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蒋介石成败录 >

第66章

蒋介石成败录-第66章

小说: 蒋介石成败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是非常虚伪的。而且在和谈期间,正在备战。    
    谈判一开始,蒋介石和何应钦就密令各战区印发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纂的《剿匪手册》。美国以接收的名义帮助蒋介石大规模地向华中、华北运兵。陈诚的部下当时扬言:“谈什么判,布置好了就动手。”为了迫使中共就范,他一方面装模作样地与毛泽东谈判,一方面却暗地调兵遣将,去进攻解放区。胡宗南、刘峙、阎锡山的部队都蠢蠢欲动。    
    谈判期间,双方的军队进行了上党战役。上党属于我晋冀鲁豫解放区,8月下旬,阎锡山部向上党地区进犯。从9月开始,经过四十多天的战斗,大体消灭了阎锡山的主力,遏制住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毛泽东听到上党大捷的消息后,高兴地说:“打得好!打得越大越胜利,我回去的希望就越大。”    
    评析: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共同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遇事谈判协商,是主要的政党调节机制。国共两党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在抗日的共同目标之外,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追求,矛盾与纷争不可避免。应该通过公开、平等、真诚的谈判协商,求得解决或寻找解决的路径。    
    蒋介石在两党再次合作后,仍把共产党视为“异党”,欲将其置于死地。这种图谋背离抗日的潮流,不可公之于世,所以他常常施行“瞒天过海”术,置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不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受到国内外的严厉谴责,为了欺骗舆论,缓解压力,信誓旦旦言“以后再亦无剿共的军事”,而接踵而来的却是又一次反共高潮的准备;在抗战胜利之初,一方面发出和谈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在积极备战;在重庆谈判协商过程中,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示阴求阳,诡秘狡诈,这一行为与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形成巨大反差。阴谋狡诈可以得逞于一时一事,不可能长久。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以两手对付蒋介石的两手,文来文对,兵来将挡,蒋介石在谈判桌上没有得到的,在战场也没有让他得到,不仅没有让他占上便宜,反而消灭了他的数万人军事力量。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赔上自己卿卿政治生命。    
    


治篇第132节 以大欺小(1)

    以大欺小,民主党派被“逼上梁山”    
    各民主党派除致公党、农工民主党(第三党)外,多数成立于抗战前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其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中间阶级。就多数而言,它们期望在中国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发展资本主义。在较长时间里,他们的政治态度是相对倾向于国民党的,对被压迫、被屠杀的共产党予以同情,基本没有掌握武装。本可以与执政的国民党相安无事。然而,蒋介石的“异党”理念根深蒂固,独裁成癖,根本不给民主党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迫其就范,却适得其反,把民主党派逼上了反抗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道路。    
    事例:    
    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舞台出现比较晚,中国致公党1925年在洪门致公党的基础上,成立于美国旧金山,其主体是海外华侨。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者施行屠杀政策,逼出了一个“第三党”。    
    第三党的主要领导人是邓演达、谭平山。邓演达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大革命时期他是国民革命军的重要政治领导人之一。曾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部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谭平山是中共创建时期,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国共合作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他们都是被“通缉”的对象,邓演达流亡苏联,而谭平山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由于“左”倾盲动主义统治的中央对失败后的南昌起义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对起义的领导者给予了处分,谭平山被开除了党籍,从此,他“像在大海中航行失去了指南针的小船一样痛苦。”    
    在邓演达、谭平山的号召和影响下,一批小资产阶级激进派期望在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与反革命两条道路中间另辟一条出路,即所谓第三条道路。1928年春,谭平山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选举邓演达为总负责人(邓回国前由谭代理)。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与谭平山、章伯钧、李世璋等人筹备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这个党坚持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在政治主张,鲜明地提出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并将平民政权的前途定位为社会主义。因其政治主张既不同于背叛革命后国民党,又不同于共产党,故他们自称为“第三党”。    
    第三党十分重视武装斗争,他们力图建立革命的军队(这不同于后来相继成立的民主党派),并付诸于实际行动。邓演达利用他过去的特殊身份,积极在黄埔军校学生中活动,策动武装起义。蒋介石对其又恨又怕,担心动摇了他赖以生存的黄埔嫡系的基础,下令缉拿,1931年8月,邓演达在上海给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学员作政治报告时,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捕,蒋介石派戴季陶等人以“探望”为名,企图收买,并说蒋介石任命他为“剿匪副总司令”,邓演达严词拒绝。蒋介石诱降失败,而且正面临下野的危机。这时,戴季陶向他进言:“今日可怕的敌人,不在汪(汪精卫)陈(济棠);能动摇根基,分散黄埔革命力量的,除邓演达之外无他人”。此语与蒋介石一拍即合。同年11月,将邓演达杀害于南京。    
    邓演达牺牲了,第三党作为第三种力量继续地战斗着,随着时代的步伐,其名字也多次改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蒋介石制造“千古奇冤”,受震惊的民主党派结成民盟。    
    在抗战前夕,出现一些叫法不一的类似政党的团体。包括中国致公党、第三党在内的党派组织都不大。它们夹在国共两大政党中间,为了生存,更为了在抗日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希望与执政的国民党和平相处。而蒋介石制造的“皖南事变”,把它们惊醒,促使小党派结成“民盟”。    
    “皖南事变”使各民主党派进一步看清蒋介石消灭异己的独裁本质,其对待政见不同的党派采取如此卑劣、凶残的手段,使一切善良的人们不寒而栗。各小党派及中间派,对国民党、蒋介石大为失望,他们认为“皖南事变不仅是国共两党问题,而且是民众与反动派势力斗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中间党派深深感到自己人少,势孤力单,既无力促使国民党实施民主政治,也无力在国共两党之间发挥调解缓冲的作用,而且面对国民党恃强凌弱的霸道政治,感到自身前途岌岌可危。当时,梁漱溟、黄炎培在国共两党之间调停,未见成效,有些自卑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和第三党的章伯钧、国家社会党罗隆基、中国青年党左舜生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等、乡村建设派的梁漱溟、及无党派人士张澜等人,在重庆多次秘密集会,“三党三派”的领导人商讨加强中间派组织,建议组织第三者性质的政治同盟。关于组织政治同盟的目的,黄炎培指出,大家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当自觉地负起大局的责任,“吾辈调解国共,必须有第三者的明确立场和主张。”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会在重庆秘密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宣言和简单,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黄炎培为中央常委会主席。民主政团同盟,基本上是团体会员,由三党三派为主的多党派组成的联合体,是一个阶级联盟性质的党派。各小党派结成“民盟”,增强了政治影响力,“是民主运动的生力军”。    
    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合法地位,继续受到国民党的排斥与打压。而共产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梁漱溟在香港正式出版《光明日报》,发表“启事”宣告民盟成立,不久《光明日报》成为民盟的中央机关报。国民党政府对民主政团同盟不能容忍,勾结香港英国当局搜查《光明日报》社及其工作人员的住宅。    
    当梁漱溟在香港筹备《光明日报》的时候,中共驻香港办事处给予了具体帮助支持,周恩来在重庆,与民盟领导人商谈国是,对他们予以政治上的帮助。民盟对中共也给予很大支持。当国民党当局拼命攻击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极力丑化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等人冒着风险,亲赴延安考察,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进行开诚布公的会谈,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对延安有了深刻的了解,黄炎培秉笔直书所见所闻,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他得出的结论:“中共朋友最可宝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延安五日,益增我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他们客观公正地反映在延安的观感,在消除人们因国民党当局的误导产生的偏见起了很好的作用。    
    蒋介石制造“千古奇冤”,本想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吓唬不满意其奉行的错误内外政策者,却事与愿违,“皖南事变”成了重要的政治分水岭,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中间势力的政治天秤倾向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中间党派重新燃起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希望,蒋介石撕毁旧政治协商会议的协议,使它们的希望破灭。


治篇第133节 以大欺小(2)

    1946年1月,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定,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历时22天。在主张和平反对内战、主张民主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这些基本问题上,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派同中共有很多共同点,中共代表与它们事先协商,共同行动,克服国民党的严重干扰,使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政协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担任。改组后的政府作为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渡时期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会议通过的宪法草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中央政权的这种体制,相当于英国或法国的议会制和内阁制。这对于蒋介石的独裁政体是一种限制。    
    政协协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党派政治主张,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它激起了中间党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希望,使他们感到成为振奋。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