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730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730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好,明天撤退。”

※※※

三月上,弘农城。

牛辅、李傕(jue)、贾诩等北军将领在一帮亲卫的前呼后拥下,兴冲冲地走上城楼。

从出年十月兵出潼关开始,北军历经四个多月的鏖战,终于突破了烛水河,进入弘农城,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牛辅非常兴奋,一路上欢声笑语,但李傕、郭汜等人却神情冷淡,好象对大军毫不费力地攻进弘农城并不感到高兴。

牛辅显然察觉到几位手下闷闷不乐,但他佯装不知道,依旧象过去一样,和这些相处十几年的老朋友谈笑风生。

李傕等人为什么不高兴,牛辅心知肚明。从去年底开始,董卓一反常态,大肆分封董氏宗室子弟,个个加官进爵,就连董卓小妾刚刚生下来的婴儿都封了个侯爵,不过董卓对追随自己的老部下非常刻薄,一个也没拜封。大家的官职都没动,中郎将还是中郎将,校尉还是校尉。过年的时候,胡轸、李傕这些董卓的老部下想回长安和家人聚聚,也被董卓一口拒绝了。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沾了不少光,升了个级别最低的将军,封了个关内侯,过年也到郿坞去待了一段时间。期间牛辅曾试探过董卓,想替胡轸、李傕这些老朋友求求情,不能进爵好歹也要升个官。董卓知道牛辅的心意,他直言不讳地对牛辅说,我心里有算,等打下洛阳,我就拜封诸将。现在升他们的官,早了一点。

牛辅很不理解。大军正在攻打洛阳,当然现在加官进爵有利于提高士气了。这时田仪私下对他说,这两年背叛太师的人太多了,太师除了自己的宗室子弟,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比如要升胡轸、李傕的官,就要升段煨、鲍鸿、吕布、张辽这些人的官,但太师又不信任段煨、吕布等人,担心他们背叛自己,所以这官暂时就不能升。如果厚此薄彼,只升胡轸、李傕等人的官,段煨、吕布等人必然有意见,一旦他们心怀不满背叛了,很麻烦。

等到牛辅、李傕等人把洛阳打下来了,董卓的实力更加强大了,胡轸、李傕等人的功劳也有了,如果这些老部下还是对董卓忠贞不贰,这官自然就升得快了。

牛辅虽然心里有数,但他回到大营后不敢乱说。董卓要借机试试诸将对他的忠诚,牛辅当然不敢坏了董卓的好事。诸将心中怨愤,对牛辅的态度大为改变,彼此间经常冷言冷语,互相攻击,打仗也推三拉四,敷衍了事,各人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

牛辅自个高兴了一会儿,然后和诸将商议继续向关东攻击的事。

诸将眼望黄河,一个个就象没听到一样,无人应答。牛辅很无趣,只好问贾诩,文和,你看大军是不是立即向函谷关发起攻击?

贾诩倒是很恭敬,他对牛辅说,弘农城是座空城,北疆军把城内所有人和物资都搬到河东去了,可见北疆军对撤退早有充分准备。既然北疆军早有撤退之意,北疆军的统帅又是名震天下的龙骧将军徐荣,这里就一定有名堂。贾诩建议牛辅先在弘农暂时休整一段时间,待斥候确定北疆军确实撤回函谷关以后,大军再展开攻击。

“文和,北疆军撤到渑池,这是斥候亲眼所见。”牛辅笑道,“徐荣手上只有一万多人,我们有近四万大军,就算徐荣用兵如神,此时他能变出什么花样?”

“哼……”李傕冷笑,嗤之以鼻,“大人,弘农城当初是怎么丢的,你忘记了?”

“我们傻乎乎地追到函谷关,北疆军从对岸渡河而来,把我们堵在函谷关下,我们喝风拉屁去啊?”郭汜毫不客气地讥讽道,“你也是打了十几年仗的人,怎么连这点门道都看不出来?”

牛辅脸上挂不住,怒气上冲,“你们懂,那你们当初怎么给徐荣打得屁滚尿流。”

“好象在潼关上吓得屁滚尿流的是大人你吧?”张济立即反唇相讥。

“好了……好了……”贾诩急忙走到脸色铁青的牛辅身前,对李傕、郭汜等人连连摇手,“仗打输了,对谁都不好。诸位大人还是少说一句,听从将军大人的安排吧。”

“仗打输了,掉脑袋的是我们,而不是他。”樊稠冷笑道,“他拍拍屁股,可以到长安继续做他的将军,而我们就要埋骨荒野了。”

“好了,好了。”贾诩十分不满地说道,“大家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兄弟,何必这样?这样去打仗,怎能不输?今年的情况不象去年,更不象前年,只要我们能拿下洛阳,天下数年可定。将来诸位大人不是入朝为卿,就是一方州牧,要什么有什么,有的是好日子。大家听我一句,先齐心合力,把洛阳打下来,好不好?”

李傕、郭汜等人互相看看,勉强点头答应了。

“大人,你看……”贾诩转向牛辅,小声问道,“是不是暂时在弘农休整一段时间?”

“算了,还是急速奔赴函谷关吧。”牛辅愤怒地摇摇头,“一则,太师大人不会同意,二则……”他指指李傕等人,没好气的说道,“你看看他们这样子,这要是休整下去,不打架才是怪事。走吧,打仗去,去拿下函谷关,攻占洛阳。”

贾诩还想再劝两句,但看看诸将大眼瞪小眼的样子,只好闭上了嘴。

※※※

三月上,函谷关。

徐荣、田畴、陈卫带着亲卫曲飞马赶到函谷关。

校尉周华出关迎接。

“朱大人可到了?”徐荣看到他,立即问道。

“到了。”周华回道:“今天上午刚到。不过,朱大人身体不好,是坐车来的。”

“病得很严重吗?”徐荣吃惊地问道。

周华点点头,神情黯然,“大人的病都是累出来的。他整天处理公务,殚精竭虑,一天还睡不上一个时辰,怎能不倒下?”

“打完这一仗,一定要把大人送到北疆去。”田畴担忧地说道,“这样下去,大人迟早要出事。”

“这个时候,他不会离开洛阳的。”徐荣无奈地说道,“就是公定(朱穆)、仲渊(李玮)、筱岚亲自来,他也不会离开洛阳半步,除非天子有圣旨。”

“可大人要是出了事,将来你我如何向大将军交待?有何面目去见公定、仲渊和筱岚啊?”田畴苦着脸说道。

※※※

朱俊瘦了很多,眼窝深陷,脸色腊黄,须发几乎都白了。

他看到徐荣、田畴走进来,挣扎着要从软榻上起身相迎。徐荣、田畴急步上前,一左一右扶住了他。

“子烈,我竭尽全力,从徐州、兖州、豫州等十几个郡县要了七千人马,加上周华的军队,勉强凑齐了一万人。”朱俊咳嗽了两声,非常虚弱地说道,“这样,加上颜良的军队,你手上就有了三万人,应该够了。”

“大人,我已经下令让高览、吴雄从阳翟撤了回来。”徐荣说道,“洛阳,我认为还是让高览驻防为好。”

朱俊苦笑,“你为什么一定要在洛阳挑起战火?”

第三章 狂风暴雨 第十六节

徐荣沉默良久,然后他抬头看着朱俊,慢慢说道:“大人,从去年四月我们攻占洛阳到现在,发生了许多事。到现在为止,难道你还看不出来,这天下到底有多少人愿意西上讨董勤王?现在甚至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们讨董勤王,这一点,大人也看不出来?”

徐荣神情略显悲愤,有些激动地继续说道:“洛阳打下来了,长公主和朝廷就应该迁回京都,各地州郡也应该上缴赋税,但就这么点天经地义的小事,大臣们竟然一谈半年,毫无结果,这也是我大汉的臣子?这也是我大汉的忠臣?这也是有心要拯救社稷?”

“大人看看你头上的白发,看看你不到半年就已经花白的胡须。”徐荣痛心疾首,“大人再看看袁绍、看看袁术、看看刘表,看看周乾,看看他们都干了什么?即使是徐州刺史陶谦,愿意出兵出钱帮助你讨董勤王,但他给了你多少兵?给了你多少钱粮?现在在关西和董卓打仗的是谁?除了大将军和我们北疆军,你还看到谁在为拯救社稷奋战?”

“社稷危亡之际,这些人不思忠君报国,反而变本加厉地摧残大汉。这些人已经不是我大汉的臣子,而是我大汉的叛逆,人人得而诛之。”

朱俊想起风雨飘零摇摇欲坠的大汉,想起饿殍遍野日夜悲号的百姓,不禁痛苦不堪,泪水悄悄润湿了眼眶。

※※※

张温、卢植等人已经说服了长公主,定下了中兴社稷之策,对各地州郡也有了非常明确的态度,凡不尊奉长公主和朝廷的,即为大汉叛逆。大将军奉旨攻打冀州,只是平叛的开始,更大的风暴将很快席卷大汉山河,血腥的杀伐将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无数的生灵将要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没有人知道,这场浩劫之后,谁能生存,谁能获得胜利,谁能笑到最后,这是一场自我毁灭的灾难。

唯一能力挽狂澜的就是天子。只要能救出天子,重建天子的无上权威,大汉就能迅速稳定,战火就能迅速平息,百姓就能重新过上安宁的日子。

朱俊极力向长公主和朝廷呈述自己的观点,但卢植在给他的回书中,毫不客气地指责了他。卢植质问朱俊,天子救出来了,一切恢复原状了,那么,奸阉会不会重新出现于朝堂?外戚专权又如何禁止?如果奸阉和外戚之祸不能根除,社稷又能稳定几日?百姓又能过上几天的安稳日子?今日的大汉要想中兴,已经不是社稷稳定这么简单的事,而是要借助社稷动荡之机,重修律法,重定纲纪,为汉祚千秋万代的延续打下一个坚如磐石的基础。

卢植在书中还严厉批评了皇甫嵩和朱俊。

早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时候,皇甫嵩完全有机会和李弘的北疆军、袁绍的讨董联盟把董卓围杀于洛阳,而且当时太傅大人袁隗也是这么定策的,但皇甫嵩为了一己之私利,为了皇甫家族的世代忠义,竟然毫无道理地放弃了铲除奸佞、振兴社稷的最佳机会。你和皇甫嵩一样,到现在还死死抱着自己的忠义不放,以为只要天子回到了洛阳,大汉就振兴了,这简直是笑话。

何谓忠义?臣事君以忠的这个“君”到底是天子还是大汉?武人误国,一点不假。你和皇甫嵩都是我大汉赫赫有名的武人,在经学上也颇有造诣,也算是经学大师,但你们学的是什么“经”?你们在平叛的时候,面对十几万,几十万敌人,毫不手软,更没有退缩和忍让,但大汉在最需要你们保护他的时候,拱卫他的时候,你们却退缩了,为了所谓的忠义退缩了,结果导致奸佞祸国,社稷危亡,生灵涂炭。

此时此刻,皇甫嵩在长安城里,望着烽火连天哀鸿遍野的社稷,他是不是应该横刀自刎以谢天下?你在洛阳,面对叛逆们一张张恶心的嘴脸,是不是应该刺瞎自己的眼睛,告诉天下人,你瞎了眼?

中兴大汉的最终目的是要重建一个崭新的大汉,是要让大汉世世代代强大下去,是要让大汉的千千万万百姓世世代代的安居乐业,这才是我辈应该做的事,这才是忠义。

朱俊很愤怒,不是因为卢植对他的批评,而是因为卢植的这番言论。君就是君,大汉就是大汉,怎么能混为一谈?我研习经学几十年,“臣事君以忠”,“以君为本”,这难道我还不懂?

朱俊回书,把卢植的言论驳斥了一番。卢植以八百里快骑回书。正是因为经学误人误国,所以才要改制,正是因为象你这样的大臣对经学的曲解和执迷不悟,所以才要大开杀戒,扫清一切障碍,重建大汉。

朱俊立刻就气倒了。卢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