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518章

新纪元1912-第518章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厢内尽管灯光明亮、温度恬人,但身着一袭远征军式军装的袁世凯却仍有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这倒不早是温度低,而是心冷。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心中的神魂不宁。

就在几个多时辰之前,他经历了一生中最为惊悸的时刻。在他看来,这种惊悸甚至超过当年摄政王把他赶出京中,似要杀他一般。

“李子诚遇袭!”

这个消急过去或许不显得有什么,但是此时显得格外的刺耳和恐怖。

可以说,在这个消息于总统府内传开之后。总统府上下的心都揪了起来,即便是精明如梁士诒,亦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天津,江苏陆军有三个半师在天津啊!”

在离京前,听到梁士诒说这句话时,袁世凯的脑中“嗡”地响了一下,手脚立时便觉绵软无力。耳畔又响起段祺瑞的话:

“若是李致远真想起兵,怕挡是不一定能挡住的了!”

段祺瑞的这一句话不是什么夸大之词,说的倒也是实话,三个半师,差不多六万人的百战精锐,一但打起来,那些从未上过战场,不过刚整训一个月的边防军岂是他们的对手,至于两个师的中央陆军、一个半师的省军,到时候……

车厢内的自鸣钟伴着列车的晃荡声“咔嚓咔嚓”的响动声,更给这个夜晚增添几分冷寂。终于袁世凯忍受不了这种难耐的沉闷,吩咐侍从给他泡一怀参茶,同时,又把车窗打开一些,深夜的空气显得有些冷冽但却又有几分清新。

手捧着一杯热参汤慢慢喝着,袁世凯的心绪渐渐安宁下来后,从事发直到现在,一个大疑虑又从脑海里浮了出来:是谁干的呢?

难道又是革命党?

想着革命党,心里一亮:难道说,是革命党企图借机制造内乱?想到这一点,想着那位“盟弟”,袁世凯的心中不免对他生出一丝惋惜之情来。他甚至想到,若是李致远能再放一些手,能再看一些东西,也许自己和他还真能结一场君臣佳话出来。

用人如用器。

固然李子诚的身上有许多不足之处,而且心里还不是他袁世凯的人,但他毕竟是今日中国上下,少有的能做事的人,这么大的中国,能做事,能办事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间,他数来排去,最终,还是没排出两个来,至少能像李子诚那样,把一切都弄的游刃有余的人没几位。

甚至就连他一想就觉头大的“财政”、“关余”、“关税”、“厘金”等等内外最重之事,他都能轻易的,不动声色的加以解决。

不仅如此,他现在还大刀阔斧的收拾着地方,而且还能让地方上无话可说,有些事情,即便是在他袁世凯看起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偏偏在他手里,却是顺理成章的,别人挑不出任何理由出来。

这样的人才,若是能为国所用……不对,如果能为我所用的话……

可惜,袁世凯心底清楚的知道,李子诚可以为国所用。但绝不可能为他所用!也正因如此,袁世凯方才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间,用暗刀阻其之政。

可现在,一次袭击,却把他推上了风头浪尖,闭上眼睛,袁世凯的脑海中浮现出雷振春送过来的照片,那是李子诚坐车和袭击地的照片。李子诚的坐车几乎被子弹打成蜂窝,如果子弹稍偏一点,估计……可他活着,好好的活着。而且去了天津。

一开始,袁世凯之所以想去天津,借慰问李子诚向其自证清白,可天津的那三个半师的江苏陆军,却让他头痛起来。

干脆就不去!

可却能不去,无论如何,天津,这次他都要去定了!

不去天津,就等于给了李子诚借口。给了他一个“兴兵”的借口,恐怕到时地方上甚至都会支持他,要是那样的话,中国陷入动乱,打断现在的发展势头不说,他袁世凯又会落得什么下场?

可去的话,那可是九死一生啊!

万一。万一李子诚要是铤而走险呢?

“致远,应该不是那样的人吧!”

思讨着,袁世凯的心下却难免的提心吊胆着,这就像是一场豪赌,就像……嗯,就像当年在朝鲜一样。

想着自己内心的恐惧,袁世凯突然又是一笑。

当年一人敌一国都没怕过,怎么现在到是怕了起来?

如此寻思着。原本一直提心吊胆的袁世凯却是冷静了下来,开始思考着,如何安李子诚的心,如何这一关安然渡过去。

现在,远还没到决裂的时机,要等!要等下去!

可用什么去安李子诚的心呢?

哎。看样子,这次非得出次血了!

想着此行到天津需要做出的一些让步,袁世凯在心灵深处为自己叹息一声,同样也是为李子诚发出一声叹息。

这贼老天,也太厚待他了吧!

寻思着和李子诚打交道以来,但凡是涉及根本之事,自己总是被有形无形的困局给逼到无路可退,只能让李致远占尽便宜的现况,袁世凯的心下不禁再次发出一声叹息。

这一次,似乎是为他自己,为自己的命运!

荣军饭店十楼套房客厅内,此时只有两个人迎面相对着,打量着眼前这位年龄甚至没有幼子大的“结拜兄弟”,袁世凯那张似老农般憨厚的脸上顿时闪现出一丝激动之色。

“致远,你……”

话时功夫,袁世凯却已经走到李子诚面前,双手紧握他的手,不无激动的说道。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话时袁世凯禁不住一副老泪纵横颇为动情的模样。

“大总统,您……”

扶着袁世凯的肩头,李子诚同样颇为动情的说道:

“大总统,好了,我不是没什么事嘛,让您担心了!”

虽说脸上动着情,可袁世凯那双眯起来,流着泪的眼睛的却看着李子诚,这时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的双眼中透着致诚,来时沉重的心绪骤然轻松了:看来李子诚这关倒是过去了,以他的聪明,又岂会看不出其中的关节。

可表现是表现,袁世凯知道,无论如何,他都要拿出来一些东西,政治上从来都是如此,没有适当的牺牲,又岂会有,嗯,妥协呢?

简单的客气之后,在这间稍带着英伦风味的酒店套房客厅里,身着西式便服的李子诚与袁世凯两人对坐在大牛皮沙发上,他的面前摆着一杯黑褐色浓咖啡,客人的面前放一碗清绿的龙井茶。

似乎这两杯不同茶水,就道出了这两位中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的不同之处,在一番似正非正的谈话之,慢慢的谈话开始进入了正题。

喝着茶,感觉已经铺垫个差不多,而且对于“刺客”李子诚也是避尔不谈的情况下,袁世凯知道,是时候拿出来一些东西了,于是似有意似无意的说道:

“制宪会议定于今年十月十二日,到时正值秋高气爽,虽适当开会,不过我觉得或许有些太迟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提前一个月,还是没问题的,毕竟,这制宪代表又不是全省投票。将军推荐,再由省议会表决就行了,拖长了,只怕夜长梦多啊!”

从袁世凯的话间,李子诚能听出他想要让步的意思,于是想了想说道:

“大总统的这个建议甚是有理,提前的话,倒也没什么。只要他们派出合适的制宪代表,中央只需要主持举行制宪会议就行了!。”

点点头,袁世凯又接着说道:

“我准备函电各省,强调制宪会议之意义。令各省从速选择称职之制宪代表!”

话音落下之时,未理会李子诚眼中闪过的一丝疑惑,袁世凯又继续说道。

“之前,致远您觉得为了保持中立,无论是总统府还是国务院,都不应派员参加,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又看了一下外国的制宪会议,似乎美国的制宪会议。华盛顿就参加了……”

袁世凯的话,只让李子诚心下立即警惕起来,他连忙说道。

“大总统事物烦忙这些事情,想来,也不需要府院参与!”

李子诚的拒绝,似乎早在袁世凯的意料之中,他淡淡笑说道:

“咱们两人。总得有一个参与会议,只有如此,方才显出府院对制宪会议的重视,再则嘛,也省得有人说三道四不是!致远,你是美国拿过律师执照,可我连圣人书都没读过,更不要说什么西洋之法了。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参加制宪会议,去主持制宪会议!”

袁世凯的建议,只让李子诚心下为之一惊,同时开始琢磨起袁世凯的用意了。如果换做平常,他会觉得袁世凯的这个建议肯定是冲着自己来的,先前的那一番话,不过是一块引玉之砖罢了,什么函电各省,什么从速征选代表,到最后,可不都为这么一句话来铺垫的,难不成袁世凯想借制宪会议,把自己栓在那?

不对!

如果在袭击案之前,袁世凯提出这么一个建议,一定是想把自己拴在会议上,而现在,他提出这个建议,或许是向自己示好,可,怎么感觉这背后似乎有什么阴谋啊!

“致远,”

喝一口茶,袁世凯倒是语重心长的说道。

“虽说宪法是由国会和各省代表制定,但毕竟是要做关系中国千年大计的事业,要制定出一部千年宪法来,除去代表们要持以公心之外,还要有一个人能够居中调节,而这个人呢,要有威望,要能说服人,而且还要能让人信服……”

这一番高帽子被戴在头上,虽说明知是高帽,可话却说到李子诚的心坎上了,不是因为高帽,而是因为制宪会议免不了争持,所以有一个出面协调这一切,无疑是极为必要的。

“而这个人,除去致远之外,我还真不知道,若大的中国谁才适合!”

“若是大总统出面的话,那岂不是更合适嘛。”

“我,”

袁世凯却是哈哈一笑,手抚着脑门说道。

“我连国学都没学精,还谈什么制宪啊,这制宪啊、人权啊、自由什么的,我都弄不明白,怎么去说服其它人,再者……”

笑容猛然一敛,袁世凯的神情变得很是严肃。

“致远,或许你不知道,我们袁家,还没有能活过六十的……”、

提及袁家的私事,袁世凯的脸色变得极不自然起来。

“按约法,总统有权提名候选人,最终由国会选之,致远,你可是我提请的候选人之一,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在我身故之后……”

“大总统……”

摆手打断李子诚的话,袁世凯的神情微微一变,如一仁慈长者般的说道。

“国会定会选你为大总统,致远,你听说完……”

见李子诚又要打断他的话,袁世凯在挥手制止时说道。

“以致远之才,做这大总统也是极为合适的,过去这一年,谁人不识致远之能?谁人能掩致远之功?可致远,虽说你身居中枢,极擅内外之事,但你又可知,你最大不足之处在于何处?”

袁世凯的一声反问,却让李子诚微微一愣,最大的不足之处?这他还真没有考虑过。

“地方!”

吐出两字之时,袁世凯又喝了一口茶。

“自清时发匪之乱起,地方即于中央离心离德,当年武昌首义之后,各省缘何纷纷响应,归根到底,还是清廷无视地方之声、无视民声,这地方做大已达五十余年,又岂是朝夕之功所能收之?当年若非载沣操之过及,又岂有今日之民国……”

手端着茶杯,虽说的对载沣没有任何好感,但是在收地方之权上,两人却是一致的,也正是这个前车之鉴,袁世凯才会收权于中央上慎之又慎。在袁世凯说道时,李子诚则不断的点着头,对于袁世凯的这番总结,后世早有结论,也正因如此,在收权于中央的过程中,李子诚一面支持地方自治、直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