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海战 >

第24章

大海战-第24章

小说: 大海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外围战略学派相对立的是大陆战略学派,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来自第四次反拿破仑联盟。他们认为,德皇和拿破仑一样,四面受敌,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毫无其他选择。他们指出,英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欧洲大陆。大陆学派当然得到了法国军事领导人的全力支持,而且法国人的论点也富有说服力。因此,1914年8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立即将部队投入欧洲战场。9月初,在巴黎外围进行的首次马恩作战中,一支10万人的英国正规军守住了协约国的左翼阵地,并协助法军在两支被分隔的德军之间打进一个楔子,迫使敌人后撤,从而解救了巴黎。
德军被击退之后,西线平静下来,陷入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僵持状态。大陆战略终于为协约国赢得了胜利。不过,这个胜利是在美国参战和协约国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之后才取得的。仅大英帝国就损失了将近100万人。为了从侧翼包围平静的西线,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曾主张采用外围战略,夺取君土坦丁堡现名伊斯坦布尔。。虽然丘吉尔的企图在达达尼尔海峡和崎岖多岩的加利波利现名格利博卢。地区遭到了失败,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里,军事分析家们却断言:丘吉尔的计划在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协约国在上述两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计划不周,犯下了一系列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以及当时担任土耳其军队总司令的德国将领利曼·冯·赞德尔斯所具有的远见卓识的才能和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英国再次向法国派出一支部队。西线的战争仍然是以德国发动一场旨在迅速打败法国的进攻开始的。这一次,德国胜利了。法国被打败,从而退出了战争。英国的远征军被赶出欧洲。丘吉尔,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围战略的积极拥护者,现在,他作为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再次提出了这个战略思想。在法国沦陷和英军大撤退之后,他不敢做重返西欧大陆的尝试,至少在德国被极大削弱以前是如此。实际上,这时孤立无援的英国没有足够兵力去开辟新的西部战线。但是,英国却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及三军参谋长便决定把对轴心国的进攻限定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的工业和交通实施空袭,对德、意的海上力量进行攻击,进行各种旨在确保英国在地中海上交通线的安全的斗争,进行埃及战役,在达喀尔和马达加斯加实施远距离作战,在希腊和克里特对德作战,以及在圣纳泽尔和第厄普进行试探性攻击。当希特勒入侵苏联时,丘吉尔宣布:“我们将竭尽全力,援助俄国和俄国人民。”这样,英国再现了皮特的军事战略的两个要点,即在对欧洲大陆盟国给予一切可能的物质支援的同时,使用自己的海上力量支援在德国本土周围和海外的作战行动。
苏联领导人从意识到他们在战争中必同英国为伍之时起,就一直反对英国的外围战略思想,要求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参战后,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是马歇尔将军,也坚持尽早向法国派出同盟国军队的主张。马歇尔建议:1942年夏末在法国夺取一个登陆场,代号为“铁锤”作战;接着,于1943年进行大规模入侵,代号为“围剿”作战,这是一次从两翼包围鲁尔、向德国推进的作战行动。但是,这一计划一直拖到1944…1945年才真正付诸实施。在“铁锤”作战和“围剿”作战的准备阶段,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优先建造登陆舰艇,并开始向英国运送部队。
英国三军参谋长勉强接受了“铁锤”作战计划。但是,尽管罗斯福总统敦促同盟国竭尽全力和毫无保留地实施“铁锤”作战,而英国却把这次作战做为万一出现俄国或德国失败时的一种“应急”之策。罗斯福坚持说,“1942年美国地面部队参加对德作战将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但是,英国的战时内阁和三军参谋长却断然拒绝了罗斯福总统关于尽早入侵欧洲大陆的建议。
然而,同盟国在1942年总得有所行动。当时,在俄国战线上,德军重新占领了冬季丢失的土地,并向伏尔加河沿岸上的斯大林格勒进逼。在这里德军可以切断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应,封锁美、英两国经波斯湾对俄国进行的补给。在北非战线上,隆美尔的坦克部队正向尼罗河三角洲迅速挺进,大有一举拿下开罗和苏伊士运河之势。
鉴于上述情况,丘吉尔建议入侵西北非。这个建议确有许多值得褒扬之处。当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法属西非尽管都效忠于法国维希政府,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尚未被德军占领。如果同盟国夺取了这些地方,隆美尔就会陷入盟军入侵部队和英国第8集团军的两面夹击;同时,还可减轻德军对马耳他的压力,恢复同盟国在地中海的航运,从而缓解同盟国商船严重匮乏的困难。此外,还可夺得进攻意大利和南欧其他地区的基地,并有可能组织一支法国军队以投入对轴心国的作战,以及断绝敌之磷酸盐和其他原料的来源。
起初,罗斯福总统极力反对丘吉尔的这一建议,他希望美军尽快地投入欧洲战场,以鼓舞美国公众的士气,履行对俄国的许诺和迅速结束战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反对丘吉尔的建议,他们认为,入侵非洲是一种反常的战略行动,它将把越来越多的同盟国部队从西欧主要战场上移开,而且会使入侵法国的行动至少推迟两年。然而,丘吉尔却执意认为,入侵北非是入侵法国最好的准备,因为一旦盟军威胁了轴心国的外围地区,德国就不得不从法国沿岸各占领区调出部队。
丘吉尔终于使罗斯福相信,如果英、美军队要在当年对轴心国开战,那就只有采纳他的入侵非洲的计划,别无其他选择。因此,罗斯福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再一次说服了他的军事顾问们。1942年7月25日,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实施入侵北非的登陆作战,代号为“火炬”作战。
战略上与政治上的计划和准备工作
北非登陆的直接目标是3个处于德国空军作战半径以外的重要港口。它们是: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及尔和奥兰现名瓦赫兰。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卡萨布兰卡现名达尔贝达。。突尼斯的突尼斯港和比塞大现名宾泽特。以及阿尔及利亚的波尼现名安纳巴。,由于离敌人设在西西里岛上的机场太近,没有被选作直接目标;而西非的达喀尔则因为过于偏南,用处不大,也没有被选上。当时,美国人希望阻止住德军可能通过西班牙进行的反击,而英国人却预计到敌人将从突尼斯进行大规模抵抗。因此,上述直接目标的选择实际上是美、英两国军事计划人员达成的折衷方案。根据作战计划,一旦盟军攻克了上述3个直接目标(城市)后,盟军部队将一分为二,一部分兵力必须先于德军,抢占突尼斯的港口城市;而另一部分兵力则应从卡萨布兰卡向西属摩洛哥的边界驰进,以保卫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交通线。
盟军根据所拥有的舰艇和人力以最佳使用方案确定了各突击部队的编成和任务。美国第34特混舰队,又称西部海军特混舰队,将直接从美国本土运送35;000人,以攻占卡萨布兰卡地区。中部海军特混舰队将在英国海军的支援下,从英国遣送39;000名美军土兵,以攻占奥兰。第三支部队即东部海军特混舰队将从英国遣送23;000名英军和10;000名美军,以攻占阿尔及尔。在夺取上述港口后,后续运输船队将源源不断地运送增援部队和补给品,直到战役完全结束为止。根据敌情报告表明,维希政府的防御部队对美军的抵抗将不会象对英军那么猛烈。因此,最初登陆突击部队的所有地面指挥官均由美国人担任。美国陆军中将D·D·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英国皇家海军元帅A·B·坎宁安则担任海军总指挥。D日(登陆日)定于1942年11月8日。冬季北非的大西洋沿海通常激流滚滚,而11月8日则被认为是这一年中可以越过此处海滩实施登陆的最后一天。
北非登陆潜伏着极大的冒险性。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驻守北非的法军将采取何种行动。由于英国曾于1940年袭击过驻米尔斯克比尔和达喀尔的法国海军部队,德国人同意法国调集和装备一支防御部队,这支部队拥有12万名官兵、350架性能一般的飞机、200多辆坦克、一定数量的轻型火炮和迫击炮,以及一些海军部队,其中包括现代化战列舰“里舍利厄”号和驻泊达喀尔的巡洋舰…驱逐舰部队。另一艘尚未竣工的战列舰“让·巴尔”号以及许多艘驱逐舰和潜艇驻泊在沿海其他港口。如果上述法国部队都坚决抵抗,如果德国人进驻西班牙和法国基地以支援这些法国部队,并切断盟军通过直布罗陀的供给线,那么,在许多盟军参谋军官看来,这次入侵可能遭致失败。但是,看来可能性更大的是,佛朗哥政府将反对德国进入西班牙,很多法国守军将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如果他们进行抵抗的话)。不管怎么说,登陆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陆、海军的力量,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政治因素。
美国在不泄露作战秘密的前提下,极尽一切可能以促使法国对这次登陆持有利于同盟国的态度。罗斯福政府不顾公众强大的压力,拒绝与维希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40年秋,又任命W·D·莱希海军上将为驻法国大使,其主要使命是使法国反对德国控制法属北非的态度强硬起来。从1941年起,以总领事R·D·墨菲为首的美国领事馆,在从事经济援助工作的同时,为增进法国在北非的政治、军事要人同美国的友谊和合作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此外,美国领事馆还积极收集有关滩头防御、拍岸浪、道路、桥梁以及其他与登陆有关的重要情报。在预定入侵开始之前两周,美国陆军少将M·W·克拉克乘一艘英国潜艇前往北非,在阿尔及尔附近同墨菲和亲同盟国的法国指挥官进行了秘密会晤。克拉克告诉这些法国人,盟军的攻击即将开始,但没有向他们透露攻击的具体日期。同时,美方催促他们在战斗开始时力求挫败任何反入侵计划。根据法国人的极力要求,著名的法国高级军官亨利·吉罗将军秘密地搭乘潜艇从里维埃拉前往直布罗陀。吉罗将军曾越狱逃出了德国监狱,他此行的目的是为同盟国的事业进一步团结法国人。因此,同盟国在发起进攻之前,可望有许多法国陆、空军部队将按兵不动。
然而,预先争取法国海军的工作却没有成功。这个问题是极为严重的,因为岸炮连是由法国海军人员操纵的。法国海军部队除极少数之外几乎都非常忠实于维希政府的现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海军上将弗朗索瓦·达尔朗。达尔朗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他在两次大战的间隙中曾把法国海军部建成一个极其富有效能的部门,在法律上和道义上都能有效地指挥调动所有驻北非的法国军队。在这方面,他的权力和威望仅次于贝当元帅。在盟军登陆前的几个星期,达尔朗曾派人向在北非的美国官员进行试探,建议双方举行会谈。墨菲赞成这位将军的提议,但美国国务院出于对维希政府的极端不信任,担心这种接触会导致盟军即将实施的登陆作战泄密,促使德国人迅速向非洲调集部队和飞机,从而使盟军整个入侵计划遭致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