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

第8章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8章

小说: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对皇帝的儿子不利,难道是怕儿子被绑架?还有,他们可以随便出入上台、东宫,甚至身带刀剑都没事——那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可是死罪啊。权力、身份、地位,只要李渊能给儿子的,他都给了。然而这些溺爱的后果就是为争端开创了条件。   
痛并快乐着·李渊(3)   
李渊处在几个儿子当中进退两难。如果再退一步的话,难道还嫌不够乱,任其乱下去一发不可收拾吗?而要再进一步,自己出面强行结束这场争斗,不是不可以,也不是不可能,可是,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彻底站在一方而毫不留情地向另一方下手——他舍不得。世民,那是他一直喜爱的儿子。李世民九岁时得了场大病,应该是很严重的,以至于李渊亲自到寺中祈求平安,事后的一篇《草堂寺为子祈疾疏》虽写得简朴但读来很真切,不饰雕琢更显情深:“郑州刺史李渊,为男(男是儿子的意思)世民因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障。弟子李渊一心供养。”再加上四岁起名这些事,可见李世民一直是跟在李渊身边的,太原之行更是他独自跟在父亲左右——晋阳起兵建成、元吉当然不可能参加,首义之功无从谈起,他们没有李世民的先决条件嘛。很多人都相信李渊一直是很喜欢次子的,从现有这些记载来看,没有问题,很多其他作品中也是这样描述的,只有传统的一些小说里才会把世民写得处处被动。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宫门带”事件,可说是登峰造极了。可不同版本程度也不同,最糟的是《说唐》,把李渊、李世民叫来看一看,估计他们都得气得发昏。那么李世民受父亲偏爱,要李渊下决心处置他真是得花费好一番功夫。而李建成,这位大唐帝国首任名正言顺的太子(长子的身份,在世民还没有建立足以压过他的功劳前,已经足够成为太子了),这些年来一直在这个位子上,也没有什么过失。无过更不可轻易废立太子,历朝历代的教训还不够多吗?李渊不想冒险。因此,在两人之中要做出选择很难,只要有一线希望,李渊不想失去任何一个儿子。在处理家事上,当然不能像对反王那样,李渊的办法一直是极力缓和矛盾。这样做了几年,毫无效果,而事态却是愈演愈烈。此时李渊一定也很郁闷,无论干什么,甚至就连去仁智宫避暑都会出事。被诸多烦恼困扰的他一定想起了当初全家团圆和睦的日子…… 
武德九年,气氛相当紧张,这时大家都争得不可开交,已是沸沸扬扬的一锅粥了。事态告诉李渊他不能再以慈父的身份解决事情,而必须拿出君主的作风来,因此直至最后李渊才稍下狠心。即使这样李渊也还曾想过让李世民到洛阳去。这个办法明显对唐朝是不利的,很可能会制造分裂,大概是李渊被气昏了头脑,觉得只要能缓解一下,也比再争下去强。这是他最后的好办法了,却行不通。六月太白星白昼划过天空,李渊把傅奕的奏表交给李世民,暗示世民要他自尽。但假如李世民听话自杀了,李渊也会非常地悲痛。事实上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李世民才没有那么傻,就凭李渊没有公开下诏就知道事情还有救。李渊答应他让他们三兄弟次日集聚,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出意外,李渊第二天的办法当然不会是改立太子。从建成、元吉安心进宫“自问消息”来看,他们在父皇处理这件事上是有把握的,而相反李世民第二天则不得不发动政变。李渊次日到底想怎么办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是对世民不利。不利到何种程度,削爵?罢官?免职?贬谪?还是杀?……感觉是要剥夺他所拥有的权力,但不一定会杀他,从李渊召见的人——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虽然不一定是秦王党,但都是有偏向世民的倾向。由此能看出来李渊的指导方向是并不想杀世民的。比如当年李渊决意杀刘文静时,就派了刘的死对头裴寂参与审理。而他让这几个偏向秦王的人来参加,当是预备着要他们为世民求情。如果真是彻底的对世民不利,那么有裴寂、封伦这几个中间或偏太子的人就够了(封伦的真实面目,李世民不知道,但李渊一定知道)。六月四日,本该是李世民政治生命的结束日,却因玄武门之变而彻底翻转。 
玄武门之变中的悍将尉迟恭 
听说建成、元吉被杀的李渊第一感觉会怎样?惊讶,愤怒,痛苦,难过,悲伤……李渊的心情真是复杂极了。他的第一句话是转向裴寂说的:“该怎么办?”揣测一下,这时靠得住的也就是这个自己人了,别的人都已向李世民的铁腕屈服,而且他们素来都不曾得罪过世民,在这个关头上更犯不着得罪未来的执政者。莫非李渊这时曾起心要惩办李世民吗?在突然听说此事时,心里一下子涌上来的气愤极有可能使李渊冲动。李渊不是个软弱废物,要是那么软弱,李世民事先也就不值得苦恼良久了——当时他思考的更多应当是对付李渊的问题。可是这时裴寂没有说话,而别人则争先恐后的劝李渊赶快交权。裴寂当然知道眼前的情势了,为自己着想,最好也和大家一样说。这时他并没有支持李世民,不过要向相反方向劝李渊惩治世民更是没胆量这么干,而且那样也不明智。休说他,就是李渊这下子都难保了。连裴寂都不支持自己,别人更是墙头草一样倒向另一方。李渊情知大势已去,自己真成了孤家寡人,再闹也闹不出个所以然来,加上一开始的冲动已经缓和,对当前形势业已认清,还有丧子悲痛袭上心头,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隐忧……面对着满身血污、已经不在乎再多杀几个人,而且很可能是领了李世民的旨意逼宫不成就斩草除根的尉迟恭,李渊也只能退让了。   
痛并快乐着·李渊(4)   
下面就是令人“感动”的父子相拥大泣的场面。总觉得李渊此时应该对李世民是又怕又恨又痛惜。我看过一个比较好的版本里这样写的:李渊当时的反应是惊呆了,口中嗫嚅着李世民的小名,半天才缓过神来。回到宫中悲痛交加,想到:“诛兄杀弟,二郎你好狠啊!……”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到位,当时的李渊除了这么想,还能想什么呢。觉得这才像李渊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至于他“投杼”的那番言语,隐约有向李世民道歉的意思,这个则是有些无奈,父子之情到此还能剩下多少实难揣测。如果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他知道的话,还可以阻止或缓解,然而此时他明知十个孙儿要被杀却无能为力,只得眼睁睁地看他们被绑赴刑场。“二子十孙同日丧命”,六十多岁的李渊泪流滂沱,同时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本身也必须为此付出点什么了,这一天无疑是他一生中最悲凉的一天。 
权力,对,他要交出的就是权力,发生了这样的事不就是为了它吗?于私于公这都不失为明智之举,于私不必说了,于公,让年轻有为的李世民早些主政无疑对大唐是有利的。因此不久之后,皇帝名号名存实亡的李渊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做了唐朝第一个太上皇。他也许不知道,他身后的唐朝还会有若干个太上皇…… 
李渊后来在贞观三年又迁居大安宫——就是当年他下令给李世民建造的宏义宫。要是当初知道这里会成为自己的养老之所,李渊当时真应该让人好好建这座宫。不必再为什么而发生冲突的父子渐渐地缓和了关系。在李渊生命最后的九年中,李世民也算尽了孝道,对老父亲还是很照顾的。有人考证说从几件事可看出来李世民对李渊时而也会暴露不满,比如他在故汉未央宫说:“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就是暗讽李渊和汉太上皇是一样没有眼光。这讽刺是够狠,把父亲说成是刘太公,还要说自己不会像刘邦那样妄自尊大,真是一句冷冰冰的话。然而此事通鉴与新旧唐书记载是不同的。《新唐书》高祖太宗传里都不曾提到;《旧唐书》中有前面“之所以有这些成就都是父亲您所教”这些话,而且很具体;通鉴里则是前面说着好好的,话锋一转,转到了那句话。若说《旧唐书》尚有为唐朝尊者讳的限制,成书于宋的《新唐书》完全可以不管这些,通鉴所据何来也值得研究。粗看了一下《唐国史补》、《大唐新语》等几本重要的唐野史,好像也无相关内容。单纯就凭这点就说李世民对李渊说话多刻薄也不太全面,何况据《旧唐书》前面还有那么多夸老爹的话呢。另外一件事就是李世民贬裴寂时说武德时期朝纲紊乱的一席话,的确是有过分之处,但也是事实啊,不见得有指责李渊的成分在内,很多皇帝不都说过前任皇帝时出什么事的情况吗,这也是很正常的。只不过李世民把责任全推给裴寂而不提自己与兄弟争权引起的影响,对裴寂也不甚公平。当然,李世民对李渊有不满可能是真的。他曾经说过“武德九年太上皇有改立太子之心而不定也”,这句话里就有不满的情绪。有一本书就分析过,这话的重点在后四个字上。《贞观政要》里没有后四个字,虽然念起来意思还是一样,语气却有所不同了,就变成了一句叙事的话而没有了感情色彩。原因大概是政要不能记李世民不好的地方,所以编者把后四个字去掉了。这一说比较可信。此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夏季避暑九成宫而滞留李渊在长安一事。连续几年都是这样,马周也曾上表提过,李世民都没听。直到李渊病了,李世民才请李渊去。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在李渊病时有意为难,这个就未免太过了,我倒觉得是李世民见老爹病了,心生惭愧,才请李渊去的。然而李渊的回答也是大出意料。他居然提起隋文帝,“隋文帝就是死在那里”,难道是担心李世民会像杨广那样弑父吗?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父子间本已和睦起来,又怎么会出这种事呢?可能李渊也是气话。这句话的分量也很重,相信李世民听见父亲这么说当时也要一愣,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是这种态度,于是十月决定为李渊修大明宫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惜的是,大明宫没修成,李渊就去世了。于是难免又有人怀疑:大明宫究竟是不是给李渊修的呢?别不是打着这个幌子吧……唉,真是纳闷,怎么就有人有这么多的疑心呢?非得证明出来李渊晚年是多么悲惨才甘心吗?总体说来,李渊的晚年过得还算平安,至于他晚年心境的悲凉,那却是不可避免的…… 
从李渊的作为看,他绝对是一代政治家,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老练沉稳以及他的一些手腕,都是当时和他争天下的很多人所不及的。他也很有才智,虽然唐初还在战争时期,而且地盘也不断地逐渐扩大,要运转好也并非易事,李渊东游西玩的居然把它调理得还不错。还有,唐朝的皇帝好像很多都很有才艺。生在唐代,诗就不必说了,其他的如李世民在书法上、李隆基在音乐上都比较有造诣,李治、李昂等等,也都有艺术细胞。这与高祖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遗传嘛。高祖、太宗都有能画名,而且李渊会弹琵琶,还当众弹过呢(李世民则是当众跳舞,这也应算在艺术领域之内,李国文先生《唐朝的天空》里写过这点,不过重点不在艺术),弹得不好敢当众“卖弄”吗?可惜的是,李渊本可光芒照人,但更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