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366章

新纪元1912-第366章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央所属十部,五五分属府院,确显大总统之心,可大总统可曾想过,兵权,财困难具为总统府所辖,李致远又岂会甘心来京。”

在梁启超说过时,袁世凯习惯地mō着胡须,但听梁启超这么一说,袁世凯心里却是咯噔一响,整个人随之在寻思着:这梁启超在想什么,难道他想当李子诚的说客,不对,以梁启超的为人,他断不可能充当李子诚说客,也没有必要充当李子诚的说客,要是充当李子诚的说客,他也不会发表那篇文章于前。

“兵权,财权为国之利器,中国为总统制国家,岂能轻易予人!”

袁世凯用毫不留情的话语一棍打死梁启超的话语,可谁料,梁启超越是笑了笑,然后说道。

“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

一句话却是让袁世凯一愣,他诧异的看着梁启超,却看到梁启超的脸上只是挂着微笑,似乎只是随口一说而已,虽说惊讶于梁启超会说的这么直白,可对这句话,袁世凯却是体会颇深,前清那会,他之所以下野,只是因为彰德会cào,显出的北洋军威,使得朝廷忌惮,所以他被迫下野,再后来,他这一辈子最怕的那个nv人——老佛爷一死,再到后来,武昌兴义,面对那些嫩的能捏出水来的宗室党,先是靠着对北洋军的影响力,他重掌了北洋兵权,掌兵权之后,又bī小皇上退位,可以说,这一辈,他的官路实际上就是兵路,成于兵、兴于兵、勃于兵,而现在……

“可财为兵之母,无财则无兵!”

虽说知道梁启超说的是事实,没有兵权也没有财权,李子诚肯定不愿来京,而现在这刺李案不过只是给他一个借口而已。

“有财不见得有兵,可无兵定不保财!”

此时梁启超似乎不见了那个“宪政专家”的模样,有的只是一个老jiān巨滑的政客模样,可他说的这些话听在袁世凯的耳中,却是颇为受用。

有财不见得有兵,这个兵指的是兵权,无兵权之人想保财权,又有几分可能?

若是这样的话,手mō着胡须思索开来的袁世凯,细细品来,发现无论民二还是现在,自己都忽视了一点,就是忘记了自己怎么从满清那里得到的权力,而只想着独掌大权,却没想到,这个权中有关键。

兵和财,看似相辅相成,可事实上,若是没有了兵权保障,那财权,还不是想收即收之权!当初那些宗室为什么要借助自己,还不是因为北洋军听自己的,后来小皇帝为什么会退位,还不是因为自己的手里有兵权,只要兵权在手……

可李子诚也有兵权……可转念一想,那些兵是要派到欧洲去的,顿时,就是松了口气,照欧洲那种战局打上几年,别说是兵,就是官都换了几茬,由中央进行统一的补充的话,别说他李子诚的部队,就是其它的部队,到最后还不是变成国家军队,嗯!国家的军队自然就是他袁世凯的军队,他袁世凯才是中华民国大总统!

“宪政之道在于制衡,无权力之制衡,即有权力滥用之忧,以兵制财,以财制兵,如此,才是府院平衡之道,若无府院平衡,自无中国之平衡!”

在袁世凯思索时,梁启超却是突然跳出一句与他这个老牌宪政专家身份相称的话语来。

“这可以说是,中国之特sè的权力分立!”

“卓如啊!你这可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这会袁世凯总算是明白了梁启超的意思,他的意思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他的宪政,他寻思的无非就是为了宪政的权力制衡,不过梁启超明白,这权力嘛,绝对平衡是不存在的,至少表面上的平衡却是可以寻求的。

若是换做过去,袁世凯绝不会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而现在,在袁世凯看来,最重要的是把李子诚拉到京城来,按到国务总理的位置上,适当的权力牺牲,也就是可以容忍的,至于其它,还是以后慢慢调理调理。

“外jiāo、司法、财政、陆军、海军这五大要害部mén归总统府,而教育、内务、农林、工商、jiāo通五部归国务院管辖,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没有了权力制衡之道,这岂不有失堂堂亚洲第一共和国之体面,嗯!”

袁世凯似恍然大悟一般的倒是显出几分大公模样来。

“这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是需要制衡,国务院以财权制衡总统府,可使总统府不可肆无忌惮,而总统府以军权制衡国务院,可使国务院不至专横跋扈,嗯,卓如啊,你当真是咱们当世第一流的宪政专家啊!这一语啊,可是成中国千秋之世啊!”

“成千秋之世不敢,可稳中国当下之局,却有所助益!”

接着梁启超又继续说道。

“其实,府院权责无需划分太过刻板,如外jiāo,总统府负责外jiāo部,而国务院就无外务之事?”

“这个……”

沉yín着,袁世凯到也知道梁启超所说的是事实,可若是没有权责划分,那未来的京城政局可就是……想着,袁世凯却是抬头看着梁启超,等他的下一句话,果然,梁启超并未让他失望,果然继续讲了下去。

“像外jiāo部,这样部mén,可由总统府管辖,国务院代管,如有必要,总统府,随时都可收回……”

他的话却只让袁世凯觉得像是渔网一般,越围越紧,越接越紧,他似乎意识到,按这样划分下去,只怕自己的权力会不断的下放,最后自己可不就成了一个摆设。

“不行,不行,外jiāo之事兹关体大,不可轻放,嗯,国务院可以设立一个外事长嘛,处理国内涉外事宜,也可配合外jiāo部展开工作!”

此时袁世凯在道出这番话时,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根本就是认同了梁启超的建议,认同了国务院的外jiāo权限。

“大总统所言甚是!”

梁启超到是没有反驳,事实,对于他来说,他只是希望用一至两个实权部mén换取李子诚放弃不分而裂的心思。而且梁启超相信,只要大总统把他这个府院权责公布出去,李子诚自然也就没有了推诿的余地。

“那个……”

抬眼看着梁启超,袁世凯却是一笑,然后笑说道。

“卓如,你是否愿意辛苦一趟去连云港看看!”

“若大总统和国家有所需,启超自愿前往!”

梁启超倒也不推迟,更何况,他早就想到连云港看上一看,看看那“亚洲纽约”究竟是什么模样。

“好!”

点点头,袁世凯这会总算是松了口气。

“卓如,你去了连云港,探望李子诚的时候,替我转告李,就说,嗯,让他准备一下财政、”

提及财政时,虽说已经认同了梁启超的观点,可袁世凯还是忍不住的一阵ròu痛。

“教育、农林、工商、内务五部总长的名单!”

!@#

第368章摇扇军师(求月票!)

“你知道了吗?梁卓如去连云了!”

放下茶杯,段祺瑞看一眼徐树铮,过去几个月,徐树铮一直在天津练他的第一军,现在的他已经从陆军次长一职上卸任,出任陆军第一军军司令官,对此袁世凯到也没有反对,反正在他看来,这第一军迟早是要派到欧洲前线打仗去的。

“不知道。”

虽说有些惊讶,但徐树铮还是淡淡地笑道:

“这与你我关系不大。”

接着徐树铮又说道,

“不论是不是“刺李”案是不是袁项城干的,这件事对李连云只会有利,而不会有害,过去,袁项城还可以随便拿几个部给国务院,现在他想这么干,李连云就可以称伤不去京城,他一天不去京城,袁项城幕后真凶的帽子就摘不下,他一天摘不下帽子,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不答应。西南几省对此反应不可不谓之激烈,革命党更是蠢蠢欲动,意欲若是李连云身亡,即挥师讨袁。到时,为保自身,只怕会全国响应,到那时袁项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所以,袁世凯必定会向李连云作出让步,到时国务院怕就不属虚设了!”

“若是这样,那关系怎么不大?”

段祺瑞把手一摆,说:

“关系大得很呀!”

徐树铮有点迷惑:袁项城想设国务院,国人无不赞同。就为此事,段祺瑞也是表白再三,给予支持。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连云岂会甘于人下。届时府院一乱,这派兵欧洲之事自然也就耽搁下来了。

如今袁世凯做出让步。李连云可能会在伤愈后往京任职,这应该是大好事。为什么对我们“关系大得很”呢?难道段祺瑞又动摇了正常信念?因而,徐树铮还是平静地等段祺瑞说出个“关系”。段祺瑞见徐树铮不开口,心里有点着急。他喜欢开门见山,肚里藏不得“事情”。于是。便明白地说:

“袁世凯或许非真心想和李连云携手,过去。他或许只是想给李连云几个虚部,现在,他这一让步,不知道会让出什么部,若是让出几个实权部门,这京城的池水可就更混了!”

“实权部门?再让,也让不出陆军部。顶多,他会再让一个海军部!”

徐树铮随口问了一句。

“若是再加上一个财政部呢?”

段祺瑞随口便是一说。

“梁卓如之所以去了连云。他带去的是内务、财政、教育、工商、农林五个部,这五个部是给国务院的,也就是李连云的。袁项城是答应了。可他却知道,这件事怕没那么简单,就是开价,没这个开价,他李连云是不会来连云港的,陆军部,袁项城肯定是不会交出来的,这一点,李连云也知道,可这个讨价还价在什么地方?就为这件事。袁项城才把我喊过去,给我透了个底,以表示对咱们真诚,现在袁项城手里头,值得让李连云一争的,也就是海军部。”

说到这里,段祺瑞不再往下说,他眨一眨浓大而有些疲惫的眼睛,想从徐树铮面上窥视出一点什么。

老总的话却让徐树铮沉默着,一语不发的面对墙壁,只是在那静坐着。

见他这副模样,段祺瑞焦急着:

“又铮,难题摆在面前,何去何从?你还得拿出主意啊!虽说李连云人是不错,可咱们北洋一系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李连云若是掌了中央大权,到时……”

徐树铮依然沉默着……袁世凯让权,袁氏不甘心。袁世凯不让权,李连云不来京,他不来京,不为大总统正名,国人也是不会答应的。这是徐树铮预料中事。

现在“刺李案”弄的全国风起云涌,徐树铮心中也明白;他还预测到由于袁世凯不得人心,这件事,即便不是袁世凯干的,革命党、各方势力也会想到他,然后把帽子扣给他,而李连云的人为什么在第一时间把刺客带到连云,保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保密调查结果,用此事谋求利益。

现在,袁世凯感到形势严峻了,他不得不向李连云“暗送秋波”,可这个“秋波”眼瞧着可能会多了起来,这一点,徐树铮还真没想到。

在李连云遇刺受伤的消息传到徐树铮耳中,他有过认真的思索,对江苏陆军战斗力有充分体会的他立即断定。李连云纵有壮志雄心,掌二十万强军,但中国之大不是二十万之军可夺,这次只恐空悲切一场。但徐树铮也看到了江苏陆军这股潮流势不可挡!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垮一切阻挡于前的军队。

人打不过大炮、打不过飞机!

如果说岚山之战给徐树铮留下了什么印象,恐怕也就是这个印象了,一回到北京,他立即命令德县兵工厂仿制迫击炮,又往南苑飞机场派出更多的人员去学习飞行,同时还同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