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考古中国: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

第8章

考古中国: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第8章

小说: 考古中国: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雍正朝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皇帝生前对选定的继位储君秘而不宣,而将传位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锦匣内。雍正死后,总管太监到乾清宫取下秘匣,当即开读,乃是“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继朕即皇帝位”。这时皇四子弘历等已闻讯奔入宫来,遂即奉遗诏,并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为四辅臣,议定明年改元乾隆。乾隆皇帝登基后,对雍正的暴卒之因没有查问。以后历朝对此都讳莫如深,不能详考。因清史尚无确切记载,各种说法也只能算是传闻或一家之言。至于要彻底解开这一悬案或要亲眼目睹雍正是否以金头组合全身而入葬,那就只有打开雍正本人的泰陵才能真相大白。而这泰陵本身的来历又是一个历史谜团。
  关于这个谜团,民间的传闻是,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随之又弑兄屠弟后,不免心中有愧,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因此决定另选陵址,竟不顾祖制,跑到易州建起陵寝来。这样远隔几百里的康熙就对他无可奈何了。
  事实上,自清王朝入关,顺治、康熙两朝的帝王后妃在京师以东的昌瑞山下建造陵寝后,便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昭穆”为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居庙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其左为昭,其右为穆。父为昭,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这种方法也用于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早在古代的《周礼》一书中就曾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规范记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雍正另建清西陵(2)
雍正即位后,随着政权的不断稳固,开始想起建造陵寝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诏谕允祥、张廷玉和工部、内务府官员办理陵寝事务。允祥等臣僚率领术士们,先在马兰峪的昌瑞山脚下选择吉地,但没有选中相宜的地方。后来选中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不远,风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后来精通勘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但这帮臣僚不知是由于什么缘故,却久久找不到佳穴,又不知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雍正开始命怡亲王允祥和汉大臣高其倬舍弃京师以东,到京师西南一带山脉采卜。允祥等人受命后,经过多处勘察,至易州境内的太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并回宫竭力向雍正荐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朝阳会和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览奏之后,也认为此处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但是,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他不便马上表态,只说那地方虽美,但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而私下却在暗示群僚们为自己寻找依据和借口。臣僚们心领神会,很快就引经据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来颇具情理的依据。允祥联合大学士们奏称道:“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典法,在易州建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离京师不远,完全可以建陵。”群臣果然不负厚望,一番引经据典,使雍正的意图得以顺利实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易州的泰陵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宫被安葬于泰陵地宫。至此,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历史在这里无声地拐了弯。清朝自入关后,帝王的陵寝开始以京师为坐标,逐渐分为两大陵区。那便是位于北京以东遵化县马兰峪附近的清东陵和位于北京以西易县境内的清西陵。
  注释:
  【1】钦天监:明清两代掌管观测天文气象,计时报更,编制历书之官署,遇祭祀、朝会及营建宫室都邑,则事先选择吉日。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设,置监正、监副为长官,所属有主簿、五官正、五官灵台郎、五官保章正、五官挈壶正、五官监候、五官司历、五官司晨、刻漏博士等。清顺治元年沿置,隶礼部。初设监正、监副等官,皆用汉员。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增设满洲监正、监副。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西洋人为监正。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增设管理监事大臣一人,始为独立机构。下设时宪科、天文科、刻漏科、主簿厅等,属官与明代同。
  【2】二十四山向:旧时堪舆家将罗盘圆周二十四等分,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乾艮坤巽四卦来表示,称为二十四山(或作二十四路),其户对应之方位则称为二十四山向。其中子指北,午指南,卯指东,酉指西,乾指西北,艮指东北,坤指西南,巽指东南,余者均代表特定的方位,其间各自相隔十五度。地面上的每一地点,均可定为“某山某向”,如坐北朝南,即名为子山午向。
  【3】五魁:科举乡试中的前五名。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简称为五魁。后来五经取士制度废除,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
  【4】金井也叫“穴中”,是宝床(棺床)正中的风水穴位。它名之为井,实际上是一个直径约十四厘米、深不足一米的竖向圆孔,孔内无水。金井传说是为接地气之用,但从建筑角度上说,则是在地宫基点上挖掘的中心控井,决定着整座陵寝平面布局和各单位建筑的水平高低。勘址点穴后,金井前方一定距离先树立“志桩”,并用杉槁、席笆缚扎两层大罩棚加以荫护,再择日破土开挖地宫“大槽”(基槽)。大槽开挖时,志桩不再保留,探井亦渐趋消失,只在穴中正下方留一个土墩,称为金井吉土、原山吉土或金井本山吉土(在妃园寝中称为气土),具有定向、安平的控制作用。在地宫建筑施工过程中,金井吉土渐被各结构层所围合,下段掩埋于土石基础中,上段套在地宫宝床下底垫石中央凿留的透孔中。宝床底垫石上平,与地宫地面水平同一标高,也正是金井吉土的顶面标高。底垫石上面安砌宝床,宝床正中央也凿有圆形的金井透眼或穴眼,这就是最后形成的金井,又称罩吉土金井。穴眼上有盖,共两件,一件叫穴眼盖或金井盖,一件叫穴眼浮盖或金井浮盖。在地宫建成,大葬之前,金井穴眼用浮盖覆罩;大葬时,金井内放入点穴时初掘的吉土,并撤去浮盖,覆罩金井盖,然后安奉棺椁于金井上。
  

雍正另建清西陵(3)
【5】和硕:满语,汉译为角。清代亲王、贝勒爵位封号前冠以此二字、有“统辖一方”之意。
  

乾隆复归清东陵(1)
雍正不明不白地暴崩了,但他的儿子弘历却光明正大地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
  关于乾隆的身世,正史记载为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雍亲王府邸,即后来的北京雍和宫。其父当然是雍正,其母为王府格格(侧福晋)钮祜禄氏,即后来雍正的孝圣皇后。当弘历十二岁时,其祖父康熙命养于宫中。雍正登基后,鉴于康熙朝因立太子一事,搞得父子、兄弟之间剑拔弩张,沸沸扬扬,他本人也背上了夺嫡谋位的骂名,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避免儿子们争权夺位的办法。这就是密建皇储,即将太子的名字秘密书就,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自己驾崩时,拿出此书一看便知谁继任皇帝。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御书四子弘历之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十年,赐号二十二岁的弘历为长春居士,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十三年五月奉命办理苗疆事务。八月,雍正崩逝,弘历嗣大统。九月初三日,弘历在太和殿即皇帝位,时年25岁。第二年改元乾隆,从此开始了对清帝国六十余年的实际统治。
  乾隆登基之后要做的一件关于清王朝也更关于自己的大事——选择万年吉地。
  自从雍正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而埋骨于京西易县境内后,登基不久的乾隆也跟随其父,派臣僚在西陵区域选择万年吉地。当吉地选好后,乾隆却突然改变主意,又派臣僚到东陵选择。
  乾隆七年,大学士三泰、果毅公讷亲、户部尚书海望,会同钦天监监正进爱等进入东陵区域勘察地形。数日后相得胜水峪“龙盘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览过绘图后,甚是满意,并诏旨于第二年二月初十日动工兴建。至此,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在雍正朝拐弯之后,又在这里改道分岔。长河的主流从此一分为二,一条支脉流向东陵,另一条流向西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葬丧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如此做法的思想脉络和内在干系,主要的是乾隆考虑到,若从自己之后起,历代皇帝都葬于西陵,那么东陵必然有香火渐衰,冷清无助之感,日久定会荒废不堪。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才做出了这一抉择。关于这一点,乾隆在六十一年(1796年)将皇位让于其子嘉庆时,在十二月二十日的谕旨中说的很是明了:“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朕诏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建在东陵界内之圣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远庞鸿,庆延瓜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连,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此谕。”
  乾隆的诏谕除说明了他将寿宫选在东陵的原委外,还做了“兆葬之制”的硬性规定,即若父在东陵,则子在西陵;父在西陵,则子在东陵。也就是说雍正在西陵,乾隆应在东陵,而乾隆在东陵,他的儿子则在西陵,他的孙子应选东陵,以此类推,不可违旨。当这个东、西二陵兼顾的设想出台后,乾隆惟恐哪位不肖子孙像他父亲那样独出心裁,东、西二陵都不选,另立门户,再选出个南陵或北陵,这样他设想的“兆葬之制”势必被打破,造成无法依附、无章典可循的混乱局面。为此,他又专门做出规定,非东即西,不能再随便另选陵址,这样就断了后世不肖子孙别出心裁的念头。所有这些,在体现了乾隆顾全大局的同时,也完全可窥到他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