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行动改变生存 >

第2章

行动改变生存-第2章

小说: 行动改变生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都是里面的囚徒。我太难过了。”
难过的不只邱璐一个,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或多或少,每个人心里都一种东西跃跃欲试,但再一转念,想想收入、职称,想想房贷和未来就又忍了下来,在难过面前,总得找到自己的过法。发发牢骚,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再难过,日子也还是要往下过。邱璐也曾经试着调整自己,忍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觉得不可忍受,必须找到一种让自己不再难过的活法。
2007年底,邱璐在网上看到一个叫“天下溪教育研究所”的公益组织招志愿者,为农村地区建社区公益图书室和中小学公益图书室。“我们希望一所乡村图书室能为一个村庄/学校带来某些积极的变化,因为我们相信阅读能让人开阔视野,丰富生产和生活知识。”那时候,邱璐对公益完全不了解,但这事情跟书有关,自己也很认同这句话,就报了名,开始慢慢了解“天下溪”和“公益组织”是怎么回事。
“天下溪”是一个关注教育的民间公益组织,“乡村图书室”劝募城市白领给自己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最早与邱璐接触的乡村图书室项目负责人说,她一个人无力应对巨大的需求,需要再找一名兼职或者更多的志愿者来配合。
“巨大的需求”这个说法,一开始让邱璐多少有些意外。她在出版社工作多年,每年都会接到新闻出版署要求捐书的通知,支持贫困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累积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量。那么,这个“需求”在哪里?“天下溪”做的这个事情,跟国家有什么不同?
        
不走难过路(2)
国家捐书一般是捐给学校,一般的中心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室,但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村小可能就没有,属于村庄的社区图书室几乎是个空白,这真的是一个巨大到难以想象的需求。“乡村图书室”是2003年由“天下溪”的志愿者梁晓燕、徐晓、王小平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致力于为改善乡村教育提供最为基础的公共教育设施——社区公益图书室和中小学公益图书室,当时提出来的口号是“三千块钱给你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希望那些告别土地走进城市的人,除了自我发展,也能用这种方式回馈家乡。乡村不仅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赖以生存的食物,也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这片土地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青年才俊告别土地进入城市,已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村庄精英在进入城市自我发展之余,回馈亲人的方式可能有很多,“天下溪”做的,是邀请他们“给你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不仅支持到自己的家人,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身后业已远离、甚至是正在凋敝的土地,不仅要求你捐钱,如果是在村子里建图书室,还要求捐赠人先找到一间可以做图书室的房子,要求找到人兼做图书管理,还会邀请他们加入捐赠的过程,参与选书、整理、打包、发送、回访,这样带给家乡的,不仅仅是一个图书室。这本身就是一个公民参与、公民行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是行动中的一员,在用自己的参与反哺土地,回馈家乡,参与公共事务,
曾经有一个企业找到梁晓燕,要捐出300万建1000个图书室,但她拒绝了。“我们希望这所乡村图书室是秉着平等、自愿、诚信的原则建立的,不是给予,不是扶助,而是合作、共建和分享。”乡村图书室不仅弥补当地不足,更重要的是一个公民建设的可用型的平台,这让邱璐看到了个体化的民间公益行为与大量的、集团化的国家行为的不同。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了资源平衡,不仅仅是因为家乡缺图书室、缺书,如果只是讲规模比数量,别说1000个了,就是10000个也只是个数字而已,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在邱璐正式进入乡村图书室的工作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5·12地震。几乎全国的公益组织都在动,“天下溪”联合其他与图书、出版有关的志愿者发起面向灾区的“千秋助读”,紧急募集了一批图书,赶在“六一”之前送到四川。
那一次,“千秋助读”一共在灾区设立了50多个帐篷图书室,邱璐头一回做公益,没想到赶上了这么样的一件大事儿。她从单位请了假,全程参与,从在北京接收图书、装车皮发运,到成都后又负责分类发放。邱璐在成都,每天接待不同的NGO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按他们的需求分拣图书,再由他们想办法把书送到灾民和孩子手里去。对中国民间公益和NGO原本所知不多的邱璐在短时间里接触了大量参与救灾的一线机构,地震之后百万志愿者、上千公益组织聚集到四川,环保、妇女、卫生、教育……紧急救援阶段不同的组织都在做近似的事情,热情高涨,人人投入,忙得不可开交,也乱得不可开交。面对那么大的一个事件,头绪那么繁多的需求,任何一个机构、一个团队都无法完全承担,很多的团队和个人形成一种接力的状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机构各负其责,像“天下溪”这类在北京有图书资源的在北京募集并运到四川,然后把信息发布出去,发布给那些已经在帐篷里开展工作的一线组织。叫第三部门也罢,叫NGO也罢,整个公益事业、公益行为就像是一个大拼图,不可能一家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希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合适也不专业,不同的机构和个人都像是这幅“拼图”里的一个部分,各有自己的专业和分工,拼成一个完整的图。
那时候邱璐还在出版社上班,回到北京接手了乡村图书室的运作,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志愿服务,暑假期间又请假去了一趟四川。这一次,她有机会去到了灾区一线,带了二十多位志愿者下到安置点亲手去建图书室。邱璐带着志愿者们在板房、帐篷或者农户的房子里,自己动手拆包、安装书架桌椅,她带的志愿者都是即将去国外读大学的高中生,需要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邱璐愿意帮助这些即将远渡重洋的城市孩子利用这次机会,不是被动完成一样任务,而是真正接触到灾区,了解这片土地。
这一次真正进入灾区一线,接触到不同NGO组织,了解那些在帐篷和板房区开展工作的一线机构的日常工作和面对的问题,女性问题、医疗知识、儿童教育……需求很多,显然任何机构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由一个机构独力筹募所有的资源,应该有无数“天下溪”这样的机构为一线组织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甚至,天下溪目前在图书和阅读相关议题所能提供的服务还是远远不够的……
每次去四川都是高强度的工作,还有太多信息和情感的撞击。刚刚经历了地震的灾区满目疮痍、余震不断,四川山高水急,通往汶川地区的路都是劈山建出来的,本来路况就差,因为地震和随后多次塌方泥石流多次被阻断,断了修、修了再断,人走的永远都是“刚刚修好的路”。一边的山坡偶有滚石,另一边陡峭的山崖下是奔腾岷江,走这样的路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并不夸张。路上隔不多远就会有人值守,来往车辆只能分路段、分时段通行,在等待通过的时候,看着脚下奔腾的岷江,人变得特别易感,实在觉得孤独害怕的时候,邱璐就给单位的同事和领导打电话。“邱璐你快回来吧,我请你吃饭”、“邱璐你下次带上我的孩子一起去”,还有人幽幽发出一声叹息:“邱璐我真羡慕你,你好有勇气”。
转过年来,邱璐2009年初向单位交了辞职信。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要离开这里,去过自己想要的日子。
        
到自己的“水”(1)
“天下溪”的名称源自老子的那句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素来认真的邱璐做事之前要先想想清楚,反复琢磨这几句话,觉得“为天下溪”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太难达到了,怎么样才能为天下溪?自己如何跟这个机构的理念、跟这种境界匹配?全国的公益组织已经有很多,天下溪的定位应该在哪里?慢慢再琢磨后面那一句,“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你要退后,你要降卑,你要在最低的下面去滋润,就像溪水一样,不去争竞,但你要去滋润。嗯,这样,蛮好。邱璐喜欢这种状态,在纷繁的世界里,愿意守着这个雌,像水一样在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滋养。特别是,所做的事情又与书有关。
那么,自己进入到公益领域之后、在天下溪这个机构里,自己在公益“拼图”中的位置在哪里?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这块拼图做到最专业、最好?
在接触到乡村图书室这个项目之后,邱璐一方面认同项目理念,另外在担心这种做法的可持续性,对于自己所提供的图书的品质,也有一点儿不安。
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些库存书,里面也有许多经典的名著、有好作品,梁晓燕、徐晓和王小平都是资深的老编辑,是从事出版业多年的专业人士,她们拿出时间和精力带着志愿者专门去出版社的库房淘那些三折、二折甚至是一折的库存书,三千块钱诚然不多,但能用这笔极其有限的钱配备一千册左右图书。三千块钱门槛不高,只要有心,都可以参与,在公众对公益事业了解有限、“乡村图书室”刚刚发起的开创期,“门槛低”+“鼓励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随着图书价格上涨,好书的库存也有限,这种方式很难有可持续性,更难满足快速大量的需要。
“天下溪”的乡村图书室是国内最早的专门面向乡村推动公共图书室的尝试,慢慢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教育的公益组织,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在乡村开展其他工作的公益组织,不管是从事环保还是做生计项目、或者关注女性问题、从事老人、留守儿童相关的工作,也会关注到乡村的文化需求,当初发起“乡村图书室”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水利万物而不争”,那么我就要考虑另外的事情了,看看在当下,以我们能做什么?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做些什么?
许多公益组织需要兴建图书室的时候,会来最早从事这一块工作的“天下溪”取经和请求帮助,有的是希望提供书目,有的还想委托天下溪配书。而这个项目的操作方式决定了很难按照既有书目配书或者快速批量配书,因为他们的书,都是一本一本从不同的出版社库房里淘来的。
去出版社会库房挑书是个辛苦活儿,邱璐不怕辛苦,也不反对一本一本挑书,恰恰是在自己动手挑书的过程中会发现原来那种大批量、统一配书的做法有多浪费,就拿跟农村生产相关的技术书来说,有关农村的书可能讲的还是早已经淘汰的老机型,与种植相关的书,南方的作物与北方根本就不一样,是必须有针对性地挑选的。认真挑书、确定书目很重要,她也愿意做这样的工作,让邱璐不安的是,为了少花钱多办事,发往乡村图书室的书百分之百都是库存书,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尽可能保证内容品质,但书的印制、版本、品相是比较差的,不会产生让人看后“两眼一亮”的感觉。特别是其中的少儿读物,让邱璐觉得尤其遗憾。
        
到自己的“水”(2)
邱璐和老公都是爱书人,他们都喜欢买书、看书,也都喜欢美食,邱璐常爱把选书比作选食材,“宁食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邱璐的女儿刚上小学,也很爱书,孩子读书不是“教”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