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卡耐基夫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 >

第28章

卡耐基夫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第28章

小说: 卡耐基夫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兰顿博士曾说:“适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的表现。适度的自重对工作和成就都不可或缺。”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个性》一书也提到“自我接受”的重要性。他说:“最新的机能心理学理论出现了一些主要的概念:舒放自然、自我接受、冲动知觉、自满自足等。”
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会躺在床上默想自己哪儿比不上别人,或为自己没有比尔自信或约翰积极进取而担忧不已。
他有时也会批评自己的表现,他也许觉察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他知道自己的动机和目标是对的,他会把精力花在改进自己的不足或缺陷上,却不会对着自己的过失和弱点悔叹不已。
成熟的人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别人,他都抱有同样的宽容心,他不会因为自己有一些弱点而活得痛苦不已。
那么,喜欢自己是不是跟喜欢别人同等地重要?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教授指出:教育应该帮助儿童乃至成人了解自己,进而建立起自我接纳的健全心态。他在《当教师面对自我的时候》一书中,认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奋斗、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位教师来说,都十分重要。
现今,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医院里一半以上的病房住满了那些对自己感到厌恶的人,而且外面排满了成千上万遭遇情感和精神困扰的人,这些都是与自我无法相处的极端的例子。
在此,我并不打算深究产生这种不幸状况的因素和压力。我只是觉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过于注重物质的成功和社会名望的追逐,过于强调赶超别人的目标,而这种现象与现代许多人精神上的疾病或障碍大有关系。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进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长的研究》一书中,提到目前一种流行的观念,那就是:“人必须调适好自己,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还说:“这种观点,使人们误以为:理想的人,都能成功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狭隘的生活模式,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规定以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能为一切行动和努力让步。这样的结果反而使人失去了目标,放弃了开发自己宝贵的创造能力……总之,仅仅为了适应外界的压力,而失去了自我特有的创造性与发展自我的能力。”
我完全赞同怀特博士的说法。我们很少会有人勇气十足地独树一帜,或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动往往会受社会和经济群体的影响。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或思考的方式,往往与周围的人十分接近。而一旦我们的个性跟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我们便常常会变得神经过敏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茫然,甚至会发展到讨厌自己。
多年前,我的一个女学员就曾受困于这种冲突而感到迷惑不解。她丈夫是一个有野心、积极进取并有点独断专行的成功律师。他们的社交圈子大都是由与她丈夫类似的那些以社会名望和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所谓名流组成。这位太太性格文静、谦虚,但在这种圈子里,她只感到压抑和受轻视。那些人压根没人欣赏她所具有的优良品质。为此,她变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不自信,因为她总也不能达到那些人对她的要求,她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其实,这位太太大可不必如此苦恼,她的问题并不在于如何委曲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是在于她如何接纳自己:快快乐乐地接受真实的自己,摆脱想要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的压力。她还应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义,明白每个人都只能依照自己的性格行事的必要性。明白了这一点,她才会对自己恢复信心。
她重新肯定自我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她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它应用于生活,同时必须学会独处,减少自我挑剔。
过度的自我挑剔是不喜欢自己的人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当然,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也是有建设性的,对改善自我十分必需,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观念时,就会使我们的思想瘫痪,会阻碍我们积极、正面的行动。
许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去听丈夫的授课。课后,有一个女孩跑来向我丈夫抱怨说,她自己的讲话总讲不出预期的水平。她说:“我一上讲台,便感到胆怯别扭。别的同学看起来都那么沉着自信,可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感到气馁,这样以来,就更是无法表达出我事先准备好的演说词了。”
听完她的诉说,戴尔只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来回答她的疑问,这句话令我永生难忘:“别尽想自己的缺点。毁掉你的演讲的并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根本没有发挥出你的优点。”
是的,导致一篇演说、一个人或一件艺术品失败的往往不是它本身存在的什么缺点。莎士比亚的剧作里,历史或地理的错误随处可见,狄更斯的小说更充满了过分感伤、煽情的段落。但是,又有谁会在乎这种缺陷?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依旧流芳千古,长盛不衰;它们的优点盖过了缺点,使得缺点变得微不足道。而我们结交朋友也是如此,我们喜爱朋友是因为他们的优点,对于缺点一般只会一笑置之,不会在乎。
要想有所进步和实现自我,就要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最好的一面,把缺点抛在脑后。我们必须纠正自己的错误,并迅速忘掉它们。
负罪感和自卑感是最要不得的心态。一旦我们陷入其中,我们便不可能尊重或喜欢自己,更不会欣赏别人拥有这种心态。如果我们真不幸陷入其中,我们所应做的只能是把过去埋葬,以便重新开始。
为了学会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出容纳自己缺点的肚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降低标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我们都明白没有人能永远达到最好,包括我们自己。强求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而要求自己完美根本就是愚蠢。
数年前,我加入一个组织,其中有位女士是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她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毫无瑕疵,但别人看来,她的工作大多却是失败的。比如,一个简单的报告,她都得细细推敲好几个小时才肯提交;发表演讲,她更是把题目反复解释,实际上却搞得听众很不耐烦;她家里从来不欢迎冒然探访的客人;举行宴会时,她连最小的细节都事先一一安排好。这位女士费尽了苦心,也的确做到了一种近乎机械式、冷酷的完美,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失去欢乐、自在和温情。这样的完美,实在让人感到无聊透顶。
不断要求自己完美是一种无情的自虐。由于无法忍受自己只不过跟别人一样好而已,苛求完美的人要超越别人,光芒四射,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这样的人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努力发挥自我,尽力把事情做好,而是摆在如何胜过别人,把自己高高放在傲视他人的完美的位置上。
当然,完美主义者也会像其他的人一样经常地遭受失败,但他无法容忍或超越自己的失败,结果只能变成痛恨自己,不喜欢自己。
不要对自己那么苛刻,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松一下自己,或自嘲一番,这是学会喜欢自己所需的一个条件。
我曾强调每天挤出一段独处的时间,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必要性。孤独对学习喜欢自己也是一个帮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家精神病学协会的董事巴蒂梅尔博士曾说:“以前的人习惯在晚上睡觉前反省一下当天的活动。现在,这仍不失为一个学习如何与他人或自己相处得更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难以忍受,实在无法奢望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呆在一起。福斯狄克说,无法忍受独处的人就如同“永远被风吹拂的池水,永远无法平静下来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通过学习跟自己独处,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心灵的停泊处、一个参考点、一个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林伯格在《来自大海的礼物》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与自己的内心相沟通时,才能与他人进行沟通。就我来说,孤独能让我找到我自己、我内在的心声。”
孤独能给我们一个较客观地审视生活的场景。“静下来,同时可以体会我就是上帝”是圣经诗篇中的忠告。这的确是个好的忠告,因为孤独对灵魂的好处就跟新鲜空气对身体的好处一样。
假如我们将自己的满足和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则无异于把重担添加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这一定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喜欢、尊重和欣赏自己,就像我们这样对待所爱的人一样。这么做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技能。

'BT2'三思而后行
那些只依着情绪、偏见或性急就不分事实地采取行动的冲动行为,实在是一种十分不成熟的表现,它和小孩子们“立马就要”的欲望十分相似。
“三思而后行”并非要我们陷入优柔寡断之中,而是警告我们不要凭一时的冲动,抛事实于不顾就采取仓促的行动。
“三思而后行”对于情绪易冲动的人来说,是一句应该牢记于心的格言。虽然从下定决心到决定行事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一部分,但做事之前必须要有谨慎、合理而周密的判断,以切实掌握有关决定性的一切因素。
这么做并非要我们陷入犹豫不决之中,而是告诉我们不要轻率地行动。
设想一下:如果医生不经确诊,便草率地决定施行紧急手术,其结果将是如何地不堪设想。的确,在这种时刻,直接采取行动自然非常重要,但也必须知道,行动的成或败却是基于先前正确的诊断。
这里有一个处理事情还算比较恰当的例子。
在墨西哥州阿尔布奎克,有一位考斯太太,几年前曾为如何妥善安置她生病的母亲和维持家中的开销而伤透脑筋,事情起因于一向给予她经济援助的叔叔打来电话,问她能否节省一些开销,或削减两个护士的薪水,因为他最近经济有点紧张。
对考斯太太而言,这并非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在电话里,她答应叔叔说考虑好就给他回电话,后来,她表达了对叔叔的感激,也表示愿意减轻他的负担。
“由于我善于在纸上思考问题,”考斯太太说道,“因此我拿出一大本活页纸来,将所有的收入列出一张表来,包括自己所有的有价证券收入和叔叔给的接济,然后列出所有支出。通过这些表,我发现母亲的衣食支出很少,但有一个支出庞大的大房子,加上两个女护士的薪水,还有税金、保险费等,支出数还真挺惊人。显然,这幢房子应该处理掉。”
“当时,我惟一的顾虑是,母亲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我不敢确定搬家对她来说是否妥当。更何况,她曾表示不愿离开那幢房子到别处去度过余生。对这一点,我有些顾虑,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因此,我去请教一位医生朋友,她建议我去找那个离我家很近,行程不过3分钟的一家私人疗养院的女主人。”
“这是个仁慈又能干的女人,她答应了我预算之内的费用来照顾我母亲。因此,我最后决定把母亲送到她开的疗养院去。”
“事实证明,我这么做还算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母亲一直不知道她已搬了家,住进了疗养院,她一直以为自己仍住在家里。我也能天天去看她而不必一周才去一次。母亲受到了更好的护理,叔叔的财务问题也解决了,我也十分欣慰。这个经验也告诉我,如果我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