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197章

新纪元1912-第197章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世界战争史上,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奇迹

当李子诚拿着手中的铜版时,整个人的眼中都放着金光,准确的来说是释放出贪婪的目光,这块铅版并没有什么出色地方,但是当看着这块铜版和桌面上的几张约二十厘米长,十二厘米宽的纸张结合在一起时,却让人禁不住为之心动。

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在桌面上还有几张纸,准确的来说是纸币,这是五英镑的纸币,但是如果仔细查看的话,可以发现,这几张纸币无一例外的带着“1936”、“1937”、“1938”之类的字样,而在那块铅版上年份、签名凹版却是活版,可以随时版模。

这是李子诚在潜艇内发现装在木箱内的英镑印版,或许它并不是英格兰银行的印版,但是任何一个稍对二战战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二战时有一个伯恩哈德行动,目的是暗中伪造大量英镑。纳粹为此集中了德国最优秀的雕刻专家、造纸技术专家和数学专家。后者负责推算英镑纸币的编号规则。

最后他们成功的制造出了英镑专用纸,并以此印制出足以以假乱真的英镑,印刷精美、质量高超的假英镑甚至骗过了银行的资深职员。而英格兰银行也是通过偶然机会才发现假英镑的存在:一位英格兰银行职员偶然发现她手里的两张钞票的序列号竟然是一样的。可见假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只有通过检查序列号才能发现。

而现在放在自己手中的就是“伯恩哈德行动”中由德国最优秀的雕刻专家制造出的母版,只需要将母版翻制成锡版,然后再把锡版放在电镀缸内镀铜,便制成铜质复制版印刷。

而这母版之所以是一个奇迹却是因为另外几张英镑纸币,那几张发行日期从1908至1913年的英镑纸币,除去年份、财政大臣签名之外,同潜艇内的“伯恩哈德纸币”样品完全一样,英国的5、10、20、50英镑面值纸币版样,无不是从18世纪一直沿用至今。

而更为重要的却是伯恩哈德纸币同这个时代的英镑纸币完全一样,至少在自己这个外行的眼中,是一模一样的。

或许潜艇内并没有多少伯恩哈德纸币,只有几十张样品,但是却有几箱英镑专用纸,甚至还有英镑专用纸的生产制造流程技术以及英镑印制技术,那是经过不断完善的“印钞”技术,如果……在这个念头于脑海浮现出时,李子诚的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第八大街淮海实业银行三楼外汇部的一间办公室内,穿着西装的高长新双眼盯视着面前的萧克强,他是淮海实业银行外汇部的职员,曾在汇丰银行工作二十年之久,是银行特意聘请的一位资深验钞师。

接过纸钞的瞬间,萧克强便是一愣,因为只有半张,准确的来说,是5英镑的上半部分,下半张显然已经剪掉了。

“这是……”

扶着眼镜,萧克强看一眼面前“客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客人,而是公司保安部的保安员。

“请萧课长检查一下这几张纸币”

高长新脸上带着笑。

“只有半张?”

“只有半张”

虽说心下有些疑惑,但萧克强还是从纸夹中取过钞票,在手指接触到半张英镑纸币的瞬间,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这是真钞。

英镑纸钞极为特殊的手感,是其它纸币无法比拟的,十字形交叉的亚麻纸质地密实,其使用的多层叠加工艺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两种特殊的技术带来的特殊的手感,却是其它钞票无法给予的。

在汇丰银行工作的二十年间,经过他之手过的英镑纸币至少有数千万英镑,所以他绝不会怀疑自己的手感。当然,萧克强绝不会直接说出来,他又对着小台灯仔细检查着纸张的水印,英镑的水印同其它纸币不同,像5、10、20、50英镑纸币的那极为复杂的水印工艺,都是18世纪末一位造诣精湛的大师的杰作,虽已有一百多年,但仍然没有人能伪造出来。

终于进行了几分钟的检查后,萧克强肯定的点头说道。

“这是真钞,可惜只有半张,不过仍然可以按照50的标准兑换……”

当然这一切,对于高长新而言,都不再重要了,他只是接受这个任务,来这里确信这几张“半张英镑”的真假,仅此而已

“这下可算是有钱了”

坐在办公室内的李子诚在高长新离开之后,忍不住长出了一口气,脸上尽是轻松之色,如果不是因为被钱逼的没办法,自己差点就把这件事给忘了,而一开始自己压根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那能想到英国的钞票竟然两三个世纪没什么变化。

“龟儿子的,一张钞票用几个世纪,压根就是逼着老子造假嘛”

心里乐着,李子诚还是忍不住在嘴边戏谑着英国佬,有了伯恩哈德印版,再有了英镑用纸的制造工艺、英镑序号规则,完全可以在连云港印钞局内开设一个印刷车间专门印刷英镑,然后再把英镑运到上海、日本、香港、新加坡、印度套购金银、物资,这样一直困惑着自己的资金问题,便会消弥于无形。

而现在面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仿造这个时代英镑纸币上的财政大臣签名和年份活版,只要解决了这两件事情,印钞局便可以大量印制英镑纸币,嗯,等于自己拥有一家英格兰银行。

而最为美妙的是,现在是战争时期,战争时期,作为英国的敌人,德国、奥匈帝国会做什么,那恐怕就不是英国所能知道的了,但却可以完美的隐藏自己的存在,即便是英国发现大量假钞出现在全世界,他们也会去怀疑德国,而不是自己。

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心下思索着,李子诚便拿起了桌上的电话。

“喂,接保安部”。。。

第230章拖不得

第230章拖不得(求月票!)

“国民们,现英国盟友向德国宣战,日本岂能坐视……”

在汽车朝着外务省驶去,经过一处公园的时候,格林隔着车窗看到车外演讲的日本人,作为英国驻日大使,他比伦敦更了解日本举国上下迫切参战的渴望,但正因如此,他才会比伦敦更为警惕。

尽管那些日本人挂着“维持同盟情谊”的借口,但格林却清楚的知道,日本迫切参战的真实原因——扩张。

三天前的下午,格林向日本外相提出“帮忙”的请求,而在昨天,加腾便通过驻日公使递交了一份关于日本对德《开战理由及战争范围的备忘书》。

在备忘书中称“一旦成为交战国,日本行动则必然不能仅限于击毁敌国的伪装巡洋舰……为消灭损害日英利益的德国势力,有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

那份备忘录却使得伦敦的一直以来的担心变成了现实,英国同意日本参战有一个前提,就是将战争的行动限于在中国海游弋和消灭德国伪装巡洋舰,英国之所以限定战争范围就是不许日本染指中国大陆和太平洋上的德国领地,而日本提出的却是要全面参战。

东京的过份“热心”,使得伦敦大为惊慌,英国害怕日本一旦全面参战,将向中国以及南太平洋群岛扩张势力,进而给予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冲击,同时又将恶化美国的舆论,从而影响到美国未来的走向。

所以葛雷外相才会照会日本政府希望“暂勿参战”,而此时心情复杂的格林,正是前往日本外交部同加藤外相商讨此事,正是因为他明白英国的矛盾和日本人的野心,才使得格林会像现在这般无奈。

“伦敦把什么事想的都太过简单了”

何止是简单,根本就是……欠考虑,日本处心积虑想参战,而伦敦却主动发出了“邀请”,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有可能答应“暂勿参战”吗?

“大使阁下,这场战争是日本应英国盟友的要求,而日本是在两国盟约所规定的协同作战的事态并未发生的前提下,基于英国的请求,出于同盟间的情谊,而作决参战决定的现在贵国却在提出请求后,又出言反耳要求日本暂勿参战,这岂能为一个国家所能接受。”

几乎是在同格林会面的第一时间,加藤高明在抗议之余,又借口国内政治哀求道。

“……日本政府既然已根据英国政府的要求决定参战,只要情况没有重大变化,就得坚持对德参战,否则将会招致重大的政治危机还请阁下理解”

“外相阁下,暂勿参战是根据现在的形势作出的决定,而且只是希望贵国暂勿参战,而非拒绝贵国参战”

尽管知道自己的解释有些无力,而且日本也决不会接受这个解释,但格林还是尽责的作出解释。

“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英国仍然会向贵国提出参战的请求,这一点,请外相阁下不需要怀疑,如果贵国需要安抚国会和民众的话……”

“大使阁下,如果英国的确撤销业已要求日本参战的意图,那么将会给日英同盟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加藤高明立即出言恐吓道,他清楚的知道英国担心什么,同样也知道对英国而言,他们最担心的不是日本在中国和南太平洋势力的扩张,而是担心日本倒向德国。

“在参战问题上,日本国内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倒向何方,却是充满矛盾的,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我很难保证,下一次,我们会以盟友的身份会谈”

威胁

如果是在几个月前,面对这种威胁,格林会抚袖而去,大不列颠是不会接受任何威胁的,但是现在呢?他却只能苦笑着,正如现在的英国一般。

“对此,我必须要回报伦敦后,才能给予答复”

当日本在那里苦苦哀求着要参战的时候,在大海的对面,在中国,早在数天前,中国便宣布了中立立场,并立即公布了《局外中立条规》,对于自身的实力,无论是袁世凯或是中国政府高层以及地方,都有清楚的认识,能在列强虎视眈眈下保存国家已经实属不易,这列强大战的混水还是有多远就躲多远。

可有时候,就是有心想躲,也躲不开。8月15日,几乎是英国决心牺牲中国胶州湾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妥协的第一时间,日本便以“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为由,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谍。

而鉴于英国与德国已经在欧洲开战,日本这边又以“维护日英同盟”为由向青岛德军发出最后通牒,袁世凯便清楚地看到,日本为实现其对中国的野心而与英国结盟准备攻打德属胶澳租借地,与英国结盟是假,意图占领胶澳是真,至于英国在威海卫的那几百号人马,能牵制野心勃勃的日本吗?

不用问袁世凯都知道答案,了解日本人,同样洞悉日本人野心的他早在日本向青岛德军发出最后通牒的之前,袁世凯则一方面以大总统名义电请各参战国勿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战争,一方面斡旋于英德两国之间,期盼靠以夷制夷的策略收回青岛。

或许是袁世凯的策略奏效,或许是德国人早已预见到即将发生的战争注定要失败,8月15日,在日本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不到六个小时,德国外交部便向各国宣布。

“可以考虑把青岛交还中国,但是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

而当天晚上,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便进了中南海居仁堂。

日置益五十岁出头,瘦瘦小小,干尖的鼻子下蓄着一团仁丹胡子,时常快速转动的两只小眼睛上罩着一副金丝玳瑁镜片。这个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的高材生是一个语言天才,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又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不仅汉语流利,且对汉学颇有研究。他的这个才能很快得到了政府的赏识,派往智利、阿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