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我的天堂 >

第43章

我的天堂-第43章

小说: 我的天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要帮人家就得让人家做得起来,有钱可赚。再加300吨行不行·”钱一平瞅准机会问那厂长。“你是领导,我敢不听吗·”厂长笑着说。
  吴克铨大喜,瞅准机会给钱一平副主任“加热”戴高帽,于是最后一下弄到了1000吨。哈哈,1000吨就有饭吃了!吴克铨喜上眉头,随后又跟着龚兆源学起“地下工作”——这回他们是专门对付那些当时政策中某些保守僵化的条条框框。
  第一次攀亲的过程十分艰难而曲折,几乎是在半公开半地下的状态中进行的。这年12月31日,上海二纺机厂、上海石化总厂涤纶一厂和昆山工业局正式签订了一份《关于协作建设纺丝机实验工场的协议》。
  读者读到这个奇怪的协议名称难免会感到好笑,但当时这个上海与昆山之间的第一个协作协议则富有深义。一是不叫联营也不叫合办,而是叫协作;二是实验两字很讲究,既可退又可进;三是工场最微妙,如果有人怪罪下来,双方就可以说这仅仅是一种实验性的工场,它不算正式厂子。
  “我们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当时这样的联营办厂阻力还是相当大,尤其是分属两个不同省市之间的、大城市与乡下人之间的联营办厂,也好比是大国营企业与乡镇小厂之间的合作办厂,谁敢承担责任·弄不好我们这些具体主张做这件事的人都可能因此吃大苦头。所以为了双方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搞了个这样的协议。”吴克铨说起这份协议,苦笑道:“那个时候办成一件事非常难。”
  凡事开头难,难就难在那个时候有些事你弄不明白该如何办。双方协议签订后,得有上级单位批准吧·昆山方面跑到苏州。苏州告诉他们:“上海是省级城市,我批昆山县的企业可以,上海那一方我们哪有权批呢·”跑到南京,南京告诉他们:“江苏还没有跨省的协作办厂先例,再说你们这个叫什么‘工场’,工场算什么呀,我们省里没有批过啥工场一类的企业嘛!”昆山回答说,工场就是工厂的意思。南京方面的嗓门更大了:“你们跟上海合作办工厂这么大的事,事先也不报告,我们怎么好批你们呀!再说,我们即使批了你们,可你们是与上海合作办的厂,我们江苏怎么有权可以批与人家上海办的企业嘛!”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7)
南京方面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吴克铨他们请上海方面找有关部门审批。上海有关部门一听就瞪圆了眼睛说:“好哇,你们上海人不为上海人办事,跑到江苏去办什么厂·怎么,想当汉奸咋的·再说,即使我批了你们,可我也不能给你们拿到北京部里的计划呀!乱弹琴。”
  一大圈走过后,吴克铨和包括龚兆源、钱一平在内的昆山人好不懊丧。简单一句话:自由恋爱好不容易成了,竟然拿不到“结婚证”。没有“结婚证”就不可以同居过日子呀!不少昆山人开始退缩了,但在北京的国家计委大机关呆过的吴克铨说:“上海、南京办不成的事,北京不一定也办不成。我上北京去!”
  就这样,吴克铨带着县办公室的有关同志多次北上,到纺织工业部找熟人、找关系,从处长,到司长,再到部长,一层层地找……最后这桩“婚事”总算在两年后正式拿到“结婚证书”。
  “这个厂是由上海的宝山、金山和我们昆山‘三座山’共同建起来的,我戏称它为‘三山厂’。那时候,办联合企业真就像登山那么难,要把‘三座山’搬到一起,绝对不是件容易事,不比现在开放了,区域之间的合作就像走亲戚。80年代初,我们的这种区域合作确实像地下工作一样。讲个真实的事——几年后,我们昆山撤县建市,上海来了很多领导,可我们自己的江苏省方面才来了一位副秘书长。那次会上有人半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昆山已经划归上海了·’我笑言:‘弄不好真有可能。’可见,发展区域经济的历程也像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在初始阶段同样充满着矛盾与复杂的社会背景。昆山之所以能够在后来成为全国县市的‘百强之首’,创新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基本动力源。”吴克铨总结昆山经验时说。
  通过与上海攀亲所完成的第一桩婚事——纺织厂联营的成功和儿童印刷厂、水泥厂等单位的实践结果,这时候的吴克铨渐渐形成了一个思路:假如寻找出一条适合昆山实际发展的经济路子,是有可能大有作为的。
  于是吴克铨与县委书记蔡长林等班子成员一起,开始谋划起一个真正让昆山腾飞的宏伟蓝图——在昆山建一批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经济开发区”,“我们就是要建像蛇口一样的开发区”,这一年吴克铨专门跑到广东的蛇口考察参观,他在那里受到了强烈的内心冲击,暗暗发誓也要在自己的家乡建那么一个轰轰烈烈的经济开发区。
  从此,昆山这片土地开始风起云涌……
  第2节“自费”的历程
  “要发展,靠上海。”这话是吴克铨喊出来的,后来成了昆山百姓家喻户晓的口头语。在与上海攀亲的过程中,昆山人尝到了甜头,也吃到了苦头。甜头是人家送来的,苦头应当说是自己找的。你想,有上海人答应到你昆山来办厂,这本来已经是“阿拉上海人”给足你昆山人面子了,哪知穿着皮鞋下来的上海“阿拉”竟然要赤着脚走几个小时的路还到不了目的地。“这个野猫不拉屎的地方还想办厂·别拿阿拉开玩笑好!”有几个上海人到周庄看厂址,竟然走了6个小时还没到地方,说啥第二次也不想来了。
  “这么个干法不行,得有块像样的地方好让人家来得方便、看得舒心嘛!”吴克铨把自己的想法在县常委会议上亮了出来。“是个好办法。要不人家一看我们穷昆山,哪还有兴趣来办厂嘛!”班子成员意见非常一致。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8)
哪里能够划块地出来呢·吴克铨与县政府的几位副手发现老县城的东边有块地可以利用。这块地上,上世纪60年代还曾经办过一个“红旗工业区”,由于当时觉得远离县城,职工上下班不方便,更主要的是那时办所谓的工业区条件不具备,所以荒废在那里。
  “该让沉睡的红旗区苏醒了!”看过这片土地后的吴克铨那一天心情格外激动。凭着他对工业经济的熟悉,吴克铨一眼就看出这块废弃的工业区其实是块非常难得的新工业开发区的好地址。一是它离县城相对比较近,可以依托县城的一些基础设施,减少投资,比如工业开发区必要的“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在这里就比另划一块地盘要省下很多钱;二是由于离县城近,一旦开发区建成后,人力资源调集比较方便;三是“红旗区”与县城之间约有十公里距离,这为未来老城和开发区之间建起一座新城留下了空间;还有一个好处是,这里交通方便,有利于上海人或其他到昆山来投资的客商能够舒服、便捷地在此生活与进行商务活动。
  “就是这了!”1984年8月,昆山在县城东边的老工业区划出一块317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立起了后来彻底改变昆山命运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当初叫“工业新区”。这个工业新区成立时既没有举行盛大的仪式,更没有请任何上级领导,因为这是蔡长林、吴克铨等昆山人擅自作出的决定。而在当时像昆山这样的县一不允许成立工业新区和开发区一类的东西,二也不会有哪一级领导会批准他们的这种做法。吴克铨等人清楚这种胆大妄为的违规做法最好是别招人惹眼。
  但建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办厂、办工业,对本地工业几乎是零水平的昆山人来说,开发区建起后首要的任务是招商——把昆山以外的那些大企业、有钱人招到自己的家门口办厂、办企业是最根本的目的。
  说来也巧,有一个县计委的同志给吴克铨打电话汇报道:“在苏州办事时,偶尔听苏州市中国银行的人说,你们昆山是不是有家手套厂,有个日本客商想在苏州搞合资生产手套,问我们感不感兴趣。”吴克铨一听跳了起来:“有啊,你们怎么回答人家的·”计委的同志说:“我们不敢轻易回答,因为那客商是日本人,所以我们特向县长报告呀!”吴克铨连声说我明白了。第二天,他赶到苏州,先到轻工局,再找市计委陈主任。陈也是第一次与外国人谈生意,就说,原来日本人是准备到某某县的,既然你们昆山感兴趣,那你们就谈谈看吧。
  吴克铨好不高兴,接下去就是直接出面和委派副县长等与日本客商谈判。
  不几日,一个日本人来了。他被带到了昆山,并且来到了吴克铨他们的“开发区”。
  “这里·办厂的开发区·”日本客商望着眼前的一片庄稼地,踩着满是烂泥的土路,问吴克铨。
  “是。先生尽管放心,这里会很快成为你所满意的工业区,至于道路嘛,我想三个月就可以修好了……”吴克铨不知哪来的底气,还是纯粹为了想拉住第一个外商,顺口就这么回答道。
  “三个月·三个月你能把路修好·”日本客商瞪大眼睛瞅着吴克铨。
  “是。三个月保证把路修好!”吴克铨这回认真了,口气十分坚定。
  日本人上下打量了这位中国的县太爷足足有几分钟,然后打赌似的说:“你如果能在三个月内把路修好了,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9)
“好,我们一言为定!”吴克铨把手伸向日本人。
  “一言为定。”
  三个月后,那位日本人又一次被邀来到昆山,来到三个月前他曾经站过的那块土地上。“哇!了不得!了不得!这里的路太漂亮了!不可思议!”他惊异地看着眼前宽阔的马路和平整的土地以及道路两边郁郁葱葱的绿化,大声地嚷嚷着。
  日本人自然不会知道这三个月里的吴克铨是怎么过来的。别说修路的过程有多复杂困苦,时间有多么紧迫,更主要的是他手上没有钱。办开发区,县上根本没有钱。“当时我手上仅300万元资金,还是我当副县长时留下来的技术改造费。这回全用上了,我用50万元把跟日本人打赌的那条路修好了,其他的钱用来建厂房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开发区开工那天,一是我们不敢请什么人来,二是根本没有钱能干啥事,所以就只在席棚里作动员,我一个,建筑局副局长一个,其他人都是工地建筑队工人。我记得当时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在这里建一个新昆山,好让昆山人从此扬眉吐气,闻名全国!……现在还真的闻名全国了……”现已是两鬓斑白的吴克铨在昆山的一座优雅的古建筑内接受我采访时这样说。
  岁月如流水。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里犹如一朵小小的浪花。
  “我决定在这里投资100万美元!这是我的中国苏旺你!”面对昆山人的速度和诚意,日本商人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而且当场承诺以后还会在昆山更多地投资。
  “苏旺你”是昆山历史上的第一家外资企业,也是苏州和江苏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它的意义对于昆山和苏州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性的。外资企业,100万美元,这在当时的昆山,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为了这个“苏旺你”,吴克铨曾一连跑了七次苏州。
  日商苏旺你老板是位小儿麻痹症患者,也许是生活带给他太多的辛酸与磨难,其情感特别脆弱和敏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