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我的天堂 >

第5章

我的天堂-第5章

小说: 我的天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州从此没落。不过百里之外的上海此时开始崛起,于是大量苏州的精英纷纷迁至黄浦江畔,连同商铺、家产与钱庄的存款,还有几千年来祖先留传下来的经商之道和“闷声大发财”的理念,擦干痛苦的泪水,拍掉毁城离家时身上留下的灰尘,加入到了创建又一座东方大港新城的行列。这是许多苏州人的命运,更是多数“苏商”的命运。
  说“苏商”,现在的定义可能称江苏的商人;其实历史上的江苏省原隶属江南省,康熙时江南省一分为二,成为安徽和江苏两省,江苏省的称谓来自江宁府和苏州府的合称,因而“苏商”更多的是指苏州的商人。
   枫桥铁铃关有好事者将“江苏”二字分拆研究,认为“江”即为三点水加一个“工”字,繁体“蘇”字则由“草”、“鱼”和“禾”字组成,于是“江苏”二字从字面上便可作如下理解:水边的手工业劳动者,将粮食、水产和丝绸等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使得这块热土成为闻名于世的富庶之地。有人考证:中国历史上号称十大商帮之一的苏州洞庭商人,便出没在苏州西南的太湖边上,就是他们将江南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地,并在上海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滩头和日后的东方第一大城。
  今天的人们只知道苏州人留给我们的仅是一座无数园林与小桥流水的“东方威尼斯”城郭,却并不知道苏州人还有比这些更为可贵的重大历史性贡献。从本世纪开始以来的几年里,苏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一直紧随大上海之后,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这个数字令苏州人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这是咋回事·

第1章“苏”是涂金的中国(5)
这种格局是从2004年开始的,这一年的苏州全市工业总产值为9560亿元,除上海之外,中国所有的其他城市全都在苏州之后。
  到了2008年,这种排列和局面仍然没有多大改变,苏州仍然如一头奔腾长啸的骏马,远远地走在了中国诸多城市甚至是诸多省份的前面。在“发展”二字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时,一个发展着的城市和发展着的地域从来都受到旁人的尊敬,并被树立为榜样和旗帜。
  在已经有这么多年不可更改的发展事实面前,苏州人自己仍然不敢相信:自古以来,苏州似乎一直是个区区小域,怎么可能成为全国的重镇黄金地呢·
  而且苏州人又在近年发现了一个更加令他们激动不已事实:苏州全市的农民收入又是全国第一,人均达11680元(2008年),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4761元。2008年,苏州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500多亿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许多地方已经不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标准了,地方财政收入似乎成为一种真正的实力标准。
  在苏州采访时,市长阎立告诉我:在2008年苏州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500多亿元中,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为668亿。“我们向国家和省上交了约800亿元……”
  市长说这话时,脸上泛溢着骄傲的表情。
  市长继而娓娓道来:“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南方,而南方又主要为苏南,因此苏州一直是国家的纳税大户。有道是:苏湖熟,天下足。地处太湖流域的苏州从南宋开始,世代成为中国的米粮仓。苏州人民辛勤劳作,遂使这片水乡有‘衣食半天下’之称。以往历朝历代,我们苏州向朝廷贡奉的是衣粮和手工业品。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成为国家工业经济和外贸经济的重要基地。这是我们苏州今天最大的亮色了。”
  “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这是乾隆年间在中国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社会里,苏州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历史上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辉煌照耀在这块土地上,它把它的所有精华投放到了无比柔媚的水乡泽国,它所呈现的繁华风韵,体现了中国江南社会经济的特色,因而苏州人的历史性贡献可以用一个美丽风韵的母亲向瘦弱而成长着的子女们源源不断送去乳汁来形容。
  千年以来的中国,假如没有这样一位美丽而风韵、慷慨而无私的母亲与她甜润而丰足的乳汁,是不可想象的。
  现代化工业文明的今天,这种态势并没有多少改变。苏州在国家经济与发展的地区大家庭里,仍然扮演着这样一位美丽而风韵、慷慨而无私的母亲角色。
  这种精神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看一看吴人的祖先,你就不再感到奇怪了。为国负重,从吴人祖先就已经牢牢地植根在心中——公元前11世纪,泰伯与仲雍真诚无二地为国让贤与奉献精神,数千年以来一直埋藏在吴人的血脉里,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梅里的泰伯墓与虞山脚下的仲雍墓,千百年来始终香火不断,寄托了吴地后人对祖先那种不可抗拒的敬意。读史人皆知道,由于泰伯、仲雍二兄弟的让位,中国古代社会才有了一位圣贤君主和一个伟大的周王朝。
  又过了几百年,中国出了一位开创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圣人孔子。这位孔圣人是个非常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追求“礼”、“仁”,并对未来的世界怀有强烈的憧憬,热切期望有个政教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
  圣人设下的理想主义目标,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经历几十代王朝,一直到了共产主义者治理中国的20世纪后期,这个“小康”之梦,被另一位伟大的圣者推向了现实——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苏”是邓小平梦中的“小康”(1)
“翻两番,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就是20世纪后期的一位中国圣者说的话。这位圣者叫*。
  *的“小康”之梦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他走出国门,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看到飞速发展着的世界文明后所萌生的。那时他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国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贫苦……后来的新加坡之行使他有了一个东方式的“小康”概念。然而中国式的小康是什么样呢·*在梦中寻觅着……
  1978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会,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会上再次向全世界明确地宣言:中国要在20世纪末初步实现现代化。
  西方人开始警惕这头东方睡狮的“觉醒”,他们显得有些紧张。
  “小平先生,你能说说你们中国所说的要在本世纪建设成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次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目不转睛地盯着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这样问道。
  *看了一眼日本客人,没有立即回答,只见他缓缓地点上一支熊猫牌香烟,又想了想,说:我跟你说这么一个事,你们现在有一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万亿美金,所以你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万美元。那我们现在,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我想,比如说,我们用20年的时间翻两番,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们的十分之一,但我们的人口是你们的十倍,这样我们的总量就是跟你们现在一样了。
  “是这样。”日本首相轻轻地点点头,又似乎并不太明白。
  *似乎看出了对方微妙的表情,道:到那时尽管中国还很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很低,但是有了这样的总量,我们就可以做点事儿了,也可以在世界上做点儿贡献了。
  大平正芳的两只耳朵竖得直直的,眼睛更是盯着中国的这位小个子巨人不放。
  “那么,到那时我们的国民生活水平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小平像在自言自语道,“就是可以吃饱穿暖,我把这个叫小康。”说完,小平重重地抽了一口烟,然后朝向日本客人笑笑。
  小康·什么叫小康·首相不明白小康是个什么概念,他将目光投向身边的翻译——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副处长王效贤先生。
  王翻译紧张得差点出汗,是啊,小康是什么·他怎敢问*·于是急中生智:“就是……就是一个人身体恢复的时候。”王翻译心头暗暗寻思:日本人平时也讲小康,这样翻译首相应该明白一点吧。
  “噢——”首相似懂非懂地张了张嘴,似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问题,然后起身笑眯眯地握住*的手,说:“祝您和中国人民早日小康。”
  *同时站起身,一脸笑容,并连声应和道:“好好,小康,我们大家都小康。”
  这次与日本人会见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开始多次在不同场合念叨着“小康”。*的家人告诉我,平时*在家里不怎么说话,可有几回嘴里突然冒出“小康”两个字来,让家人有时感到不知何意。
  “小康”从那个时候起,就成为了中国现代化总设计师梦中的一幅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蓝图。一个最实事求是和办实事的大国领导者,为这蓝图与梦境寻找可能实现的途径,他也会辗转难眠……

第2章“苏”是邓小平梦中的“小康”(2)
时间过去两年多,这个蓝图与梦境成了总设计师心中时刻挂念的治国大纲。
  同志们,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这次代表大会要审议和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在这年9月初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再这样强调。为了他心中久酿的宏伟蓝图,他向全党同志指出:把*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光辉,从此开始普照中华大地。
  新一年的春天来了。春风首先吹绿了江南大地。
  “我想到江南走一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
  “太好了,‘老爷子’(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这样尊称*——笔者注)想到哪儿去·去苏州怎么样·”
  “去江南不去苏州去哪儿·”“老爷子”话不多,但一旦说出来,就是掷地有声。
  苏州美,最美在太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太湖像一位刚出阁的少女,妩媚又恬静。八百里浩渺碧波,没有丝毫的人为的污染。
  那天,*在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和女省长顾秀莲等省领导的陪同下,乘坐一条游船,缓缓地驶向太阳初升的太湖……
  “那一天的太阳,格外艳丽明亮,光彩耀人,把天空装点得晶莹剔透,一片灿烂。那天的湖色也特别的美。远处,群山巍巍,山峦起伏,浑厚凝重;近处的湖面金光粼粼,白帆点点,鸟儿飞得也特别的欢快。小平同志特别喜欢看水面的鸟儿飞翔,喜欢称道岸边的白墙黑瓦,袅袅炊烟,他说那是真正的中国山水画卷,比西方的油画要美。”一位当时服务过*的“老苏州”人如此回忆道。
  戴心思,原苏州地委书记,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的南下老同志。现年83岁的戴老在医院接受我的采访,在谈起1983年春天*来到苏州的情形时,依然带着几分压抑不住的激动。他说:小平同志一生到苏州有据可查的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另一次就是改革开放进入特殊阶段的1983年春天。那次小平在苏州共3天时间,住在南园宾馆,这个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