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生设计在童年 >

第53章

生设计在童年-第53章

小说: 生设计在童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品成了极为普遍的东西。很不幸的是,这种对法律的反抗引起了骇人听闻的犯罪,从贿赂警察到帮派械斗、卖淫、赌博和毒品,应有尽有。甚至有组织的犯罪也成为普遍现象,到处都在贩卖非法酒精饮料。像阿尔·卡蓬( Al Capone  )那样的人,成为生意场上和私营企业主的极端的恐惧灾星。因此,尽管政府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但它还是给这个年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最后,当美国的经济向前冲刺的时候,人们的传统道德观消失了。孩子们已不再是早年那么顺从可爱的乖儿女了。相反的,他们变成了神魂颠倒的不道德的群氓,诸如沉溺于无尽的享受、赌博和做爱。这个年代也鼓励人们无穷无尽地索取。甚至广告客户也依赖于美国人的早已过分的需求期望。因此,欲望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最可悲的是,美国人如此卷入商业和经济社会,使人们忘记了他们自身生存的意义。就如辛克莱·刘易斯在这个时代写的《巴比特》一书里所揭示的,一般的人民大众成了一群很相似的市侩而不是一个个有个性的个体。因此可见,作家对那个年代的看法,展示了20年代的腐败。
  很不幸的是,很少人真正地意识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腐朽。这个年代的狂热和兴奋很快地上升到了可怕的顶点:1929年的股市暴跌,把整个国家带入了骇人的静止状态。已被连根拔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又不得不小心谨慎地在30年代开始重建和恢复。由此可见,20世纪20年代的不负责和狂热,将那个幻灭的年代引入到一个可悲的结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附录二:法庭上的终结辩论
高中模拟法庭比赛
  案件说明:
  身患绝症的艾玛·格林威住院时由于呼吸器被切断,致使呼吸衰竭而死亡。艾玛身后遗有50万美元人寿保险。检察官指控与艾玛有情感隔阂、性格暴躁的母亲罗拉为谋杀犯。本案双方各有3位证人,他们都有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提供不实证言。
  不利于罗拉的证人及可能做伪证的原因:
  医生朱丹·莱茨福特:推卸医疗责任,嫁祸于罗拉。
  艾玛的丈夫弗拉珀·赫顿:独占50万美元人寿保险。
  艾玛的童年好友培蒂·克拉克:得到艾玛3个孩子的抚养权,也将因此获得50万美元人寿保险。
  有利于罗拉的证人及可能做伪证的原因:
  退休宇航员伯拉特·比利德拉夫:正狂热追求罗拉。
  罗拉的女佣罗西·丹拉普:罗拉如被定罪,罗西将失业。
  被告罗拉·格林威:本身是这宗谋杀案的被告。
  双方律师盘问证人以后,最后由各方主要律师做终结辩论。以下是高倩在法庭上所做的终结辩论:
  尊贵的法庭、法官大人、各位律师、诸位陪审员:
  今天诸位在这里聆听了一个亲密、博爱的家庭的故事。诸位见到已故的艾玛·格林威的母亲,罗拉·格林威女士。诸位见证了罗拉和她的女儿以及孙女们不可分割的骨肉亲情。诸位一定很奇怪,今天,这位母亲为什么站在这个法庭上,面对着谋杀她女儿的指控。
  罗拉·格林威女士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她的正直和刚毅一直被她的邻居伯拉特·比利德拉夫和她的女佣罗西·丹拉普所认同。进一步地,这些人,以及甚至州检察官提供的证人也别无异议地认为,罗拉的女儿长久以来始终是罗拉最关心的人。当然,我并不准备在这里告诉诸位,罗拉·格林威是一个完美的人,她确实并非完美。正如今天我们在法庭上所了解到的那样,她确实有很多缺点。她性格暴躁易怒,与人不好相处,喜欢制约别人。然而,这都不足以构成能够证明她犯了谋杀罪的理由,这只不过是她的个人性格问题,并不证明她有谋杀的动机。艾玛是她的独生女,罗拉为了她什么事都可以做;就是不会去夺取她的性命。因此,很清楚,今天她之所以成为被告,是由于在这个世界上尚未找到可被指控的人。当然,她被盯上了,那是由于,并且,只是由于检察官正在说服你们,她“确实”杀了她的女儿。不过,请允许我提醒诸位,培蒂·克拉克声称那天晚上她在医院里,看到弗拉珀·赫顿离去。他们的说法相同,但是,这些说辞都难以被调查证实。所有这些信息都已成为诸位脑中可疑的种子,检方正在设法连根拔除这些种子。在没有进行彻底调查的情况下,这个司法系统今天将这个过世者挚爱的母亲带到这里,执意告诉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根本不管她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今天,她并不一定要接受作证,但是,她作了。毕竟,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个房间里发生了什么,只有她知道,她告诉了你们。
  从另一方面来说,让我们看一看检方今天带到你们面前的这位证人,他们要求诸位相信艾玛的医生朱丹·莱茨福特,她只是家庭内科的执业医生。这位女士,一位仅仅具备很少的癌症经验的医生,在这里被作为艾玛疾病的“专家”来作证。事情还远不止于此,她亲自签署了死亡证书,并且认定死亡原因为:由于生命支持系统被切断而使呼吸衰竭。她不是病理学家,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医生。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她在呼吸器故障发生了半小时以后才来到病房,她怎么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呢?下一个问题是,检察官把弗拉珀·赫顿带到本庭作证,这位先生由于艾玛的去世,将比谁都获得更多的利益,整整50万美元。现在,她的夫人走了,他不看护他的孩子们,甚至把孩子们留给被指控谋杀了他们的母亲的人去照管。当然,我们看到培蒂·克拉克起誓,她看到罗拉曲身靠近病床,手执气管。然而,我们应该记住,她自己甚至也承认,当时她正处于酒醉状态。进一步地,她还告诉诸位,她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大约是凌晨两点,这个时间比艾玛·格林威的死亡时间整整早了一个小时。
  今天,诸位在审理这个案件的时候,应该想到爱和爱的力量。请不要忘记,朱丹·莱茨福特医生曾经给罗拉希望,曾经告诉过她,她的女儿可能会苏醒,那么,现在为什么她收回这句话呢。当诸位合议本案的时候,请考虑今天庭上所说的,请看那些暴露出来的疑点。毕竟,举证的责任在于检方。他们有责任提供无可置疑的证据证明罗拉谋杀了她的女儿。诸位已经知道,他们远未做到这一点。所以,请不要让他们轻易推脱责任。检察官也已经告诉你们,陪审团是唯一站在她和被攻击群体之间的人。不过,请三思,诸位也是“仅有”的,站在她和她所没有犯下的一级谋杀罪名之间的人。因此,请作出无罪的裁决。简单依据的事实是,罗拉·格林威绝没有杀害她深深挚爱的女儿。仅仅因为她是你们唯一被告知的嫌犯并不意味着她“就是”应该被指控的。
  

附录三:一双十一岁姑娘的眼睛(1)
——读高倩同学的新书《少女中国行》
  陈瑞琳
  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的冬天,绿草茵茵,温湿的空气中总是吹拂着孕育生命的暖意。在休斯敦的长城书店,我见到了近来被人们啧啧称赞的华裔小作家高倩同学。
  高倩,一个聪颖美丽的小姑娘,闪烁着一双敏感多情的大眼睛,她是得州A&M大学附中九年级的学生。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东方女孩,她不仅为自己频频获奖的学业成绩而骄傲,更让她兴奋的是旧金山的中国书刊社( CHINA BOOKS & PERIODICALS,INC )为她出版了《西方到东方——少女中国行》这部记录着她对故乡中国一片深情的少作。
  1981年,高倩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的福州市,5岁时随父母来到美国。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她如饥似渴地捧读一切有关中国的书籍。她知道自己是炎黄的儿女,她热爱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为了重访童年梦中那依稀可辨的神秘亲切的土地,她苦读中文,盼望着实现一次从西方到东方的神奇旅行。
  1992年的冬天,高倩随同父母返国探亲,这是她来美国6年之后第一次回到中国。一个完全在西方世界中长大的11岁小姑娘,背着父母买给她的便携式写作小电脑,开始了她40天不寻常的少女中国行。
  抚摸着彩色封面上自己的大照片,高倩羞涩地笑了,毕竟这是她的第一部处女作。从美国到香港,再到广州、北京、上海,最后到福州,11岁的高倩经历了她一生中最广阔的视野,这个流淌着东西方两种文化血脉的小姑娘,第一次亲眼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差异,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在香港,她亲耳闻听小摊贩讲自己跟黑社会打交道的经历,开始体味东方民族人际关系的复杂微妙。在广州,她目睹什么叫“发展中国家”,出租车司机耸人听闻的安全警告让她目不走神地监护着车窗后的行李。在北京,她看到了真正的共和国的气派!她如醉如痴地爱上了长城、颐和园、天坛、紫禁城,甚至那色彩飞扬的京剧。她为自己的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而欢欣自豪,同时她用一双好奇多感的眼睛细心地观察着今天的中国变化。餐厅里卡拉OK的歌唱象征着富裕起来的人毫不掩饰的满足,探访清华大学毕业的表亲却使小高倩思索为什么他们的薪水远远比不上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出租车司机?在上海,高倩兴奋于中国式的热闹繁华,也领略人海相挤的蔚为大观。她想不通为什么在中国并不是家家有电话?但她惊喜中国大都市公共交通的便利繁忙。她奇怪南京路的书店里卖书怎么会中外有别,商店里的服务员一听他们从美国来,态度就大为改观。中国啊中国,你给了11岁的小高倩太多的眩晕。
  回到童年梦中的福州,亲情的欢浪每天都在撞击着高倩的心。她一面收获着骨肉相依的幸福,一面更加仔细地观察着生活的万花筒。爷爷骨灰前的伫立使她明白生命的如尘如烟,而中国人热爱宴请、酒醉情浓的习俗使她觉出无奈的浪费。她尤其不能明白那一圈圈的麻将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也不明白爷爷住医院时奶奶为什么要想尽法子地送礼?而周围亲友们接受他们带来的礼物时绝不像美国人那样惊喜地当面打开,那些富起来的人们为什么卷起了离婚的浪潮?在一家豪华酒店,恭敬的服务生终于也没能弄清楚她喝饮料为什么要加冰,而她更为大惑不解的是吃穿山甲这种被保护的动物为什么是特殊优待?小朋友们经常问到她:美国是什么样?是不是家家有“摇钱树”?她说不是,可没人相信!她心里真的是好羡慕住在中国不用交昂贵的房租,但中国人好像从不觉得,享之当然。故乡啊故乡,你在小高倩的眼里实在是有太多的困惑!
  在这部179页的日记体游记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11岁少女纤细入微的情感,她甚至写到了自己在大人们相聚时常常被忽视在一旁的私心烦恼。但全书最精彩的灵魂无疑是一个生在中国、长在美国的小姑娘对本属自己文化的东方大地执著的探寻。不要说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孩子,就是在中国,又有多少十几岁的少年还会记得天安门城楼下震天动地的红色海洋?还记得爷爷、奶奶那一辈在腥风血雨中的战斗?还记得长城脚下孟姜女寻夫的凄婉故事?!小高倩纪实的文笔是相当流畅的,她从一句英文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