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

第24章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24章

小说: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阶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列宁确定的
新经济政策和对待农民政策的基本思路。正是从这里,开始了大
规模地剥夺农民和用暴力消灭农民的进程。
“贡税”制度,是这个进程的两项基本内容之一。
何为“贡税”?简单概括,就是靠榨取农民、用行政手段逼农
民拿出钱的办法来积累资金,发展重工业。斯大林对这种政策的
解释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资金,既然不能从
国外得到,那就只能从农民那里得到。农民不仅应向国家交纳直
接税和间接税,而且应该让他们购买工业品时“多付一些钱”,在
出卖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
”,这可以被看做是向农民征收的“额
外税

“、贡税
”和“超额税
”。斯大林的这套“贡税论
”,实际上是
被列宁批判过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的思路。这种观点以普
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他认为,只有剥夺农民,才能使工业发展
获得必要的资金。
需要强调的是,列宁反对这种靠挖农民来发展工业的“原始
积累
”,绝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方法问题。列宁清楚地认识到,虽
然这种方法有可能使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其代价却十分巨大,
甚至得不偿失,因为这会破坏工农联盟,使布尔什维克党与农民的
关系大大恶化,从而削弱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换句话说,列宁关心
果然,到

第 130 页
的是共产党的政权能不能长期巩固的问题。这体现了列宁思维的
特点:每当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都要考虑到国情民情,考
虑群众是否跟党走。斯大林则不去想这一点。极左派那种好大喜
功、急于求成的毛病,在苏共党内又一次发作了。不过这一次不是
发生在反对派身上,而是发生在已经掌握了党和国家大权的斯大
林身上。这注定对苏共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具体操作中,农民经受的痛苦实际上远远不只是“多付”和
“少得
”的问题。因为规定农民要交的粮食,不仅仅是定额,还有
所谓“超额完成定额”。其含义,如赫鲁晓夫所说
“,就是要由一位
党委书记跑到集体农庄去,决定集体农民自己需要多少粮食,交给
国家多少粮食。常常是连当地的党委也不能决定征收额,而要由
国家来为整个地区规定定额。
”斯大林要求农民把自己收入的一
半交给国家,同时又把粮食价格压在成本以下。赫鲁晓夫描述了
斯大林时期这方面的情况
“:农民出售自己产品所得的价钱,比这
些产品的成本还低。有时,甚至从集体农庄运送产品到国家收购
站的运输费用也高于农民出售这些产品所得到的收入。例如,斯
大林所规定的土豆收购价格简直是象征性的。一公斤土豆国家常
常只付给三个戈比。
”斯大林甚至对每一棵果树都征收特别税。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到的一件事很有代表性:有一次,赫鲁
晓夫去看他在农村的表妹。这个表妹对他说,到秋天,她打算把自
己的苹果树全部砍掉。赫鲁晓夫无比惊讶,觉得这很可惜。表妹
回答得也很简单:因为她种的苹果不足以抵上苹果树按新规定应
缴纳的税。所以,可以肯定,这种制度其实是战时那种余粮收集制
的再度复活,只不过换了“税收”的名称而已。
在实践中,对农民征税还使用了“阶级方法”:对富农课以重
《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
,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
《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三联书店
年版,第页。

第 131 页
税,对“贫苦农民
”免税,而对政权机关一贯指望的经营管理形式
如集体农庄、土地共耕社、公社等实行特别优惠的征税制度。
年每一个农户平均需要缴纳的农业税税额分别是:集
体农庄庄员
戈比,个体农户(“劳动”农户)卢布
卢布

比,富农
戈比。有关规定的明显特点是阶级歧视:不
但向富裕农民和部分中农征收高额个别税,而且还有种种其他的
限制,如取消他们的贷款和购买机器设备的权利;如果他们在市场
出售自己的粮食,那么将以投机罪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取消选举
权等。这种情况无异于杀鸡取蛋,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农
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再度丧失。为摆脱沉重的税赋,也为了不当
富农,农民们减少播种面积,宰杀和变卖牲畜,变卖机器设备,放弃
经营,大批农民跑往城市。
虽然富农成了专政和被剥夺的对象,然而奇怪的是,苏共认定
富农成分的标准却相当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和苏共轻率
得令人吃惊。
卢布

月,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粮食人民委员米
留亭指出
“:什么叫富农?从根本上讲,至今分析这一问题还没有
一个清晰的、准确的定义,而流行的划分富农的方法是不准确
的。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弄清富农的确切比例和人数。莫洛
托夫在代表大会上说
“:对于全苏联来说,确定农村资产阶级(富
农)的整个比例数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米留亭主张“富农可以
按以下特征划分:第一,使用雇佣劳动力;第二,看是否从事买卖,
即将资本转化为货币,或者出租农具,靠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
值。
”如果翻翻列宁的著作,就会发现,这恰恰是列宁描述中农时
使用的标准。人民委员会在

月最后确定的标准是相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土地关系》第
页。
②苏联《十月》杂志
年第
期。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第 132 页
当笼统的:一是连续雇佣工人者(未规定人数);二是使用动力设
备加工农产品者;三是经营或季节性出租设备、房屋和企业者;四
是出租动力机械者;五是从事贸易、放高利贷或充当中介人者。这
就完全切断了农民扩大生产的可能,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无情
的打击。
带来消极后果的,不仅是对富农的重税,还有对“贫苦农民”
的免税。显然,这是布尔什维克党政治上扩大自己在农村的社会
基础的尝试。按照有关政策,年免缴农业税的农户占
全部农户的年这个比例提高到
年已达年完全免税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
(其中根据最低标准免税的占
,根据折扣总量免税的

。但是
“,免税
”政策的结果,看似赢得了贫苦农民的拥
护,实际上却是,这部分人的社会寄生性受到了鼓励。他们不愿发
展自己的经济,或因害怕政府方面的惩罚措施而不敢这样做。因
为如果他们上升为富裕户,就会使昔日的贫农地位丧失,从而丧失
一系列的优惠和特权(特别还包括政治方面的权利,如受社会歧
视,子女在上大学、参军等方面受到限制等)。所以年
农村中很快出现了一系列消极现象:消费需求过剩,生产积累不
足,农民经济分散化的速度加快,外出做零工和各种副业的人大量
增加,而农业因此受到损害:用副业收入而不是靠出售农产品来支
付税款的现象日趋盛行,最终导致粮食种植业发生危机,粮食市场
解体。
无数事实表明,在经济领域实行歧视政策,对于生产力的发展
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因为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发展经济被认
为是危险的事情,而一无所有却成了光荣的象征。斯大林时代充
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正如一个俄罗斯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这
一时代的整个社会制度都浸透了无情的阶级排斥精神。资本被剥
夺,消除了利用生产资料作为剥削手段的可能性,消除了资本主义

第 133 页
的主要社会内部对抗。。于是使资本家置身于社会之外。在对待
封建主方面也是如此。剥削者,即原先的一个统治阶级的成员
。。不仅被剥夺了自己原来的统治地位,他还被革除出苏联社会,
像勉强可以忍受的脏物一样栖身于社会的不受重视的位置上。。
他不是从肉体上而是从社会上被消灭了。不是封号,也不是金钱,
这些都化为乌有了,而是无产者和劳动者的称号打开了取得社会
地位的道路
”①。
我们不必赞成他的立场,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讲的事实。
农业集体化
错误的政策使危机成为必然。年苏联的农业状况
很不好。粮食收购比往年少,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出现粮
食收购危机。从收成上看,这些年不是很差的。但“国家只能收
到所有谷物的一半,只能出口二十分之一。而旧俄国曾出口
万吨谷物
”。虽然从
年开始恢复了粮食出口,但到
年实
际上又停止了。
年,粮食收购工作更加吃力,数量比

又有减少。连莫斯科的面包都不能不间断地供应了。这危及到正
在进行的工业化,成为一个影响到国家发展的问题。
发生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虽然要履行他们对国家和
合作社机构的义务,却拒绝按照低廉的收购价格向国家出售粮食。
斯大林却把原因归结为党组织工作不力和富农的破坏:“现已证
明,我们在粮食收购工作中有三分之二的错误是由于领导不力造
成的。正因为如此,决定对我们的党组织狠狠施加压力,给它们下
达采取措施搞好粮食收购的硬性指令。。私有者的富农利用我们
组织的宽容和迟缓,冲破粮食市场上的防线,抬高价格并使农民产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第 134 页
生观望情绪,以致粮食收购工作更趋瘫痪。。为了恢复我们的价
格政策并取得重大转机,现在应该打击粮商和富农,应该逮捕投机
商、富农和其他破坏市场和价格政策的人。
”斯大林认为,粮食收
购中出现的问题,根子在于农村中富农的存在。“只要富农存在,
对于粮食收购的怠工就一定会存在。
”他认为
“,目前苏维埃制度
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联合的社会主义化的工业和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在斯大林看来,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地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
础上。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搞集体化,而且单靠农业局部集体化
“是完全不够的”。这就是斯大林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这一观点,显然与列宁关于工农联盟、关于新经济与农民经济结合
的思想是相矛盾的。但是,尽管布哈林等人正确地坚持列宁的思
想,斯大林却不但一意孤行,而且故技重演,把布哈林等人的不同
意见当做“右倾

“、资本主义倾向

“、反党路线
”来批判,又一次
以高压手段封杀了探讨的可能。全盘农业集体化,就是在这种氛
围中进行的。
年下半年开始,农业集体化全面推开。大部分地方的党
政和经济组织对仓促实现集体化没有思想准备,于是出现了搞强
迫命令的普遍现象。农民中的组织和解释工作被对中农甚至部分
贫农的粗暴命令主义和暴力所代替。许多州提出口号:“谁不加
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不少农民受到不加入集
体农庄就“作为富农没收土地和财产”的威胁。
在建立集体农庄方面,所有党组织都发疯似的承担了拔高了
的指标,保证在短期内完成全盘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