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113章

永乐风云-第113章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日早朝罢,百官照例告退出宫,而方孝孺和茹嫦却被建文留了下来。待众官走出华盖殿,建文木然半晌,方满脸愁云地道:“两位爱卿随朕去武英殿,有事与尔等商议。”

方孝孺与茹嫦对视一眼,各自心照不宣。夹河大败后,朝堂上要求停止战争,与燕藩罢兵媾和的呼声重新高涨。而作为削藩剿燕一派的主谋,原已复职的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则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无奈之下,建文只得再次将他二人罢免。与上一次罢官时不同的是,现在朝廷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他二人的罪责自然也就更加深重,因此这次建文横下心来,一道诏旨将两人贬出了京城。

齐、黄虽走,但燕藩却丝毫没有媾和的意思。蒿城一战后,燕军趁势扫荡河北,一路攻州取县,打得不亦乐乎。朝廷派了几拨使臣北上,欲求燕王罢兵归藩,可事到如今,朱棣又岂会买账?一两个月下来,和谈毫无成果,而北方各府州县的告急文书却如雪花般源源不断地飘进京城。

既然议和不成,那接下来就只有打了。齐泰被免,建文在兵事上不得不再倚重茹嫦,此时独召方孝孺与茹嫦,二人不用想就知道,这又是要商议军机。

果不其然,进武英殿后,建文挥手命众宫人退下,只用江保侍候着直奔议事阁。方、茹二人尾随进屋,建文命江保将房门紧闭,随即叹了口气,对二人道:“蒿城败后,北兵连破顺德、广平、大名三府,现已突入山东境内。如今真定、德州两大营伤亡惨重,自保不暇,已无力再战。前日军报,北兵已攻破济宁。济宁乃鲁南要地,此城一破,北兵或将突入淮北。两淮乃京师门户,若再有闪失,北兵或将饮马长江!如今局势危在旦夕,如何应对,还需尽快拿个章程出来!”说完,建文将目光瞄向了茹瑺。

茹瑺心里却十分不是滋味。当初东昌大捷后,茹瑺曾劝建文见好就收,抓住这个难得的喘息之机养精蓄锐。可此时的建文却因为大胜而信心大涨,把茹嫦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其后燕军再次南下,建文和齐泰又不顾茹嫦的劝阻,下令盛庸和吴杰主动出击,意欲一战击垮燕军,这才有了后面的连环大败。

当初不把自己的忠言当回事,如今局势糜烂了,才想让自己来收拾残局,这他娘的算哪门子事儿?想到这里,茹嫦心中颇有些忿忿不平!

不过茹嫦毕竟是兵部尚书,庙堂运筹乃其本份。皇帝既已发问,他不能不答。正思谋如何应对间,门外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皇上,兵部送来紧急军报!”江保刚将门打开,一个小内官便奉着个本子急声叫道。

一听是紧急军报,建文和二位大臣均脸色一变。江保赶紧将军报接过,疾步呈给建文。建文一把抓过,抖索着手将军报打开一看,当即惊得面如土色——燕军破济宁后,阴遣轻骑南下,一举攻破了沛县!

沛县是南军囤积粮草的重镇,朝廷在这里囤积了二十五万石军粮,不日就将运往德州。燕军轻骑突至,守军猝不及防,当即大溃,所积粮草被一焚而尽!

“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好一阵功夫,建文方缓过劲来,一时慌得六神无主,“这可是德州半年的口粮啊!盛帅刚遭大败,又粮饷不济,德州大营还撑得住吗?”

“皇上!”见建文方寸已乱,方孝孺忙劝慰道,“皇上勿惊。德州大营尚有存粮,足以支撑数月。只要北兵退兵,粮道随即便可重新打通,到时候再从京师调粮……”

“可北兵能退兵吗?”建文的语调中已带着几丝哭腔,“眼下北兵就要侵入直隶、渡江犯阙了!”

“不至于此!”茹嫦也反应过来,忙道,“陛下。燕军孤军突入,纵能入直隶,也不可长久。以燕庶人之奸诈,不会行此无益之举。唯今之计,是要尽快将北兵赶出山东。只要山东无恙,德州粮道便可畅通,局面便还可支撑。”

“爱卿可有办法驱逐北兵?”建文闻言精神一振,眼中冒出希冀的光芒。

见建文如此沉不住气,茹嫦不由暗暗摇头,无奈之下只得咽了口唾沫道:“臣请陛下即刻下旨,命大同房昭即刻领军东出紫荆关,威胁北平。”

“大同!”建文沉吟一番,摇头道,“仅房昭恐还不够。代地先前被北兵攻过一阵,实力大有折损。以代军之力,顶多不过派出三四万人马,尚不足以撼动燕庶人!”

“三四万人,再加上真定、德州之兵,也足够了!”茹嫦解释道,“山东之地,距北平府亦有千里之遥,何况中间还有个德州挡着,北兵运粮也不容易。陛下可命房昭出紫荆关后游弋于北平与德州之间,堵住北兵粮道。以代军实力,兼有德州、真定之助,仅凭北平一军之力必难以突破,非燕庶人主力回师不可。如此一来,纵不能将燕庶人赶回北平府,至少逐出山东还是可以的。”

茹嫦的分析有理有据,建文和方孝孺听了也是连连点头。化解了眼前的危机,建文的心绪也稍稍好转。此时正好江保从外面奉了杯茶过来,建文接过啜了一口,又放下茶杯,忧心忡忡道:“逼退北兵,终只是权宜之计。眼下河北王师折损大半,几无再战之力。此番逼退北兵,他下次仍可再来,如此反复,莫说山东频遭蹂躏不可避免,就是德州,真定也终将不保!”

建文一语道毕,茹嫦和方孝孺均是神色一黯。建文之意是要补充河北兵力,可自开战以来,王师连遭败绩,前后损兵已达数十万之巨。饶是朝廷抚有天下,可也渐渐力不能支。尤其是这次的夹河、蒿城大败,又折十万人马,这几乎是朝廷用来征战的最后家底!如今放眼黄河以南,除了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尚有十余万大军,就连京师也抽不出多少机动兵力来了。可云南之地,关山阻隔不说,关键是那里百夷杂居,叛服不定,兼又毗邻番邦,需有大军镇守方能维持,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轻调。所以,事到如今,茹嫦这个兵部尚书实际上已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黔驴技穷了!

“陛下,可命房昭改隶吴杰麾下,以增河北实力!”思忖再三,茹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想继续维持对燕藩的钳制,就必须加强真定和德州的兵力。而房昭已是茹嫦能想到的最后一支生力军。

建文苦笑一声道:“折了十多万,才补这三四万,又如何够用?”

茹嫦眼中闪过一丝犹豫,试探地问道:“那恐怕就只能调山西、关中、陇上等地的镇守卫所了。平燕以来,只有这几个省的卫所未有大调,兵力尚还充足。”

“不行!”茹嫦话音方落,建文便断然否决道:“秦、晋、陇三省皆近边塞,各卫需谨防鞑子侵袭,不可轻动。”

茹嫦一阵默然。防备鞑靼倒也不假,但绝不是主要原因。真实的情况是,这三省地面上,还有一堆未被削除的“塞王”!燕藩谋反后,迫于形势,朝廷也不敢再厉行削藩。眼下,西北三省尚有秦、晋、肃、庆四位亲王在藩。开战之初,朝廷强燕藩弱,四位藩王自然老老实实;可现在局势骤转,燕藩已渐露强势,这情况可就不好说了。以眼下形势,调四王亲军护卫,那无异于逼他们造反;可若调镇守卫所,三省中朝廷兵力空虚,那这四王也很有可能见机起事!谁都知道,对这个厉行削藩的建文朝廷,藩王们打心眼儿里绝对是恨得牙直痒痒。

道理茹嫦都清楚,但他心里仍有些不舒服。茹嫦倒不是对否决调西北三省驻军有意见,他是不满建文对自己的回答。在茹瑺看来,建文之所以避重就轻,从骨子里还是反映了他对自己的不信任!琢磨着皇帝的话,他不无嫉妒地想道:若仅是方孝孺一人在场,或者再加上齐泰和黄子澄,皇上一定会坦诚布公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全部想法!思及于此,茹嫦顿觉一阵心寒。

茹嫦的心中千回百转,建文和方孝孺却未有丝毫察觉。此时他二人的心思全都在河北局势上头。沉吟一番,方孝孺抬头奏道:“陛下,臣倒有一个法子!或可暂解河北兵力不足之忧!”

“哦?”建文眼光一亮道,“先生快快讲来!”

“是!”方孝孺躬身一揖,侃侃道,“臣自参预兵事以来,对各地卫所亦颇有关注。据臣所知,现两淮尚有镇守卫所二十有余,总兵力达十万之多。依臣之见,不如从彼处调七八万士卒北上,如此德州、真定军势可以复振。”

“调两淮之兵北上?”孝孺说完,建文眼中露出一阵犹疑,“两淮之地,为京师北方屏障,如今河北连连大败,北兵军势日强。若其再次南下,突入直隶,那时朝廷无兵抵挡,京师岂不危险?”

“不会!”方孝孺自信地道,“先前茹本兵也说了,北兵孤军突入,纵能入两淮,也不可长久。故只要我们守住德州、济南,那即便北兵南下,亦无落脚之地。没有根基,北兵时间久了必然军心涣散、将士疲惫,且有德州重镇截住粮道,他们的军粮也成问题,届时自然会退兵!所以,只要山东不再败,那京师绝不会有任何危险!”

“可若山东再败呢?一旦德州大营再败,那长江以北将无兵可挡燕人之锋!”建文摇摇头道,“此策不周全!”

“是不周全!”方孝孺痛快地承认,但旋又无奈地道,“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要想守住德州和真定,只有这一支兵马可调!”

建文皱眉不语。稍稍一想,他便知道方孝孺说的是实情。但两淮实在是太重要了。这里无重兵把守,那几乎就是为燕军敞开了通向京师的大门。只要燕军能突破德州的阻挠,那便可畅通无阻直抵长江!而对于德州,建文心里确实也没有底。夹河一战后,建文对盛庸的迷信也破灭了。虽然眼下他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替代盛庸,但要让他再相信盛庸不败的神话,那也是绝无可能的。

似乎看出了建文的疑虑,孝孺沉声道:“陛下,其实河北之事无需过多担心。眼下朝廷要短期内剿灭燕藩已无可能,当今之计,唯有一方面将燕藩钳制在北平省境内,以防其坐大;另一方面则抓紧收集流散溃兵,重新整练军队。只要进展顺利,快则一年,慢则两载,朝廷至少可再整编出三十万大军。到时候便有能力与燕藩再战。有此计较,德州、真定以及济南于此期间只要坚守不失便可,无须出城作战。三城不失,北兵纵然南侵,也不能持久,终究还是要退回去。而有两淮军马支援,我军虽无力与北兵野战争雄,但守住城池还是不成问题的。”

“恩!”建文听了,觉得似有些道理,但仍放心不下,遂道,“不过两淮无重兵把守,朕的心终究不安!”

孝孺微微一笑道:“臣有一策,可为两淮留得十万大军!”

“什么?”建文瞪大了眼睛,以不可思议的神情望着孝孺。两淮现在总共也不过十万驻军,抽七八万去了德州和真定,哪里又寻得十万大军来?

孝孺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自燕藩反叛来,河北、山东烽火连天,百姓南逃者不计其数。这些流民现多滞于两淮间,且衣食无着。陛下可遣一干将,携粮饷去两淮招募义勇,想必会应着云集。朝廷再将他们集中起来,屯于徐州、淮安和凤阳三镇,如此既可免流民滋事,又可为朝廷募得一支守土重兵,确保两淮重镇的安全。如此岂不是一石二鸟?”

建文眼睛一亮。燕军不善攻城,流民虽不能和行伍军士相比,但守城还是可以的。把他们组织起来,确实不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