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第50章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50章

小说: 中世纪千年史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军队的数量大为减少,政府便找了很多雇佣军以充兵源,在他们看来,雇佣军更容易驯服。

  巴西尔二世一手提拔的军事统帅成了讨人嫌,被纷纷赶出宫廷。皇帝们也很少御驾亲征,这种做法遭到很多人反对。

  在佐伊和她丈夫们身边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那便是由太监、教会和文官组成的大官僚同盟,这个同盟真可谓坚不可摧,团结得像铁桶一般。

  他们极端仇视武将,就连军队也成了碍他们眼的角色。他们背后还有*院撑腰,11世纪开始,苟延残喘的*院里补充了些新*,其政治机器又开动起来,在政府里占有重要地位。

  大官僚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皇帝们也是些平庸之辈,马其顿王朝,乃至拜占庭帝国开始走下了坡路。

  除武将之外,最让政府不放心的就是君士坦丁堡人数众多的市民,他们已经处在半饥饿状态。想想看,首都的老百姓都混成半个饿鬼,帝国的其他地方还能好到哪里。

  拜占庭的宫廷史学家和教会史学家们对这些市民表现出极度恐惧和憎恨,他们在作品里一再强调:“这些人民中的懒汉和无产者惯于国家混乱之际抢劫财物,杀人放火。”字里行间透着欲除之而后快的腾腾杀气。

  【暴动】

  首都市民暴动成了家常便饭,特别要指出的是下面一次:

  1042年4月19日,忍无可忍的首都市民再次拿起家伙铤而走险。政府军出来进行大规模*,君士坦丁堡成了屠宰场,也成了绞肉机。

  起义市民在死伤数千人后,将皇宫卫队击退。皇宫成了起义者疯狂冲击的目标,他们直奔金库和档案库,金库里的存款被抢走,档案库里的债务本被焚烧殆尽。

  在这场起义中受益最深的就是佐伊和狄奥多拉,因为当时的皇帝就是那位篡位者米海尔五世。起义军被拥护女皇的政府官员利用,起义的结局前面也说过了,米海尔五世被撵下台,姐俩重新登基。

  在拜占庭的其他地区也是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政府统治。

  巴西尔二世死后,拜占庭在各大战区非常不顺,由攻转守。重文轻武,那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打胜仗了。

  拜占庭在武功上的最后辉煌是1031年,统帅马尼阿克指挥夺取厄得撒。在进攻西西里岛的作战中,拜占庭起初还是胜仗不断,可是马尼阿克遭奸臣陷害被打入大牢,帝国在西西里岛的胜利到了尽头,西西里岛攻势宣告破产。

  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又发生起义。政府原来规定,农民没钱交税,拿家当抵押也可以。现在可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交钱,哪怕你家里有值钱的红木家具也不能抵税。老百姓这下火了,本来税就忒高,现在又来这么一手,造反吧。

  保加利亚人发动起义,这对拜占庭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起义军占领几乎整个尼柯波尔军区。一部分旧保加利亚皇室成员趁机加入起义队伍,以图恢复皇位。

  农民和贵族是不可能合作愉快的,这些皇室成员不久便脱离革命队伍,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惨遭拜占庭*。起义失败的保加利亚人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他们那一点点可怜的自主权被没收殆尽。

  塞尔维亚人在黑山地区给前来*的拜占庭军以迎头痛击,从而捍卫了自己的自由。

  【四面楚歌】

  *保加利亚人的起义并没有使拜占庭在多瑙河流域的统治重新巩固。

  就在佐伊和君士坦丁九世结婚的第二年(1043年),佩切涅格人的大队人马趁冬季饮马多瑙河,烧杀奸淫那是少不了的。

  佩切涅格人从北方的进攻只是拜占庭悲惨命运的开始,在他们入侵的同一年,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弗拉基米尔之子)也领兵杀了过来。

  拜占庭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有人会问,拜占庭和基辅罗斯的关系不是挺好的吗?两国怎么会爆发战争呢?

  原来,自从“罗斯受洗”以后,拜占庭便把基辅罗斯看成自己的小跟班和附庸国,还给基辅大公封了个“芦卫”的官职,在基辅设立的大主教是个希腊人,他实际上是拜占庭安插的间谍。

  拜占庭还废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商约,在拜占庭看来,基辅罗斯应该按照帝国的旨意进行贸易,而不是什么平等通商。

  基辅罗斯加入东正教,步入文明化的历程,草原人的性格却一点都没变,他们绝对不会臣服于任何一个国家。对拜占庭的这些无礼要求,罗斯人自然会挥起拳头,给予反抗。

  拜占庭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导致这次罗斯人进攻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白日梦做得太离谱,他们竟然非常震惊地称之为“叛变”。

  不过,罗斯人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舰队遭遇暴风雨,损失惨重,拜占庭的希腊火又让残存的罗斯舰队灰飞烟灭。

  三年后,胜利的拜占庭却主动向基辅罗斯求和,呵呵,又是一件怪事。

  原来,君士坦丁九世在对付佩切涅格人的战争中惨遭失败,为了避免陷入被动局面,才向基辅罗斯送出橄榄枝。

  1046年,拜占庭与基辅罗斯达成谅解。消除基辅罗斯方面的掣肘,却并没有使拜占庭在对抗佩切涅格人的战争中挽回颓势。和佩切涅格人整整打了十年,君士坦丁九世最终只得以重金求和,还允许佩切涅格人在巴尔干以北地区居住,真是丧权辱国。

  【大塞尔柱帝国】

  在此期间,比佩切涅格人更为可怕的塞尔柱土耳其人(Seljuq Turks)从东方杀来。

  说到塞尔柱土耳其人,得先讲讲突厥人。突厥人是匈奴人的一支,脱离匈奴建立自己的民族。

  6世纪末期,突厥分裂为*厥、西突厥,一部分突厥人在中国混不下去了,迁居至土耳其斯坦一带,建立土耳其民族。

  随着老穆创建的*教的兴起,以及*帝国神话般的崛起,土耳其人开始接受*教,最先皈依的是那些土耳其奴隶,后来慢慢扩展到其他土耳其人中。

  随着*帝国的衰落,又随着突厥人在阿拔斯王朝内部地位的不断提高,塞尔柱土耳其人凭着他们英勇善战的天性,很快占领了原来属于*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很多中文书里将塞尔柱土耳其人译为塞尔柱突厥人,但外文资料里认为他们对拜占庭的入侵拉开土耳其人对拜占庭历时四百年的征服,因此我将之译为塞尔柱土耳其人)

  波斯成了塞尔柱土耳其人的活动中心。

  1037年,他们定都尼沙布尔,建立“大塞尔柱帝国”(Great Seljuq Empire;1037—1194年),开始了土耳其人对拜占庭四个世纪的征服战。

  【失败的君士坦丁九世】

  由于吞并了亚美尼亚的一些小国家,拜占庭的领土与大塞尔柱帝国接壤。

  1048年,拜占庭与大塞尔柱帝国在亚美尼亚爆发战争,不久就缔结和约。君士坦丁九世自以为从此就和平了,为了给国家省点钱,同时也为了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他解散了驻守亚美尼亚的军队。

  这位精打细算的君士坦丁九世做出这个愚蠢的决定,令拜占庭在以后的岁月里丧失了小亚细亚的大部分领土。

  四面八方而来的敌人让拜占庭应接不暇,君士坦丁九世的对敌斗争多以失败而告终,在国内政策上,他表现得更是相当软弱。

  君士坦丁九世企图通过联合宫廷里的贵族集团和地方上的大领主,以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为了讨好他们,君士坦丁九世做了另一个愚蠢的决定,他大量减少地主和基督教会的赋税,这样,各行省的实权落入高级文官手中。

  1051年,雅罗斯拉夫使基辅教会摆脱拜占庭羁绊,在没有预先通知拜占庭教会的情况下,任命罗斯人担任基辅教会的大主教。

  经过两年的磋商,双方才彼此消除在宗教方面的长期矛盾。雅罗斯拉夫同意拜占庭方面派出的希腊人担任大主教,君士坦丁九世的女儿和雅罗斯拉夫的儿子弗谢沃洛德结婚,他俩的儿子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8226;莫诺马赫,至此两国才算真正和谐了。

  【基督教大分裂】

  这时,基督教世界发生一个重大事件,起因是由于一场激烈的宗教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谁应该负责管理意大利南部的修道士,天主教还是东正教?

  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尔&;#8226;凯鲁拉里乌斯(Michael Cerularius)和教皇利奥九世(Pope Leo IX)发生激烈冲突,两人互不相让,争论不休,闹得越演越烈。

  这种争执对拜占庭极为不利,因为面对咄咄逼人的诺曼人,要想保住意大利南部的领土,缺少罗马教会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拜占庭政府想和利奥九世搞好关系,可是米海尔却把君士坦丁堡的市民鼓动起来,百般阻挠。君士坦丁九世没办法,只好随米海尔去吧,你愿怎么处理这件事,就怎么处理,朕是不愿再在这上面费脑筋了。

  就是因为君士坦丁九世的这个决定,这个无能的表现,让上帝痛哭失声。

  米海尔很快结束了无意义的争执,和罗马教会一刀两断。

  愤怒的利奥九世派使者驰入君士坦丁堡,把讨逆檄文放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上,文中痛斥“米海尔及其步入歧途的行为”,里面还把和米海尔站在一起的人一块儿臭骂一顿,把他们说成是异端者、魔鬼撒旦的使者,开除了他们的教籍。

  米海尔也毫不示弱,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宗教会议,当众焚毁利奥九世的檄文,并大声宣布“教皇的使者及其随从人员像野猪一样来到圣城,玷污了真理”。当然,利奥九世也被米海尔开除了教籍。

  1054年7月16日,基督教由此正式分裂成两派——罗马公会(即天主教会)和希腊正会(即东正教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基督教分裂的事件早已有之。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基督教的中心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罗马城。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以后的几十年里,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了与罗马教会并驾齐驱的地步。

  以罗马城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文化,在教会组织、纪律等方面产生分歧,这种分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越来越大,彼此争论不止。

  拜占庭爆发的破坏圣像运动使罗马教会非常不满,从而导致拜占庭皇帝和教皇之间兵戎相见。

  在老米执政时期,他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福细阿斯就曾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Pope Nicholas I)互相开除教籍,史称“福细阿斯分裂”。

  而1054年的这次史称为“米海尔分裂”的正式大分裂只是以上两派宗教矛盾积攒到极点的一种释放。

  这只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到了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又称宗教改革)中,从罗马公教中又分裂出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等,此后很多小教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这两次大分裂对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影响最为深远。

  1054年的大分裂更加深了西欧国家和拜占庭之间的敌对关系,这种敌对很快便会在实际中表现出来。

  【马其顿王朝末代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