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心曲 >

第1章

心曲-第1章

小说: 心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成长故事谨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引子

  
  2010年6月17日,是我的生日【按农历算】,恰恰是这一天我和我的妻子开始了我的世博之旅,也就是我所谓的“一起2010”。

  其实,早在08年展开的“我的奥运之旅”之前就已经开始制定了这样一个行程计划,从那个时候起便多了一份期待,期待总是美妙的,它永远积蓄着某种希望。

  说着说着,时间到了,时间永远是在等待中感觉煎熬而就要到到的时候才让人感觉时间是迅忽而逝的。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大把时间已经偷偷地溜走了。

  20天的行期20天的行程,我去了很多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是我之前去过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我只是稍稍停留。【上海除外,上海永远是新的。】

  启程后的第二天到达西安,西安,11年前去过,当时在那里仅仅停留了不到一天时间,市区没有看、小吃没有吃,参加的某散客旅行社结果还弄了一肚子气【至今我还收藏者消协寄来的那个旅行社按我的要求给我的道歉信】,那是我唯一的一次参加旅行社,或许是我自幼非常喜欢历史,走的是东线游,兵马俑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实参加、跟随某种团体出游也是不错的,用央视主持人李思思的话来说那还是能获得另一种财富的。

  一路上我一直在上传我的照片和录像,就是希望朋友们能时刻关注我会随时更新的博文、新浪微博。

  可以说,这次出游将是我10年【西安游之后】来自助游的一次总的回访,每走一个城市都是在读在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那也算是对一种不变的生活方式做的某种改变吧。

  此后,我恐怕很少再出去了,因为重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此次的行程以我没有去过的地方和同我之前去过的地方相比差别很大的地方为主。比如徽州民居、湖南的凤凰城【和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城和苗寨对话】,那里都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都要好好地看一看读一读。

  我分别在6月30日和7月2日两次走进世博园,7月2日我正好赶上美国国家馆馆日,看了他们精彩的演出,我还用手机拍了录像,虽然不是很清晰,除了这个,我还在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和北京的陶然亭公园的高君宇、石平梅墓前拍了,十几年前,我在外地买了《石平梅散文》,后来在我给刘文娟的信中还提到,每次阅读,我都不禁潸然泪下,时至今日,不管我阅读了多少遍,依然为高君宇和石评梅之间的恋情而潸然泪下。高君宇;和石评梅一样的进步青年;有才华;有胆识。一直为我们早期的革命事业日夜的奔波;有着先进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并得到孙中山的赏识;被留在孙中山身边做秘书。他也写有一首诗写在了自己照片珠背后: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他深深地爱着评梅。他说:“我只要从繁忙的政务中走出来;就会想起你;想得很累;很苦。”他对评梅说:“我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里有你;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将连灵魂都是你永禁的俘虏。一个世界是没有你的;我只是历史使命的一个走卒。”在他们的墓碑前,我还三鞠躬,这些,朋友不妨搜来一看,我已然拍了录像,放在我的博客上更放在我的心上。

  在我从上海返回的一列火车上,我听到了在我跟前的一个人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他说的或许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里说一下,他说,中国之所以举办世博会,是因为政治的需要,世博园里所展现的所谓的声、光、电等这些东西老百姓是看不懂的是和老百姓没有关系的,之所以还会有那么多人去看,完全是由于公务员们、学校团体等等响应号召,反正他们来回的路费、花销都要报销。。。。。。天,想一想,这也太把我们这些游客说得太那个了吧,想一想,世博园所展现出的各个国家场馆的设计各个国家的文物、文化以及世博园无处不展现的科学比如低碳排放等等,能说和老百姓无关吗?想一想,难道这个道理不是非常浅显吗?

  这次出来,我还带着已经脱稿的自传,就是希望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能够找到某个作家看一看或者送到某个文学刊物的编辑部里,和我这次旅行共同组成我这一年的“一起2010”。我的这部自传是从我的童年写起的:

  
  
  一,童年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此时只有6岁的我还不可能真切意识到这场变革的伟大意义,只是从年幼的妹妹口中整日说的“打倒四人帮”和念叨四人帮的名字那里隐约察觉似乎要发生什么。

  
  
  此时我生活在在位于当时县城的一家规模最大的窑场家属院里。

  
  每当看到工人师傅们用模子把泥制成土坯;然后烧制成砖的整个过程;在我内心深处里总会升起一股自豪感。此时;在我所有的感觉里;那就是创造的神奇劳动者的伟大………在我还幼小的心底里;朦朦胧胧地向往着;向往着自己有一天也要成为一名这样的劳动者。

  
  窑场;是当时我们这些院中的小伙伴朝夕戏耍的乐园;就如同鲁迅先生小时侯玩耍并伴他度过快乐童年时光的百草园。

  
  我们这些小玩伴经常在一排排土坯间玩耍;捉迷藏。

  
  在几乎每一个晴日里;我们这些小玩伴会不约而至地聚在这里;揭去为了防雨整天都盖在土坯上面的草席;然后铺在地上;我们就在上面翻跟头。我总是翻得又直又快又多;这让我常在别的小玩伴面前拿来炫耀。

  
  我每次都揭掉三张以上草席,连接着铺在土坯间的空地上,一次我几乎扑到尽头,叫其他小玩伴过来看,果然,我连翻几个身子依然没有翻出草席。

  有一个小玩伴说:“不用草席就能翻。”说完翻了起来。我说我也能翻,只是那样容易头顶得疼,说着,就翻给他看,还比他多翻两个。

  记得有一个小玩伴不知什么原因;只要连着翻俩仨;身子就会斜出老远;为了找出症结,我试着在翻跟头时使劲把身子斜出去,跟他说,翻跟头时切记下身一定和草席保持平衡,不要向两边倾斜。

  
  在用来烧砖的窑上;我还经常骑着母亲给我买的童车从上往下直奔而去;或者从下面用力往上骑;有时在院中骑着骑着就来个大撒把;让大人看到了,就会发出由衷的赞美声;听了;就更来劲了。

  
  我们还经常用未晾晒的泥坯和上适量的水;捏成小人、某种动物造型;有时;用现成的砖;垒成";小车";骑;方法是;先用三块囫囵砖竖着横着并排摆在一起;然后再用两块砖头对称着靠在两边;作为";脚蹬子";;最后在用几块半截囫囵砖平着直立着压在上面。

  
  后来;随着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就从县城窑场搬到范营公社。父亲时任公社书记。

  
  当时,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在当地是比较靠前的,但依然经常腌咸菜吃,母亲给我们腌萝卜、豇豆、糖醋蒜,在公社食堂经常吃杂面馍,5分钱一个,还要馍票。

  
  我们家就安在公社大门口;是公家的房子;临着大街。

  
  舞动着的春风最先吹醒靠着门口大街的路边而呈现出泛着翠绿色的又细又长枝条的柳枝的垂柳;此时;就会惹得我们这些小伙伴上前折下嫩嫩的柳枝;做成柳笛;放在口中;吹。

  
  当时;我们那里是没有影院的;只能靠放映员骑上自行车带上电影拷贝在县城辖的各个公社巡回上映。

  
  每轮到我们公社上映影片时;白色的银幕就会早早地挂在公社的大门上;这是出来看看吧;附近的村民搬着凳子陆续往这边来了;很快;再看;已是人山人海的;连我们家的围墙都坐满了。

  
  如果我们家人因什么事出来晚了而没有占到好的位置;就只能坐到银幕后面反着看的份儿了。

  
  那个时候;我看了一大批印象特别深刻的黑白彩色影片;如《海霞》、《红日》、《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直到再次搬家看的最后一部影片《大渡河》。若干年后;当我从央视电影频道看到“流金岁月”播出的这些老片时;就会勾起我的回忆。

  
  每看到一部影片;里面的具体情节一连几天就会成为我们这些小伙伴饶有趣味的谈资;影片中的英雄们成为我们的青春偶像,纷纷模仿影片中红军模样;用野地里的草编织成草帽;戴在头上。

  
  直到我们再次搬家离开这里,我还在为看不成电影而担心,妈妈对我说会看成电影的。

  
  最让我感觉好玩的是一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孩子们就会挑着灯笼从各自家里出来,各式各样的灯笼如同风格各异的彩裳,欲与星月争辉。

  
  “你的灯笼下有个虫子,看看?”连大人也凑趣了。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孩子架不住*,灯笼纷纷烟消殒灭,我很奇怪,怎么有那么多孩子容易上当呢。

  
  那个时候,我是很调皮的,没少在公社的传达室里捣乱。

  
  那天,我再次走进传达室,抓起桌子上的黑色的手摇的旧式电话机。

  这样的电话机现在的孩子恐怕只有在电视上看到了。

  
  “喂,总机,喂,总机,我要医院。。。。。。”

  
  正在兴头上我猛地听到电话那头传出老太太严厉的声音“别乱了,再乱,我就叫警察抓你,我可认识你。”

  
  我吓地不敢吱声,这时,一个大人进来了,拿起电话,解释说是黄书记的儿子,嘱咐我以后可不要乱打电话了。

  
  不知什么原因;公社大院后面有一间约莫二十几平方的大空房;直到我们离开还空着;这里;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的乐园。

  
  我们姊妹几个经常叫上其他玩伴;约好你拿这我拿那;一起来到空房里;支起简易的小灶;炒起自带的黄豆;花生米和捉来的麻雀;蝉;甚至蚂蚱。

  
  不知哪一天;角落里堆上了一些砖;我们就用这些砖垒成“童车”骑着玩;或者用砖立着摆成一字长蛇;一个弧;然后轰然推倒;就如同玩的多米诺骨牌。

  
  两年后;又是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全家再次回到县城。父亲走进县委办公大楼。

  
  我们全家在县城买了房;从此定居下来。

  
  再次回到县城的我很快知道了,在这里看电影是很方便的,电影院有好几家,露天的不是露天的都有,每个月的月末,各家电影院都要列出下月上映的电影片名和时间。当时,我父亲的单位经常包场,加上我还买票看、学校组织看,我看了不少,几乎每周至少看一两部。

  
  从一些优秀的贴近时代的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剧中,同样能够看到“*”后改革开放带来的方方面面深刻变化,如《城南旧事》、《大桥下面》、《牧马人》、《人生》、《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嫁不出去的姑娘》、《北京人在纽约》、《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半边楼》等等。这些影视剧,对上个世纪*十年代的城市改革、端掉大锅饭、出国、下海、留洋打工都有反映,什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