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我的企业观 >

第3章

我的企业观-第3章

小说: 我的企业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调整成以水泥为主业。

    通过对两家不同企业发展规律的对比研究,我摸索出了具有共性的企业规律:大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大的业务做利润支撑,一定要扎根大行业、做足大产业,一定要结合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规模优势、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如果效益是靠七拼八凑实现的,那么企业肯定不会有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从行业特点来看,建材和医药确实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两个行业都处在充分竞争的领域,也都存在企业分散、集中度低、恶性竞争等特点。在医药销售领域,中国有两万多家小药商,而美国的医药销售、分销、配送市场完全由三家企业覆盖;在水泥领域,中国有四五千家企业,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目前只有50%,而国际上这个数字是70%。
奇迹越不出规律的边界(2)
    相似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相似的发展规律,于是,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成长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展大规模行业整合,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这条路,两家企业都走通了。

    除共性之外,建材和医药两个行业当然还有各自的特性,各自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建材是重资产行业,产业制高点是装备技术的水平,产品基本靠当地销售;医药则是轻资产行业,产业制高点是研发和网络,产品可以在全球行销,价值一两百万元的药,只用一个小包,就能从美国带到中国来。

    另外,同样是联合重组,两家企业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中国建材集团是进行区域化的布局,像下围棋一样,把一块市场围住,组建核心利润区,形成市场话语权;国药集团则像天女散花一样分散布点,建立覆盖全国的药品物流分销配送网络,用终端业务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模式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遵从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分析好经济形势、行业走向、市场需求以及自身条件等各种因素,才能在此基础上去谈战略、谈发展。

    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这些年迅速壮大,有人说是运气好,有人说是“奇迹”,但两种说法都不太准确。我理解的所谓运气,就是发现了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在规律,而奇迹一定在规律之中,越不出规律的边界。

    规律是客观的,就像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功者未必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一定是善于发现规律并且老老实实地按规律做事的人。所以说,我不是什么奇人、怪人,也没有三头六臂,能同时带领两家不相关的企业并让它们快速成长,只是遵循并顺应了规律而已。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1)
    企业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花时间研究战略。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想好,所以今天必须为明天想清楚。今天有什么样的战略选择,明天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做企业这些年,我琢磨最多的事情就是谋篇布局,思考企业战略。因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战略正确了,自然瓜熟蒂落;战略错误了,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咽。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这一点,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因为10多年前,正是一次正确的战略选择,把中国建材集团从破产的悬崖边缘拉了回来。

    2002年,我刚到中国建材集团任总经理时,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有倒闭的危险。前任总经理打电话给我,有点儿悲壮地说:“志平,我从弹坑里爬了出来,却换你进去了。”企业怎么才能活下去呢?在艰难化解了债务危机之后,战略选择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记得当时讨论发展战略时,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说:“宋总,咱们都快吃不上饭了,哪里还有工夫讲战略?”我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花时间研究战略。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想好战略,所以今天必须为明天想清楚。今天有什么样的战略选择,明天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先行,先想清楚再做,而不是边想边做。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仅靠一次次的偶然得手,是做不成企业的。

    所以,即使在那么困难的时候,我还是静下心来,和大家反复讨论企业的战略选择。最后我们决定果断“调转船头”,从规模较小的普通装饰材料行业退出,回归水泥等大宗、主流建材领域,这为日后我们打造世界级建材产业集团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是中国建材集团战略驱动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回忆多年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作为决策者,我每天都要思考战略问题,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和思考,我也在不断完善自己对战略的理解。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谋”即战略。战略是我们常说的关乎一生的大事,作为企业家不可不察。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一个企业在战术上常会有失误,战术上出现失误不至于致命;而战略上的失误则是致命伤,往往没有补救的机会。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2)
    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在于:战略解决的是做什么、如何获取资源的问题;战术则属于操作层面,解决的是怎么做、如何发挥资源效益的问题。或者说,战略解决的是去哪儿的问题,战术探讨的是怎么去的问题。显然,如果方向错了,不管怎么走,都是错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战略有时候又是一场取舍,要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与各适其位。巴顿将军也有句名言:“战略就是占领一个地方。”他们说的都是战略取舍的问题。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因为任何企业都不能包打天下,八面玲珑。一个懂得战略的企业家,必须要为企业的目标设定界限,全力在自己圈定的领地内做到ō米ō花ō书ō库ō ;http://www。7mihua。com

    最好。但有时候,放弃往往比得到更难,因为个人也好,企业也罢,都有恋旧情结,对熟悉的东西难以割舍。也正因为这样,懂得放弃就显得尤为重要。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兵贵在精干,而不在多少。因此,企业总是要腾笼换鸟,有加有减,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些年,中国建材集团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路下来,吸纳了上千家优势企业,退出近300家劣势或非主业企业,成了一家主业非常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

    懂得战略取舍,还得讲究战略特色,即所谓的“出奇制胜”。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肯定算不上成功的战略,战略特色的精髓是要弄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在哪里,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差异化竞争。每个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战略判断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战略复制取得成功。当然,确实有很多企业的战略模式值得借鉴,但也仅是借鉴而已,绝对不能盲目照搬。

    战略确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要保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绝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战略执行的过程就好比登山,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通往战略目标的道路上,只有那些有定力、有耐力、有毅力的人,才能够成功登顶,领略最美丽的风景。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3)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战略决策要靠智慧。靠谁的智慧?在企业里,这个智囊就是董事会。处于决策层的董事会是企业的战略性力量,就像军队里的指挥官,他们运筹帷幄,制订的计划关系到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

    在战略制定方面,董事长也是个很重要的角色。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高层领导是稀缺资源,他们的着力点在对全局、长远利益和目标的判断上。”我认为,董事长的首要责任是战略研究,而不是去做那些具体操作层面的事。这就需要他们多研究、多比较、多学习,反复论证。如果判断失误了,再努力、再辛苦都无济于事,而且做得越多距离目标越远。事实上,这正是我今天最大的压力所在,即能不能对公司的前景、方向、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所以,有一年哈佛商学院院长问我:“让你睡不着觉的问题是什么?”我脱口而出:“是担心想错了。”a米a花a书a库a ;__

    西方国家早年航海时,常常把人绑在桅杆上指引航向。董事长又何尝不是企业巨轮上那个被绑在桅杆上的人呢?所以,我常讲:“董事长是一个远望者,要始终站在最高处,时刻为团队眺望远方,即便风吹浪打,也不能遮挡他远望的视线。”

    战略是企业的方向,是我们所有思想的原点。一直以来,中国建材集团在战略方面想得很清楚,就是要成为又强又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材企业。在通往这个目标的路上,我们有三个具体规划:一是大力推进水泥、玻璃行业的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水泥业务要从“全球最大”变为“全球效益最好”;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建设并推广“绿色小镇”,做全球最大的工厂化房屋制造商;三是加大新材料的开发力度。中国建材集团不能只有“皇冠”,“皇冠”上还要有颗“明珠”,这颗“明珠”就是新材料产业。

    从大战略到精准的目标,从大规划到细化的措施,我们的战略思路已经很清晰了。战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定好了目标,针对问题把事情想透,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把目标一点点变为现实。
不是有什么做什么,而是缺什么找什么(1)
    制定战略首先要突破“看菜下饭,量体裁衣”的思维局限,先确立目标,然后“缺什么找什么”。有了清晰的目标,再把实现目标所缺少的东西一样样找回来,事情就能做成了。

    2003年春天,在北京紫竹院的小办公楼前,我揭开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新牌匾。一个简单的揭牌动作,却令我感觉肩负重担。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牌匾把原来“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里的“新型”两个字去掉了。

    这件事曾经让公司上下议论纷纷,甚至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场争论。理由很简单:那时的中国建材集团,除了新型建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业务,大家不认为换个牌子就能做好;而且,如果拿掉“新型”二字,公司将更显得毫无优势可言。

    要做大做强中国建材集团,当然离不开水泥这个建材领域的大产业。而当时在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