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国色江山 >

第127章

明末国色江山-第127章

小说: 明末国色江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虎山正院,后书房。

朱道临站起来走到圆拱形院门前,含笑望向五米外拄着拐杖凝视自己的叶良辰:“叶师父,这么晚了你还没睡啊?”

叶良辰见是朱道临,明显松了口气:“刚搬来两天,发现这里的一切太过舒适,茅房都比城里大多数富裕人家的客厅奢华,所以睡不着啊!”

朱道临忍不住笑了笑,说声“请稍等”便返回自己的书房,把望远镜和15种共1;500册高度机密的工业科技书籍从金刚圈里调入书柜之中,然后提起梁城交来的红色棉质购物袋再次出门,搀扶叶良辰回到隔着道石板路和一片奇花异草的中院西厢房。

中院的西厢房原本是顾媚的叔叔——大管家顾三才的住处,是座拥有一厅三房一书房的静雅建筑,配备了宽阔豪华的浴室,同样安装了自来水和抽水马桶,大客厅和卧室、书房的装修很考究,与朱道临专用的后书房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只是因为顾大管家孩子较多,隔壁西院几座别墅式小楼建好之后,顾大管家便全家搬了过去,如今正好安置朱道临的首位智囊叶良辰叶师父。

朱道临进入叶良辰的书房,看到两位十三四岁明眸皓齿的小丫头恭恭敬敬向自己行礼,知道这是妻子小影为叶师父挑选的勤快丫头,笑了笑,吩咐小丫头把热茶放到一边,再搬来一盏烛台点燃。

增加一盏点燃三根蜡烛的烛台,书房里更为明亮,朱道临吩咐守在边上的小丫头下去休息,从手中购物袋里抽出一沓整整齐齐的铜版纸,再拿出两个小巧的金属盒,放到满脸疑惑的叶良辰面前:“叶师父,打开看看吧。”

叶良辰小心打开铝合金制作的四方金属盒,看清红色衬垫中央的精美银币,微微吃了一惊,飞快望一眼含笑不语的朱道临,将硬币拿出来凑到烛光旁细细打量:“虽然有违制之嫌,但做工极为精美,这似乎是战国时期的马车……咦?竟然铸上了大明博孚银行的名号,壹圆……你是为博孚钱庄特别铸造的吗?”

朱道临打开另一个盒子,把帆船图案的硬币也送到叶良辰手上:“两个版本,二者选一,或者一起用,打算半年之内开始铸造,逐渐推广,叶师父觉得可行吗?”

叶良辰皱起眉头,把手中两枚银光闪闪的新奇银元翻来覆去看了又看,掂了掂分量,缓缓放下:

“重约七钱三分左右,看来你是打算当成半两银子流通了,这里面除了九成左右的白银之外,剩下一成可是铜料?”

朱道临大为佩服:“叶师父慧眼如炬啊!重量为七钱二分,用九成白银一成紫铜混溶制造,分毫不差!”

“这两枚银元应是雕刻而成,铸造不可能如此精美!”叶良辰说完再次拿起一枚细细把玩,情不自禁赞扬起来。

朱道临详细解释:“这两枚样板确实是雕刻而成,难以大规模制造,但天枢阁有种叫冲压机床的机器,通过模具和压力冲击的方式造币,图案同样精美清晰,比时下铸造的铜元至少强十倍。”

“这种机器操作非常简单,连同轧制银板的辊轧机和其他配套机器一起,都可以在天枢阁买到,只需让工匠操作十天半月,大多数人都能熟练使用。”

叶良辰似乎明白了,他缓缓点头直抒己见:“本朝对铜币铸造做过许多严格规定,稍有违反就是杀头大罪,但从未对银子制定任何禁令。”

“这两枚银币做工精美,携带方便,更加难得的是,用于交易和算账也非常省事,如果措施得当,推而广之不会太难。”

“如果能用你刚才说的机器,造出的银元有这两枚一半精美,谁也别想鱼目混珠,如此一来,这门独家制造、独家发行的独门生意,想不赚钱都难啊!”

朱道临咧嘴一笑,把一大沓铜版纸送到叶良辰面前:“这是我请天枢阁的制版高手,专门为博孚钱庄设计的十一种银票式样,最后一张是天工商贸股份公司的股票票样,请叶师父代为审核,有何看法尽可写在一旁。”

“不过,此事不用着急,有空再做也不晚……再有一个时辰天就亮了,叶师父早点儿歇息吧,我去码头巡视一下,说不定佛郎机人快到了。”

叶良辰想站起来送送,被朱道临按在椅子上,只好含笑目送朱道临离开,然后拿起一张银票设计图细细观看,很快发出声声惊叹,眼珠子再也离不开精美华丽的图案,哪里还有半点儿睡意?

朱道临走出大院门口,加快速度赶往码头,途中两次避开巡逻的护卫小队,神不知鬼不觉进入自己专用的独立库区,把金刚圈里的所有瓷器、茶叶、丝绸调入甲号仓库,把两种通俗话本、三种绣像话本、600箱钟表、50;000双生胶鞋底、1;800多箱各种日用百货集中放入面向大门的乙号仓库,1;500吨各型号钢材分门别类堆在甲号仓库和院墙之间的空地上,检查一遍没有遗漏,这才安心地离开库区,顺着山脚小道返回家中。

次日上午,安静的上元码头再次忙碌起来。

新组建的码头搬运队800劳工齐聚码头,倾听新任上元港总管玉显道长宣读规章制度,这些人大多是从紫阳观的雇农中征召,此时此刻恐怕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已经从农民向专业码头工人转变。

码头北面,水师上元千户所的数十官兵扛出十几张方桌,整齐摆在水师专用码头和民用码头之间,高高竖起招募士卒的大旗。

盖上南京五军都督府印鉴的招兵公告,十天前就已张贴到城里城外和方圆三百里内的每座县镇,招兵公告上明明白白地写着:

江南水师新募士卒月饷1两银子,半年训练合格晋升正卒月饷2两银子,从军1年晋升上等兵月饷3两银子,从军两年可应征伍长和什长,伍长月饷5两银子,什长月薪8两银子;所有官兵每日三餐足额足量分文不扣,每年免费发放夏冬军服鞋帽共四套,从军满两年可申请退役,继续服役者晋升一级,并拥有每年30天带薪探亲假期!

**************

PS:第四更!

这章为所有支持小火的书友加更,谢谢你们的无私支持!小火继续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

第一八八章畸形的繁荣

明朝官员俸禄由朱元璋所定,正七品的县令每月俸禄仅为7。5石大米或一年45两白银,每个月折合4两银不到。

普通士卒收入则更低,哪怕是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当年募兵的月银也仅有9钱(后期涨到1两5钱),民壮6钱,因此江南水师正卒月饷2两银子实在是这个年代难得的高薪了。

要知道这2两银,可是实打实的,吃住都在军营,可以说完全是净赚。

大明朝从未有过的优厚从军待遇,很快便吸引大量符合要求的青壮前来报名,从昨天开始,上元水师码头招兵处忽然变得热闹起来,成百上千的适龄青壮在招兵处前面排起一溜溜长队。

在紫阳武馆接受15天特训的12名年轻军官,不得不离开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的武馆,返回驻地招募士卒,紫阳武馆也派出7名拥有从军经历的教官前往协助。

上午九点刚过,涌进码头的民众越来越多,不少精明的船家自发地开通了三山门水关、新河口码头、龙江市场等地至上元码头的客货运输航线,每日均有大量船只为虎山庄园各大作坊送来各种原材料。

成百上千的商贩和一无所有的苦力来到码头碰运气,商贩们希望能与各大作坊总管主事拉上关系,苦力们则希望进入高薪水、高福利的各大作坊,成为方圆数百里人人羡慕的虎山庄园一份子。

一夜未眠的朱道临在师弟杨大鼎的陪伴下,跟随从陆路赶往码头的人群默默前行,今天他换上了深蓝色普通道袍,腰间多了一把朴实无华的宝剑——秦王剑。

这把仿自战国时期秦国皇帝佩剑的“秦王剑”虽然千锤百炼,价值万金,但并非朱道临喜欢的佩剑,只是胜在外形简洁古朴典雅,挂在腰间不会太过突兀,朱道临钟爱的那把阔剑实在太重太长,只能握在手里无法挂在腰带上,兼之仿自汉剑的阔剑外形独特,杀气腾腾,不到万不得已,朱道临实在不愿拿出来吓人。

朱道临发现,越接近码头人流越多,插着青色三角旗的紫阳观马车行的客货马车不时从身边驶过,码头上方特别开辟的停车场和货物转运场此时已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程度几乎可比三山门外的大市场。

“昨天也有这么多人吗?”朱道临低声询问身边的师弟杨大鼎。

杨大鼎骄傲地回答:“前段日子没这么多人和车,最近几天越来越多,东面的固山铁城、咱们紫阳观东北面的制药厂和医学院先后开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开出的价钱又高,方圆几百里的大小商人和青壮劳力哪还坐得住?”

“加上昨天孟山大哥的三里江堤正式开工,三个地方加起来,仅劳工一项至少需要四万人,还要购买大量石料、砖瓦、木料和石灰,如今金陵城里城外看不到半个闲人,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随便什么人只要有手有脚勤快些,不但能吃饱,赚下些储蓄也不是难事,就连周边方圆百里的县镇也跟着受益,这种兴旺景象几十年都没出现过,估计用不了一年时间,金陵城将会再现永乐皇帝迁都前的繁荣景象。”

朱道临远没有师弟杨大鼎这么乐观,他非常清楚,目前的一切都是数百万两银子的巨额投资引发的,用后世通俗的说法是,基础建设的巨额投入拉动整个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在巨额投入的刺激下迅猛被带动起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进而引发城市化效应,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积极变化。

这半年多来,朱道临看过的书籍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眼界和心胸随之越来越广,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只是畸形的繁荣,唯有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先进生产力促成生产关系的进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力,逐渐走上工业化道路,整个地区的经济和广大民众才能真正受益,这样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朱道临进入码头之后,没有前往人流涌动的招兵处,而是顺着码头一路向南巡视。

四十八岁的造船作坊总管缪晋德、技术总管张祥龄、账房总管刁美芳很快迎出来,陪同朱道临登上造船作坊自用码头与3号大码头之间特意留下的小石岗,居高临下俯瞰全局,就造船作坊的二期扩建工程展开商议。

虎山庄园的造船作坊是各大作坊中技术要求最高的,因此发展速度也最慢,到目前为止工匠人数仅为320人,学徒人数900人,其中长年从事造船的工匠仅为62人,这62人大多是总管缪晋德从荒废多年的龙江宝船厂拉来的老伙计,其余是出自水师工匠营的总管张祥龄从退役的水师老工匠中挑选而来,虽然不少老工匠能写会算经验丰富,但人数远远达不到实际要求。

三十九岁的技术总管张祥龄是江宁人,考了二十多年科举,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捞着,但他在算学和造船上的天赋极为突出,是慧眼识才的赵训庭和刁美芳一同把他推荐给朱道临的。

当时朱道临和张祥龄谈了半小时,就被他扎实的几何学知识和来自实践的物理知识所打动,立即任命拥有真才实学的张祥龄为造船作坊技术总管,给予月薪100两银子的最优厚待遇。

朱道临要求张祥龄组建一个技术小组,整理赵训庭和刁美芳从工部偷回来的大量技术资料,边实践边总结,此后朱道临还曾经两次把带回来的造船技术资料和制图学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