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从零到亿万 >

第38章

从零到亿万-第38章

小说: 从零到亿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国宾级的待遇!和田一夫虽往来于世界各地,但都是以商人、企业领袖的身分,哪里见过这等阵式?

    为人谦恭、知恩图报的和田一夫对中国政府的热情并未自鸣得意,而是感谢不已。如果他早年的梦想得以实现,一个资深的外交官亦不过如此吧?

    后面的安排更令他感奋不已。他们下榻的宾馆是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这是布什总统、撒切尔夫人、基辛格博士等各国首脑曾下榻过的地方。

    而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的“阿信”原型人物——和田加津最高顾问,中方安排她住的房间,就是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访华住过的那个套间。

    这使靠一杆称沿街叫卖蔬菜起家,操劳了大半生的老人家感谢不已,终生难忘!

    中国方面还为和田一夫率领的访华团委派了20名陪同人员,为他们带路、警卫,安排一切事务。

    和田加津老太太抱病访华,中方为她配备了专门负责针灸治疗的医师。

    此外,中方还提供了10辆中国制造的大型红旗牌轿车——这曾是中央首脑人物的专用品牌,已故的毛泽东主席生前就乘坐红旗牌轿车。这10辆车,用作全团的交通工具,来来去去,呼啸如风,威风凛凛。

    访华团的团长和田一夫踏上了中国内地,跨出了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同时,也心怀初次交往的试探心理。

    此番访华,他最关心的两件大事是:中国政府对1997年以后的香港有何打算以及中国对八佰伴的评价如何。

    和田一夫是敏感的,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历览世事练就了如鹰的目光。中国对八佰伴的评价问题,从政府破格邀请私人企业访华及受到的国宾级的隆重礼遇中,实际感受到了。

    他心清如水,在感激、称谢不已的同时,明白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受到如此无微不至的款待,正是因为中国当局高度评价八佰伴事业上的成绩和总部迁至香港的壮举。

    和田一夫率领的访华团的初次访华,套用一句官方的评价,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意外得以拜会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前副总理姬鹏飞,便是和田一夫津津乐道的巨大收获之一。

    拜会老资格的外交家、前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原来并未列入预定日程。原来安排会见的最高级别的负责领导只是对港澳办的副主任作一次礼节性拜访。

    但就在抵达北京的当天,和田一夫突然接到通知说,姬鹏飞主任要亲自接见访华团的全体成员,令和田一夫深感出乎意料的吃惊与兴奋。

    姬鹏飞主任准时赶到人民大会堂,与访华团的成员热烈握手,并与和田一夫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当和田一夫问及他最关心的中国政府对1997年后香港的政策问题时,港澳办公室主任姬鹏飞令人振奋地问答说:

    “八佰伴将总部从日本迁至香港,总裁本人与家属也定居香港,中国政府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政府在1997年以后也照旧维持香港的现有体制,继续执行一国两制政策。1997年以后,我们也一如既往,继续全面支援香港。”

    姬鹏飞主任这番代表中国政府的富于权威性的发言,如融融春水,融化掉了和田一夫心中尚存的疑虑的坚冰,他最关心的两个问题,都有了圆满的、他所希望得到的答案。

    和田一夫倍感庆幸!他觉得他的初次访华已经结出了最大的硕果!

    从这次临时安排的会晤中,和田一夫既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八佰伴的热切期待,又获得了极为满意的答复。他满意之至,深觉自己真是个幸运的人。

    总部迁港,仅仅5个多月,便实现了和田一夫“到中国去”的夙愿,访华又取得了如此的硕果,和田一夫庆幸之余,照例又将它归入“生长之家”——他所信奉的宗教的功劳薄,觉得这是他每日做“神想观”得到神灵关照的缘故。

    紧接着,商业部部长胡平、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陈锦华、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李岚清等各部门首脑在与和田一夫的会晤中,都表达了和姬鹏飞主任一致的意见。

    他们高度评价八佰伴将总部迁至香港一事,并表示1997年以后中国将在香港继续执行经济开放政策,还希望和田一夫帮助中国流通业实现现代化。

    和田一夫像吃了定心丸一般,心满意足了。他觉得此次访华成果卓著,几乎已经无其它奢望了!

    他欣慰已极:八佰伴已成功地在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打下了一根粗大的楔子!

    在中国逗留的第5天,和田一夫一行在长城饭店举行了热烈的答谢宴会,招待一直担任陪同照料工作的中方人士,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陈锦华主任,特地抱病赶来出席,与大家谈笑风生。

    席间,和田一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其中引用了中国史籍《宋书·肖惠开传冲的一句话:“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用以说明他的雄心壮志和开拓中国市场的豪迈气概。

    和田一夫热烈赞扬了中国政府给予他的热情款待,表示说,此番盛情,他将终生难忘!并将尽自己的所有力量,为与中国的合作,竭尽绵薄!

    和田一夫富于感染力的致词和他的博学与雄心,给宴会的参加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把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今宵,富丽堂皇的长城饭店,格调高雅的宴会厅里,一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干杯声阵阵,笑声朗朗。后来又变成中日卡拉OK比赛大会,双方竭尽全力,尽情放歌,欢声笑语一浪高于一浪。

    和田一夫一行还参观了万里长城。

    据说,这是宇航员在宇宙中所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

    位于河北昌平县境内的长城八达岭段,是莅京的中外游客一定登临的名胜,“不到长城非好汉”嘛。

    和田一夫一行游览长城这一天,恰逢星期日,游人如云,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中国政府特地派出了100名警卫人员,以包围圈式的护卫,使八佰伴23人访华团得以顺利地游览了长城。

    依山而建、随山形蜿蜒的长城,其非凡的气度、巍峨的造型,给日本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受最深的大概要数和田加津最高顾问了。年老体衰的“阿信”,是被中国警卫人员连人带轮椅一起抬上去的,感动得她喜泪涟涟!

    北京的农贸市场给和田一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蔬菜店经营者的后代,加之早年以此为主业,对蔬菜的关心已是和田一夫根深蒂固的职业敏感,每到一个国家,他都先到菜场再到百货店去看一看。

    北京的农贸市场,摆满了新鲜的优质蔬菜。顶头带花、身上带刺的新鲜细长黄瓜堆积如山,红艳盈盈欲滴的西红柿逗人喜爱,还有葱绿洁白一体的小葱,青绿逼人、仿佛还带着露滴的白菜,硬挺、厚实就像从写生板上走下来的青椒……

    和田一夫以一个经营蔬菜出身的商人的眼光,极准确地判断出了这些蔬菜的新鲜程度,并为之欣喜不已!

    和田一夫问菜场小贩:“为什么会种出这么多新鲜菜呢?”北京的小贩伶牙俐齿地答道:“因为在自由市场上,只有时鲜菜才卖得出去,所以就只种时鲜菜。”

    和田一夫对那种鲜嫩的细黄瓜特别感兴趣,他拿起一根,以专业化的目光仔细审视,仍得出了“极新鲜”的满意答案,他不由得感慨:“不要说在美国,就是在美食者的天堂香港,也没有见到这么漂亮的黄瓜!”

    和田一夫想起,他们在纽约开店时,就因为美国的新鲜黄瓜少得可怜,只有一种圆形的胡瓜,无奈,他们只好从日本带去黄瓜种子,自己去加利福尼亚州定点种植栽培。

    以商人务实的观点来看,生活。尤其是食物,这在哪个国家都是最大的问题。和田一夫在农贸市场巡视了一番,无论是与人们的谈话,还是他的亲眼目睹,他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正走向成功!这比任何的政策宣传更令他信服!

    和田一夫自然也去了他所关心的第二个专业——百货商店。以他这位流通业巨子的老到目光来看,总的印象不算很好。

    他觉得,北京的商店无论是服务态度,还是商品的种类及质量,不要说与境外的商业相比较,就是与后来他到过的广州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

    说来,这个评价也是相当的准确与客观。到过北京的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北京的商品,不但式样、种类傻大黑粗,不及南方省市的精细,就是服务质量与手段,也不及南方人灵活后于变通、态度好。

    就是北京人本身,每逢到南方出差,也热衷于大包小袋地背回江浙一带的羊毛衫及广东的时髦、新潮的各式物品。

    但是此番实地亲身感受,就像他当年到巴西、到新加坡开店前的实地考察一样,给予和田一夫胜于一切雄辩的事实论据!

    对于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和田一夫来说,蔬菜的质量极具亲和力。自由市场上顶花带刺的细长黄瓜等质量上乘的蔬菜水果,比传媒的宣传和政府的政策都更具说服力。

    它表明:人民的生活正逐渐富裕起来,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有成效的,它大得人心!

    这与中国领导人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判断改革成败的观点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它说明了真正唯物主义者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勇气与远见卓识!

    和田一夫更加坚信他的观点: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和田一夫善于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事物的细枝末节去把握事情的发展态势。老当益壮的和田一夫,对此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了。

    在他后来访问上海时,他的夫人和弟媳(和田晃昌夫人)到苏州去游玩。以精致、富于文化蕴涵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的名城苏州,与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并称,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属江苏省管辖,离上海不远。和田一夫的夫人与弟媳妇从上海出发,乘了3个小时的轿车便到达了苏州。

    正是春暖花开的阳春季节,郊外是菜花黄、麦苗青的江南明媚景致,城内是小桥流水的雅致姑苏韵味——“姑苏人家尽枕河”。和田一夫夫人目光停留在一队队童声稚语、快乐招人的小朋友身上。

    这些据说是去春游踏青的小孩,穿着色彩艳丽、花枝招展,服装与日本的孩子几乎没有差别。和田夫人母性的目光慈爱地打量着他们。她忽然产生了一个心细如尘的女性的疑问:

    “中国人的收入与日本有不少的差距,再说中国成年人的穿着还未有如此的奢华,为什么他们舍得把不多的收入投放到孩子身上呢?”

    她忍不住问陪同的翻译:“为什么要在孩子身上花那么多钱啊?”

    翻译告诉她们,这是因为正在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因为这项政策,一个孩子就有了6个赡养人,他们是:孩于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母。他们6个人让孩子受教育、穿好衣服。

    这个说法虽不甚确切,但却道出了中国年轻的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中国人爱孩子的天性和日渐富裕的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