇合。薄始族终于进入洛阳平原,这是一个不少于千年的过程。)

  中次二经

  “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鶡。”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分支叫作济。济始族从沩汭的辉诸沿着洛河的南岸溯河向西迁徙):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伊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古伊洛并称,伊和洛从豫西山地发源,伊向西流,洛向东流。)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鸣蛇,在华人叫作肥遗,肥遗传到济始族称作鸣蛇。)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阳水出焉,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化蛇也是肥遗。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图画。人面而豺身,叱呼,是求雨的画面。)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

  (古书说,商汤灭夏时也灭了昆吾,可知是夏人的一个分支始族。)

  “又西百二十里,曰姦(草头)山,姦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

  “又向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洛河发源在陕西洛源,距华人的蓝田50公里。马腹就是华人史诗的娲。古汉语对娲的翻译叫作马腹。人面虎身,这是人扮演的歌舞表演。)

  中次四经

  “厘山之首曰鹿蹄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冷石。”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始族叫作厘。厘始族从沩汭的鹿蹄溯洛河向西迁徙。):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虢guo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需石。”

  (“虢”,周时有虢诸侯国,因为抵御犬戎受到周天子的奖励,从这一篇知道,虢在洛河,是周在西方的屏障。)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有玉,其阴多鬼(草头)。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涌涌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犀渠就是犀牛,可知大洪水时期犀牛曾经到达洛河。南流注于伊水,厘始族是沿着洛河北岸向西。)

  “又西二百里,曰萁尾之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粒颉!

  (粒颍腔肆斓氐奶夭#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浮壕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其兽多乍(牛旁),粒颍穸喑嘞h。”

  (这是华人领地的南部的物候。)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灌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说“雒”而不说“洛”,洛水流注于“玄扈之水”。玄扈水是厘始族方言。“马肠之物”这几个字有份量,娲是华语,“肠”的意思。华语的娲传到厘始族,马是对娲的音译,肠的字义还保留着。女娲神话的起源地区在陕西,从女娲之肠到补天,人祖的女娲,从华人流传到夏人,女娲神话的起源过程基本清楚。)

  中次六经

  “缛羝ru;di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始族叫作褥羝始族。褥羝始族从洛河北岸向西迁徙):

  “西十里,曰缛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石。”

  “又西十里,曰鬼(广头)山,……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鬼()山在豫西山地,一条水流向洛河,一条水流向谷水。谷水就是济水。第二山“十里”,第三山“十里”,人口极为稠密。像这样人口稠密的地区可能留下痕迹。仰韶文化的最早发现在河南渑池仰韶村。仰韶的位置与缛羝的位置相当,时间也相当。)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谢(水旁)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注于谷水。”

  (谷水,济水的方言名。济水与渭河不相通。)

  “又西三十里,曰娄豕shi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与。涧水出于其阴,向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穀,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玄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其西有林,名曰墦fan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因(王旁)玉。”

  (“墦冢”,巫祠的遗址。“谷水出焉”,是在豫西山地最高峰。)

  “又西五十里,槖tuo山,其木多雩(木旁)多()木,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丝昔)辟之鱼。状如黾min而白喙,其音如鸱chi,食之已白癣。”

  (河是渭河,已经在豫西山地的西坡。)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zheng之山,无草木,多垩,潐jiao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洛,其中多苍玉。菑zi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丹(木旁),多竹箭,其兽多乍牛,粒颍淠穸嘞h,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因玉。”

  (湖是渭河大湖,原来夸父的出处在这里。桃林,后人误传为邓林。)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藷藇,多苦辛,其状如棣,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