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

第19章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第19章

小说: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谷羽正忙着照料早产的儿子,一天,忽地传来消息,胡乔木病倒了,送进了北京医院!
  胡乔木是累倒的。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差不多天天像绷紧的弦,况且毛泽东的生活昼夜颠倒——白天,胡乔木作为新闻总署署长、###副部长,要办公;入夜,毛泽东开始办公,又常常找他。日子久了,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笔者曾采访毛泽东的机要秘书罗光禄,他也得此症。
  胡乔木生活没规律,又得了胃病。那天,他突然胃出血,吐了一盆子血,急急送入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院长、外科专家周泽沼亲自给胡乔木诊治。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瞕也赶往北京医院,过问此事。
  经过检查,胡乔木患胃溃疡,已经穿孔,所以造成大出血。大夫认为,应该马上动手术,切除溃疡部分,但是又很担心,因为胡乔木体质弱,已经大出血,怕经受不起大手术。
  周恩来总理闻讯,赶往北京医院,召集医生会诊,听取各方意见。
  谷羽的答复非常干脆:“开刀!”
  知道胡乔木要动手术,那天上午,经过一夜紧张工作的毛泽东,正要上床休息,要值班卫士把他的保健医生王鹤滨找来。
  “王医生,你代表我去看看胡乔木同志,他病得很重,住进了北京医院。”毛泽东对王鹤滨说,“他可是个大好人哪!”②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王鹤滨随即赶往北京医院,上到病房主楼三层,见到了傅连瞕,也见到了胡乔木。王鹤滨回忆道②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胡乔木患溃疡病,大出血,面色苍白,显得很虚弱。医生护士们正忙着为他作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我走到躺在输送床上的胡乔木同志身旁,他马上要被送入手术室了。
  “毛主席很关心您的健康,叫我代表他来看望您。”我握着胡乔木那发冷的、缺少血色的手说。
  “谢谢毛主席的关怀,请转告主席,请他放心,不会出事的,要给我做手术。”胡乔木同?##椎牧成舷猿隽诵θ荩朔芏杂械愠粤Φ乃底拧?/p》“请主席放心!”当把他推向手术室时,胡乔木带着笑容又叮嘱我一次。
  胡乔木被推进手术室,由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沼亲自主刀。胡乔木的胃溃疡颇严重,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毛泽东关注着胡乔木的病情。除了听取王鹤滨的报告之外,毛泽东还要求北京医院逐日把胡乔木病况报来。
  手术之后,又发生意外的情况:胃与肠粘连,可能需要再动一次手术!
  体质已很虚弱的胡乔木,能否再经受得住第二次手术?
  周恩来闻言,又一次来到北京医院,听取大夫们的意见。周恩来问大夫们,除了再开刀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大夫们终于决定采用别的办法治疗,未动手术,解决了胡乔木的胃肠粘连。
  胡乔木本来就消瘦。胃切除大部分之后,更是影响了消化。谷羽说:“他一辈子从来没有胖过!”
  在北京医院住了两个来月,也就成了那一段“空白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终于累得病倒了(2)
胡乔木刚出院,便开始工作。毛泽东在1951年3月2日给他写了一信:
  乔木同志:
  3月1日人民日报载萧乾《在土地改革中学习》一文,写得很好,请为广发各地登载。并为出单行本,或和李俊龙所写文章一起出一本。叫新华社组织这类文章,各土改区每省有一篇或几篇。
  毛泽东3月2日
  萧乾,作家,当时任《人民中国》(英文版)副总编辑。李俊龙则为政务院参事,写了《战斗中的湖南农民》,载于195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这封信表明,胡乔木又开始忙碌了。不过,他尚在休养之中。他和谷羽住到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疗养。
  谐趣园乃颐和园的“园中之园”,风景幽雅。此园原名“惠山园”,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看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下令在京仿建。后来,在光绪十九年重修,改名“谐趣园”。园内有涵远堂、湛清轩、瞩新楼、知春堂等十三座亭台楼阁,一泓碧水,游廊曲折,清静古朴,世外桃源。胡乔木在此一住数月,精神为之一爽。
  这时,他在中南海的住处,已从静谷迁往春耦斋北面偏西的来福堂,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为邻。后来,又迁往中南海喜福堂住。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在颐和园谐趣园疗养的那些日子里,毛泽东仍不时给胡乔木写信,交办各种宣传事务。
  那时毛泽东住在石家庄。
  3月14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3月13日光明日报载有一篇天津通讯,题为《天津天主教徒奋斗前进积极展开(自立)革新运动》,写得很好,请予广播,并在人民日报转载。同日该报还登了天津津沽大学教授张羽时的一篇文章,题为《和天主教教友们谈怎样受教》,说明天主教革新的理论根据,很有说服力,请考虑在人民日报转载。”
  3月20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事宜:“(一)宣传会议可自5月5日至15日开十天,如15日以后四中全会还未开会再延长五天,否则不要延长。(二)理论教育决定(引者注: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可先以草案发各地,通知照发。(三)选集(引者注: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提前发表的少数文章,待看后送你,4月或可发一二篇。《学习》上不要发表我的文章。”
  《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花费了胡乔木颇多精力。
  《毛泽东选集》最早的编辑者是邓拓。那是在1944年初,经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批准,由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邓拓主持此事。1944年5月,第一部《毛泽东选集》问世。在那样的艰苦岁月,能够印出《毛泽东选集》,确非易事。但是,《毛泽东选集》那时并未经毛泽东本人改定。
  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建议出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本人亦有此意,何况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也确实需要出版《毛泽东选集》。于是,出版《毛泽东选集》,在毛泽东访苏归来后,郑重其事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由刘少奇任主任。
  《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主要由毛泽东的三位秘书承担,即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毛泽东本人亲自过问这一工作。
  《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大致上是这样分工的:
  毛泽东亲自作修改工作,最后定稿;
  陈伯达负责全面编选工作,但没有参与第四卷工作;
  胡乔木主要负责语法修辞用字和标点方面的工作,编第四卷时负责全面工作;
  田家英负责注释工作,组织了###、近代史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等人员参加。涉及历史方面的注释,大都由历史学家范文澜写。田家英还负责出版及外文翻译方面的组织工作。
  笔者在采访陈伯达时,他说,《毛泽东选集》书前的《本书出版的说明》是他写的。文末本来署“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由于考虑到“编辑”两字似乎不妥——毛泽东的文章还要由别人“编辑”?于是他改署“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此后,便一直沿用这一名义。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一些文章,经毛泽东阅定后,在出版前交《人民日报》发表。这便是毛泽东给胡乔木信中所提及的“选集提前发表的少数文章,待看后送你,4月或可发表一二篇。”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1951年10月12日出版发行。第二卷在1952年4月10日出版发行。第三卷在1953年4月10日出版发行。
  第四卷在胡乔木主持之下,与前三卷不同,先是把全书编定,最后由毛泽东主持通读定稿。第四卷的许多题解以及政治性释文,由胡乔木执笔写成。编辑及定稿工作,在1960年二、3月间进行。1960年9月下旬,第四卷出版发行。
  胡乔木为编辑《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出了大力。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内幕(1)
就在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那些日子里,一个盛大的节日来临了——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仅“三十而立”值得庆贺,而且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全国政权,更值得庆贺。
  1951年7月1日尚未到来,各地给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的致敬信、致敬电便潮水般涌来。那时,中国共产党已拥有五百八十万党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1951年6月30日在北京举行隆重的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三十周年,毛泽东等出席大会,由刘少奇作报告。
  请谁为刘少奇起草报告呢?自然,最合适的人选是胡乔木。因为胡乔木编过《六大以前》、《六大以来》以及《毛泽东选集》,又起草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史到了“烂熟”的地步。
  那时,胡乔木已经离开了谐趣园,住在北京六所休养。
  大抵也正因为对于中###史“烂熟”的缘故,花了一个星期,胡乔木就交卷了,为刘少奇起草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报告。
  当人们佩服胡乔木的“快笔头”的时候,谷羽谈及胡乔木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艰难内情:
  记得1951年5,6月间,乔木因胃穿孔动了大手术,还在休养康复之中,少奇同志来找他,专请乔木代为起草庆祝“七一”的报告。乔木欣然从命。
  那时已跨进6月中旬,稿子写完后还要留出时间让少奇和中央其他同志审阅,真是太紧了。而那年6月,北京的天气特别热,屋外热,家里好像更热,坐在那里不动都是一身汗。当时条件差,家里连风扇都没有。乔木冒着酷热,白天黑夜地写。我看他热得满头大汗,就找了把蒲扇为他扇风,后来又想办法从中南海西门外的冰库搞来几大块冰,放在盆里,摆在他椅子周围,给他降温。过了两天,热得实在没办法,他就让我在大澡盆里放一盆凉水,在澡盆上搁一块木板,他干脆坐在水里写。前后写了一个星期,《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共有四、五万字。
  不料,毛泽东阅后,却写了批示,此文以胡乔木名义发表。
  胡乔木知道了这一消息,以为不便遵命:这么一来,怎么向刘少奇交代?
  毛泽东说少奇同志那里,由他去打招呼,另找人起草报告。
  如此这般,胡乔木只得从命。
  《人民日报》迅速排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定于6月22日见报。在6月21日,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一信,请示有关文章的一些问题,毛泽东在他的信上作了批语:
  主席:
  “三十年”(引者注:即《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人民日报要求明日增出一张一次登完,现其余均已排好,希望能把改的一页清样马上看一下,在十二点前退回。
  对陈独秀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拟改为“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是否较妥?(毛批: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