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东唐再续 >

第376章

东唐再续-第376章

小说: 东唐再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憋屈也有人放心,河中新军对这个战术则是十分满意,他们有些是河中镇军出身,有些原本是逃乱的流民应募,战斗素养比起老飞腾军差了不是一点两点,而战斗意志更不用提,如果李曜一来就直接与凤翔军大军决战,这批人未必能有决死之心。但他们节帅虽然顶着巨大的威名,却终于选择了据守营寨,沉着镇定地指挥了三次防御作战,凤翔军丢下数千尸体,什么也没捞着,这个战果无形中给了他们不少信心——凤翔兵不行,我们果然是天下jīng锐!

而除此之外,李曜也没忘记他擅长的“特种作战”,每天晚上必然派人给凤翔军营捣乱,由于派出的都是jīng锐骑兵,也并不真正夜袭、攻营拔寨,只是想方设法闹得凤翔军没法安睡。几天过去,闹得多了,凤翔军全军都有些神经衰弱,有些人发现河中军只是闹,根本不会打进来,干脆不管,任巡哨将之赶走就是,自己却直接蒙头大睡。

凤翔与河中交战之地,便在乾州以东不远,此处仍是乾州地域。乾州最出名的,是有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另外僖宗李儇的墓地也在乾州。还有一事较为出名的则是当年德宗在泾原兵变之时从长安逃往奉天,继而乱平返回,这个“奉天”不是后来清朝时的沈阳,而是这里——关中的乾州(此地是李茂贞墨敕升格的,本书前文中曾在附文中提到)。

而凤翔军与河中军对峙之处,基本上便是后世颇为著名的一个景点五峰山附近。

今rì一早,中军帅帐通告全军称,左军即靖远左右军一路已经抵达邠州,邠州守军不战而降,左军方面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邠宁治所,邠宁镇几乎可以认定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了。右军一路抵达坊州,坊州守军做了有限的抵抗,但由于兵力十分微弱,因此抵抗尚不足一天,便被攻取。右军也就是定远左右军的两位都指挥使白奉进与刘彦琮认为,这是因为坊州兵力被李思敬北调鄜州的结果,李思敬可能是打算据守鄜州,当然也可能是以鄜州为凭,与河中谈和。

左军、右军均下一城,反而是中军主力全无战果,这让中军全军上下都有些心理压力,求战之心开始高涨,李嗣恩亲自到中军帅帐向李曜请战,但被否决。

到了下午,凤翔军居然不顾天sè将晚,再次出营求战,甚至派将领到寨前骂战,李曜恍如未闻,只是不理。憨娃儿又急又怒,数次请战,说要出去“砸烂那贼厮鸟的狗头”,李曜虽然面带笑容,却仍摇头,只说:“时候未到。”急得憨娃儿喉咙都要冒火了,闷在一边不说话,只是大口喘着粗气。

郭崇韬是行军司马,类似后世的参谋长(但缺了指挥权),不停地给诸将解释节帅的意思,是要坚壁清野,挫敌锐气,敌人越着急,我们越不急。李袭吉也以《曹刿论战》来为诸将讲说,劝大家先养jīng蓄锐,等时机一到,便可杀他个片甲不留。诸将无奈,只得继续忍耐。

又过了三天,凤翔军的攻势果然显得有些后继无力。这rì晚上,李曜不带牙兵,只带了憨娃儿一人在军中巡视,转了一圈回来,忽然吩咐召集诸将,道:“与李茂贞对峙此地已近十rì,李茂贞攻势由强到弱,如今已是我军反攻之时!众将听令!”

“喏!”诸将jīng神一振,同时应声。

“明rì一早,寅时三刻,我河中军将全军发动对凤翔军之反击作战……李嗣恩!”

“末将在!”

“你领本部为左翼,由凤翔军右侧发动进攻!”

“末将领命!”

“李承嗣!”

“末将在!”

“你领本部为右翼,由凤翔军左侧发动进攻!”

“末将领命!”

“克失毕!”

“你领本部,于丑时二刻出发,绕过凤翔军营地,至其军营之后六里处埋伏,准备伏击凤翔败军!”

“末将领命!”

李曜环视众将一眼:“其余诸将,与本帅一道为中军,待左右两翼发动进攻之后,正面进攻凤翔军中军……朱八戒!”

“末将在!”憨娃儿jīng神一振。

“中军或需‘卷旗过营’,你可有把握领本部近卫军直接杀到李茂贞帐下?”

“末将领……啊,有把握!”

诸将见了这一幕,均忍不住有些好笑,原本有些羡慕憨娃儿得了功劳最大的一仗,如今也心平静气多了。其实他们虽然羡慕憨娃儿总能得到这种“美差”,但也知道以憨娃儿这种横扫千军如卷席似的猛将,最合适的战场也正是这般。节帅爱将他用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有照顾亲信中的亲信之嫌,但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毕竟河中军中,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强过憨娃儿,更别说这人在战场上那种悍劲本身就是对敌人的巨大震慑,在中军突破之时用他为“刀锋”,的确是最最锐不可当。

战斗事项分配好了,李曜又传令下去,今晚的“夜袭”照旧,但由各部抽调探马进行,仍如前几rì一般,只是“闹”,绝不去打。但今晚的闹与前几rì不同,今晚不光是要继续做出“闹”的样子,而且关键是要探明凤翔军的防守情况,以使本军能有最合理的应对。

坚壁清野,挫敌锐气;夜夜捣乱,使敌麻痹。这就是李曜这十来rì所做的,而做这一切,便是为了今夜的雷霆一击!

我有神剑,引而不发,不出则已,出必饮血!

卷二开山军使第211章掌控四镇(十三)

寅时二刻,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浓浓的夜sè笼罩着大地,初冬特有的漫天乌云如一道厚实的黑幕,遮盖住了光亮,漆黑寂静的军营之中,河中军士兵能听到的,仿佛只有自己的心跳。

士兵们或紧张、或兴奋、或二者兼而有之,但在军中将校心中,却只是不断地回响着节帅下达全部军令之后所的那句话。

“今次之战,将决定谁才是真正的关中之王!”

关中之王!

前有秦汉,后有隋唐,均据关中而定天下!

铜壶滴漏,寅时三刻马上就要到了,所有人静静地等待中军帅帐处传来进攻的命令。

李曜穿着一身黑sè的冷锻jīng甲,骑在漆黑的“黑电”上,马背左侧悬着横刀,右侧挂着弓矢,长枪已然在。

忽然,一名斥候从后面走上来,小声了一句什么,李曜招招,便见他呈上一道信函。

“火折子。”李曜吩咐道。

立刻便有一名近卫军牙兵点燃火折子递给他。火光虽然不大,却点亮了这一片漆黑,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

李曜就着火光抽出信函,扫视了几眼,面无表情地将之点燃,下令道:“诸军……出击!”

只有离他最近的几人,才能看清他在看到信上内容时瞳孔猛然一收的情形。

其实,信是王抟与史建瑭送来的,上头只有一句话:“刘季述废君再立,太子已然登基。”

没有详细报告,也没有请求指示,仅仅是这一句话。然而对李曜来,这一句已是足够。因为刘季述的所作所为,原本就是在他无声逼迫和诱惑下而提前发动的。

他对这一切早有预计——虽然时间算得不是那么准。在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大唐,他无法准确预料朱温威服河北的消息具体哪一rì传到长安,仅此而已。

原来李曜出征之后,朱温大军威服河北的消息也及时传到长安,而与此同时一并到达的,则是朱温的上疏。朱温在这道奏疏中表示,崔胤一旦罢相,则他即刻带兵西进关中“清君侧”。为此李晔不得不再次恢复崔胤相位。借朱温威服河北的势头,崔胤再一次登上宰相宝座,即便李曜河中大军近在咫尺,崔胤在长安也依然受到王抟钳制,但却仍有主控朝政之能,可谓势震中外。他这次再一上位,立刻复劝李晔收刘、王兵权归南衙,尽诛天下宦官,彻底防止宦官专政。

李晔已被外患内忧折磨的六神无主,不知如何答复,当时韩偓也在旁,李晔向他使眼sè求助。韩偓道:“神策军尚在宦官中,急则狗急跳墙!此事还当缓行!”

崔胤闻言,心有余悸,这才罢休。然而三人的商议,已传出朝外,朝中宦官个个侧目,既不胜其愤,而又人心惶惶。

刘季述不仅是枢密使,更为左神策军中尉,乃与右军中尉王仲先并众宦官私下相谋自保之策。王仲先道:“南衙专权,我辈难免其祸。当思一万全之策,铲除崔胤为要!”

刘季述道:“非也!崔胤狐假虎威,小人得志,其身后乃是朱温!如今朱温已取河北,天下江山,他占半壁,晋、岐已难与他匹敌。李唐早晚必为朱三取代!若除了崔胤,得罪朱三,仍是难逃一死!”

“然则,我二人莫非要改附汴梁?”

“我料如在此时此景依附,必不为朱三所重视,定是列在崔胤之下,迟早还得被他谄死!我有一计,不若一不做,二不休。事若成,则攀上朱三这棵大树,又将崔胤踩在脚下,不但能保命,还能作朱三的开国元勋!享受功名富贵于终生!”

王仲先急问是何良策?

“主上轻佻多变诈,为南衙所控,难以奉事;如今李存曜大军西征,留在长安之外者,无非左右羽林之新军,此辈尚无战力,不足为惧,而我二人中有神策军护卫,不若将崔胤请诛宦官之事成是天子的意思,必得朱三满意!然后行废立,扶太子登大宝;再移书朱温,将社稷奉献,大事可成!”

王仲先高兴道:“妙!自古功名富贵险中求,就这么定了!”于是计议乃定。

那李晔被迫复相崔胤,知朝政已被南衙掌控,自己俨然只是一介傀儡!自此后更是闷闷不乐,每rì纵酒,喜怒无常。这rì于西苑狩猎,小有收获,刚好成就了一桌酒宴,杂着七情五味,便又喝的的酩酊大醉,到深夜才回归寝宫乞巧楼。传令黄门、侍女侍寝,可是半个时辰过,没看见一个黄门、侍女的影子。李晔脑袋气得仿佛煮开了锅,提着剑就趋身内侍省,正见几个黄门、侍女在里面嬉笑聊天。李晔那三千丈怒火从脚底穿过顶门,冲上了青天,怒吼着挥剑把这些人全部杀了,然后回乞巧楼自行安寝了。其实这皇帝糊涂了,寻常时候哪有宦官宫女不来侍候他就寝的?这其实是刘季述故意不令黄门、侍女侍寝,引他犯事的。那边闻变,刘季述立刻传令宫闱局,明早,不得开宫门。

次rì,rì到辰巳,宫门未开。崔胤等南衙官员被挡在宫外,不能入省理政。却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忽见刘季述率领着千余神策军姗姗来迟,见崔胤便道:“宫中必有变端,我是内臣,得以便宜从事,请先进看看到底出了什么变故。”

崔胤不知是计,令他快探个究竟。刘季述遂破门而入。很快便引军出,告诉崔胤:“主上要诛尽我等宦官,昨夜擅杀了内侍省的黄门、侍女数人,以致内侍省众吏员罢工,故而宫门久久未开!主上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岂可君临天下!废昏立明,自古有例,为社稷大计,并非不忠不孝。内侍省众官请命,扶立太子,崔相可有异议?”

崔胤听到“废昏立明”的话时就已惊得失笏落地,知道宦官要闹宫变!然而他脑子毕竟转的快,见刘季述将尽诛宦官成是天子的意思,知道自己xìng命无忧,哪里还敢个“不”字。刘季述将早已备好的联名状递给崔胤,要他与百官在上面签字画押。如此,则将南衙栓成同一条绳上的蚂蚱。

崔胤忽然想起一件事,转头问身边的王抟:“王相公意下以为如何?”

王抟心中正惊与李曜此前私下对他的嘱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