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

第41章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41章

小说: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送去,又怕被人看到,只好揣在衣服里,把皮肤都给烫伤了。后来她处处想办法照顾朱元璋的生活,宁愿自己不吃饭也要省下来给丈夫送去,又处处想办法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好话,才使他平安度过难关。
后来朱元璋常年征战,马夫人又开始为各种事务奔波,忙着在后方抚慰将士家眷,带领她们给前线将士做军衣军鞋,甚至拿出财物奖赏有功将士,为稳定后方起到了很大作用。等到明朝建立之后,她又在后宫倡导勤俭之风,教导王妃公主们要知道社稷的艰难。除此之外,她还每天帮着整理朱元璋随手记下的事件记录,让朱元璋随时可以找到,省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朱元璋为拥有这样一位贤内助感到无比幸福,向别人提起马皇后时,常把她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题并论。但马皇后却觉得自己比长孙皇后还差得远,同时提醒朱元璋注意保持好和开国功臣们的关系,希望能做到善始善终。
后来朱元璋的疑心病越来越重,开始大杀功臣,太子的老师宋濂也因为孙子宋慎被牵连在胡惟庸案之内,即将被连坐处死。马皇后向朱元璋求情,说即使是平民百姓家为子弟请先生,也要好好对待,更何况是皇帝为太子请的老师,怎么能说杀就杀?更何况宋濂早已回家养老,孙子的事情和他无关,但朱元璋只是不许。结果到了吃饭的时候,马皇后就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朱元璋以为皇后病了,连忙询问原因,马皇后只说是为宋先生祈福。朱元璋听了也难过起来,于是赦免了宋濂的死刑。
到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患了重病,大臣们建议祈祷祭祀,又建议寻找良医治病,但马皇后却说死生有命,祈祷没有什么意义,又说假如自己吃了医生开的药仍然不能好转,朱元璋一定会迁怒于医生们,于是拒绝了各种努力,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后去世,终年五十一岁。朱元璋恸哭不已,从此再也不立皇后。马皇后在后宫中很有威望,当她去世之后,思念她的宫人们为她作歌唱道:“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胡蓝大案与功臣们的下场
与结发妻子比起来,朱元璋的贫贱之交们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古语说“狡兔死,走狗烹”,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都很难避免杀功臣的事情,但杀戮功臣最多最惨的还是朱元璋开创的明朝。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们几乎被他杀了个精光,一杀起来就是满门抄斩,而且手段残忍,无所不用其极,让几百年后的人听起来仍然不寒而栗。
可以同患难,为什么却不能同安乐?究其内在原因,无非是形势改变,人也随之改变。
当年大家一起打仗,战争时期没有涉及到太多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建立明朝之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利益纷争摆到了首要位置,各种问题也就由此产生。开国不久,朱元璋为功臣徐达修了纪功坊,另两位功臣吴良、吴祯兄弟酒醉路过,看到后气不打一处来,认为皇帝只给徐达修而不给自己修,是对他们功劳的藐视,于是动手就砸,直到惊动了朱元璋。第二天朱元璋问明原因,知道两人只是与徐达争功,并不是存心挑战自己的权威,也就一笑了之,给两人也修了就算完事。
如果功臣们只是为这些细节上的小事纠缠一番,朱元璋倒也不会太介意,但功臣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和奴仆卫士,身边还有许多依附他们、为他们出谋出力的人,而且这些人都是带兵打仗出身,在各地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使得朱元璋越来越不放心。再加上许多功臣肆意胡作非为,大量侵占民田,纵容家人欺压无辜,完全不把法纪放在眼里,终于成了为害百姓和王朝政权的祸首。朱元璋也曾经几次三番警告,比如在洪武六年的时候他就命令工部铸造了一块铁榜,上面明示了不许“公侯之家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及金、银、铜场、铁冶”;不许“功臣之家屯田佃户、管庄干办、火者、奴仆,及其他亲属人等,倚势凌民,侵夺田产财务”;不许“功臣之家受诸人田土及朦胧投献物业”等等。但曾经为缔造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功臣们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铁榜放出后他们照样犯法不误。
自己在世时功臣们就已经这样无法无天,等到百年之后,自己的继承人面对这样一群不知进退的元勋时,还能够坐稳江山吗?在朱元璋看来,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他理应享有对这个国家的绝对统治权。面对越来越无法主宰的形势,朱元璋终于不能再容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以各种名义诛杀功臣,首先爆发的就是洪武十三年时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开始追随朱元璋,明朝建立后一直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洪武十年左右做到丞相的位置。徐达和刘基等人一直很看不上胡惟庸的人品,曾经在朱元璋面前提出过不同意胡惟庸担任丞相,胡惟庸得知后便一直怀恨在心。他曾经想要买通徐达的家人诬陷徐达造反,但却没有成功。朱元璋也没有听从徐达和刘基的意见,仍然任命胡惟庸为丞相。后来胡惟庸的权势越来越大,人也日渐跋扈骄横起来,他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随意控制朝政,各部门上奏给皇帝的文件先拿来自己看,如果有对自己不利的意见就藏匿起来不给皇帝看到。各处的钻营之徒和想要办事的人都纷纷找上门来,送给胡家的金银财宝和珍奇名马不计其数。这时胡惟庸仍惦记着当年刘基对他的意见,总要找机会把他毒死了才算解恨。
后来朱元璋终于决定剪除胡惟庸的势力。他逐步削去了胡惟庸的各种权力,最后把他处死,还追加了各种谋反通敌的罪名,又趁此机会将许多功臣牵入此案中,说他们与胡惟庸结党营私,打算共同谋反。结果许多开国功臣全家被杀,十年间共处死三万余人,共有一公、二十一侯被杀死或者在死后被削去爵位,朱元璋为此还专门作了《昭示奸党录》颁行天下。
胡惟庸案牵涉时间、范围极广,连早已在家休养的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也被扣上意图协助胡惟庸篡位的罪名,全家七十余口都未能幸免。后来有人上书为李善长鸣不平,说他本来就已经位极人臣之首,即使再帮助胡惟庸当上皇帝,能享受的荣华富贵也不会超过今天,何必还要冒造反的风险?如果说他自己打算当皇帝倒还有可能,要说他帮助胡惟庸谋反,简直是荒唐至极。朱元璋看了以后没法反驳,也没有再追究。
胡惟庸案是对功臣势力的重大打击,十几年后的蓝玉案更是几乎把功臣势力诛杀殆尽。蓝玉也是凤阳定远人,还是常遇春的内弟,英勇善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很欣赏他,将他比作历史上的名将李靖、卫青。但他后来也是居功自傲,嚣张跋扈至极,随意侵占民田,鞭打前来调查的官员;随便操纵军队人事处理和部队调动;出征时侵占战利品;途经喜峰口时由于守关官员没有及时开门,他竟让兵士毁关强行通过。这些都引起了朱元璋的强烈不满和警惕,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时,有人控告蓝玉谋反,审讯中又牵连出许多开国功臣,朱元璋趁此机会又将许多开国功臣灭族。这次前后共杀了两万余人,事后据此事件颁布的《逆臣录》中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名列其中。
从此之后,功臣们的势力再没有对朱元璋的统治造成任何威胁,以至于当他的孙子建文帝受到叔叔燕王朱棣的军事进攻时,昔日的功臣良将荡然无存,竟没有人能为他统兵打仗,保住皇位。但无论如何,夺取孙子皇位的毕竟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家的江山并没有落入外人手中,这也许是对长眠地下的朱元璋惟一的安慰吧。
大兴文字狱
在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算得上是出身最贫寒的一位。虽然后代经常有人拿他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相比,但刘邦在当时至少还是个亭长,而朱元璋却是从和尚、乞丐这样的社会最底层一路白手起家,击败了割据四方的群雄,最后迫使元顺帝撤出大都,统一天下。
正因为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做到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朱元璋的心态也很复杂。一方面,他为自己的旷世伟业深感自豪,经常向人炫耀自己从一介贫民奋斗到天下之主的传奇历程;另一方面,他在潜意识里也很以当初的卑微出身为耻,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这种极端自尊和极端自卑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就让他时时处处疑神疑鬼,做出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暴虐行为。
说到文字狱,人们一般联想到的都是清朝的雍正等几个皇帝,实际上早在他们之前几百年的明初洪武年间,也曾经出现过轰轰烈烈的文字冤狱,而且罗织罪名的理由更加稀奇古怪。有许多官员在进献的贺表里写到“作则”两个字,这本来是很常用的词语,但朱元璋立即就联想到“作贼”,认为官员们在骂他是造反出身。除此之外,他还会从“生”联想到“僧”,从“取法”联想到“去发”,认为别人在讽刺他做过和尚;把“帝扉”当做“帝非”,把“有道”当做“有盗”,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别人不怀好意,于是大开杀戒,许多人因此掉了脑袋。后来官员们实在没有办法,干脆请朱元璋自己写出固定格式的公文发往各地,以后大家上表的时候照样抄写,只是更换一下自己的官职姓名,这才算保住了大家的性命。
被朱元璋怀疑成文字狱的人很少有能逃过一劫的,有位姓张的官员却是个例外。他的贺表里出现了‘天下有道’和‘万寿无疆’的字样,朱元璋理所当然地理解成“天下有盗”,盛怒之下把他抓来审问。但他却说:“'天下有道'是孔子的原话,'万寿无疆'是《诗经》里的原文,这能算诽谤吗?”朱元璋想了半天无言以对,只好把他放掉。左右的人很惊奇,纷纷议论说:“这些年能幸免的,也就这一个了!”
不但官员们受到怀疑,皇亲国戚们要保住性命,也必须时刻小心。有一天朱元璋和郭宁妃的哥哥郭德成一起喝酒,看到他喝醉了以后摘掉帽子,头顶上只剩下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不禁随口开了几句玩笑。没想到郭德成趁着酒醉随口说了句“就这样我还嫌多呢,哪天全都剃光了才好”!这一下正触动了朱元璋的忌讳,他立即变了脸色,不再说一句话。郭德成酒醒之后才明白过来,知道大祸临头,干脆装起疯来,把头发全部剃光,穿起了和尚的衣服,每天敲着木鱼大念佛语不止。这一招果然奏效,朱元璋也被欺骗了过去,对郭宁妃说:“看来你哥哥真是疯了,本来还以为他在说笑话呢。”后来政局动荡,许多功臣皇亲都未得善终,郭德成却安然无恙。
继承人问题
与朱元璋的多疑暴虐不同,壮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的性格比较宽容敦厚,后来他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也继承了他这种性格。朱元璋觉得太子过于宽厚,希望他更严厉一些,而皇太子也经常觉得父亲过于暴虐苛刻。曾经有一个传说,说是太子向皇帝进言,请他不要杀人过多,朱元璋就把一根满是荆刺的条杖扔在地上让太子去拿。看到太子无处下手的窘状,朱元璋这才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你去掉这些扎手的荆刺,否则将来你怎么坐江山?”太子却不以为然,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这一下把朱元璋气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