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帝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篝火冒出的烟无情地刺伤着他们的双眼,因为通气口会被积雪封住。老可汗躺在兽皮上,地面冰凉潮湿,他一边发出诅咒,一边把对未来的憧憬喋喋不休地告诉他年青的儿子;他的继承人;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老一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叫邻;雄姿英发的年轻人叫洁汾;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可汗邻被后来的北魏称为献皇帝,而洁汾则被他们尊称为圣武皇帝。父子二人使鲜卑拓跋部进入奴隶制,建立了兄死弟及、父子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并制定了一项贯穿北魏历史的基本国策,使拓跋二字正式载入中国历史史册。
当时大泽的鲜卑人比当初从大兴安岭上下来的时候强大了,部众众多。老可汗非常的精明,他把部族分为七个部落,由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七个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连同他自己的部落形成“鲜卑八国”。后来可汗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日后北魏的帝室十姓。可汗邻为什么要十分部落呢?它出于对部落首领继承制的考虑,可汗邻准备改变民主选举的制度,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他直系血亲的人。改变部落会议选汗制度,确立君位世袭的兄终弟及的制度。“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这是魏书序纪中第一次提到传位给儿子。
从《魏书·序纪》看,献帝邻以前的拓跋君主,没有父子世系关系,所有的部落首领是氏族和部落会议选出来的可汗。可汗邻以后的部落首领,都有明确的世系和继承关系,显然《魏书序纪》可以证明可汗邻当时的想法。
我们必须注意到,魏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这一句话特别突兀,难道是特指他们的血缘关系吗?我们知道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族是不重视伦理道德的,如果单指可汗邻亲属的血缘关系,这句话有必要载入官氏志吗?
十分部落之前,拓跋部是群居生活,到大泽草原生存,不同于与世隔绝的大兴安岭,必然要和草原各部落进行接触,游牧民族的文明影响到拓跋部,使拓跋部由林地民族加速向草原文明转化,可汗邻的十分部落反映了这种要求,他使自己的直系亲属成为部落的贵族,把其他的部众变成奴隶。“凡与帝室为十姓”是泛指整个拓跋部落,非指他的直系亲属,“百世不通婚”反映了拓跋部早期的一项基本的国策,历代部落首领、皇帝们坚贞不渝的执行的正是这项国策,拓跋部由一个小小的草原部落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他的名字由此而来。
对奴隶的掠夺是奴隶社会的一大特征,没有奴隶,奴隶社会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因此奴隶主贵族往往对掳掠乐此不疲,对奴隶的掠夺是靠战争实现的,而拓跋部在草原上仅仅是个弱小的部落,怎么办呢?可汗邻用他富有智慧的头脑想了一个绝妙的做法,通婚!不与自己人通婚,和谁通婚呢?与草原上的其他部落,主要就是指匈奴。老可汗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的儿子洁汾去实现,并且做到了以身作则。
老可汗临终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迁徙,“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老头感觉自己不行了,把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儿子洁汾,并嘱其迁徙。至于神人云云,我们可以想象,所谓神人的真面目:
第一章 大鲜卑山(5)
身着鹿皮衣的萨满女巫,戴着绣着长喙鸟头,拖着狐狸尾巴的帽子,胸前挂上铜盘,腰里皮带上挂着铜铃,拿上手鼓,在燃烧的篝火冒出的青烟里,毫无顾忌的左蹦右跳,声嘶力竭的变换音调,也可能用她细长干枯的手指摸摸尊贵的老可汗苍白的脸,也许还要亲一亲我们亲爱的老可汗,然后发出象野狼、狗熊那种奇怪的咕咕的叫声,最后“嘎”的一声停住,发出像狼嚎一般尖厉的声音:“啊!我保佑的子孙们,难道你们永远要住在这片荒凉的地方吗?暴风雪会把你们埋掉!遍地的野狼会啃掉你们的骨头!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漠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越过那一座座山峰,会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高大坚实的房子,可以抵御严寒和野兽,遍地是吃不尽的粮食,永远吃不完,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它的名字叫做中原,孩子们,走吧,迈开你们腿,勇敢地向前走!”
宗教总是千篇一律,萨满教更是疯狂,不用说,他们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他们需要奴隶,他们要迁徙,人们的欲望永无止境,鲜卑人的下一个目标又在哪里呢?他们还会经历怎样的传奇呢?请看下集:天女相思。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天女相思(1)
公元二世纪,中国塞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昔日的大匈奴帝国已是明日黄花,南北匈奴的分裂为东汉王朝彻底讨平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47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汉朝在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立单于庭,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伏拜受诏称臣,天之骄子低下高昂的头颅,南匈奴的投降非常悲壮,“匈奴诸骨都侯皆泣下”。
南匈奴投降,东汉王朝对北匈奴进行了两次战略大反击。公元73年,东汉明帝以保障河西四郡的安全,并相机恢复同西域交通为战役目标,汉军兵分四路出塞:祭彤、吴棠出高阙塞,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北匈奴狼狈逃窜,窦固、耿忠部追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置西域都护。公元89年,窦宪、耿秉奉汉和帝之命率领东汉和南匈奴联军共四万余骑,分三路出击北匈奴,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西北部),大破之,降其众二十余万人。单于遁逃,窦宪和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经过东汉王朝的多次打击,加上内部阶级矛盾和控制下的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北匈奴的势力日益衰落。公元90年、91年,又连续遭到东汉军队的进攻,损失惨重,北匈奴单于率部分人众逃往乌孙西北,后来又西迁征服康居(约在今阿姆河、锡尔河一带),逐渐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
拓跋鲜卑在大泽呆得一百多年,正是北匈奴远遁西方,漠北空虚的时候。漠南依旧控制在南匈奴的手里,到公元150年,漠南的形势为之一变,东部鲜卑崛起了。
拓跋部是鲜卑,但鲜卑并不只有拓跋部一支,“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最初的鲜卑部落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况,大致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北魏王朝的主人拓跋部。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公元105年),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指东部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东部鲜卑人檀石槐被推为部落大人,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南)设立大帐,建起鲜卑庭,基本统一了众多的鲜卑部落,结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大联盟。在他的领导下,东部鲜卑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一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将土地分成东、中、西三部,分置鲜卑大人。苍茫大漠,万里草原,全部成为鲜卑联盟牧羊纵马之地,檀石槐的声势威震塞外,南匈奴和乌桓只有避其锋芒而已了。
漠南亦是鲜卑人的天下,做为鲜卑之一的拓跋部似乎也看到漠南大草原在向他们招手。可汗邻的遗嘱便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完成的,年青的洁汾汗正式受命南迁。拓跋部的南迁还有另外一个好机会,东部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正在准备与东汉帝国的大决战。
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檀石槐亲率鲜卑骑兵三四千骑寇云中郡,正式与东汉王朝叫板。战争接二连三的展开,鲜卑骑兵学习匈奴人的战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展开大规模的抄掠,东汉朝廷屡次出击没有收获,准备封檀石槐为王,把公主嫁给他。檀石槐拒不接受,陶醉在他强大的铁骑之下,不满足于称王,要与南面的东汉王朝一较高下,颇有昔年冒顿单于的气势。东汉朝廷动用了和亲的政策也打动不了檀石槐的雄心,终于恼羞成怒,汉灵帝下令反击,公元177年(汉熹平六年),汉将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忙于攻击东汉朝廷,正好给了年轻的洁汾汗一个大大的机会。
第二章 天女相思(2)
洁汾的南迁也是历尽艰辛,魏书序记中载:“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匈奴故地,即大漠南北,不论从呼伦湖西迁或是南下,都将经历沼泽地、沙漠、山川,最终他们到达了漠南。至于神兽一说,如同许多王朝初期的神话一样,为创业抹上神秘的色彩,其实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才是最值得歌颂的。
北匈奴主力西去之后,不肯离开故地的许多匈奴部落仍旧生活在大漠南北,在东部鲜卑强盛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也打起了鲜卑的旗号,“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
按照老可汗的遗令,本部落不准通婚,只许与外族通婚来增加人口,使部落强大,洁汾严格的遵照施行,鲜卑与匈奴的融合,造就了一个崭新的部落…北魏的统治者拓跋部。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拓跋”的含义,就是北方人称呼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
《魏书·序纪》中有段非常神秘的记载,一个非常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洁汾率几万人的部众在原野山泽间围猎,突然,漫天的彩云间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从天而降,帷幔彩带随风舞动,车上坐着一个丽人,云髻修眉,唇齿鲜润,明眸善睐,容光照人,罗衣灿烂,雍荣华贵,随行的侍女、卫兵众多。洁汾望之动心,大为诧异,迎上前去问道:“你们哪人?干什么呀?”美女凝眸一笑,略带羞涩道:“我是上天的女儿,奉命许配给你。”天女的美丽与高贵激发洁汾炽热的爱情,两人来到一处幽静的谷中,在女神转盼流动、含情脉脉的目光中,急促的喘息呻吟声透过嫩草、绿叶的缝隙慢慢地消失了。两位情人只渡过一个良宵,第二天,天女要走了,两情依依之时,约定明年此时再相见。第二年此时此刻,天女果不食言,不仅与洁汾见面,还给他带来一个儿子,预言说,他会成为帝王,而且子子孙孙永为帝王。他们的这个儿子日后果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开拓了大片的领土,他就是被北魏朝廷尊称为始祖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后人演绎了这段美丽的神话,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