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微软的梦工场 >

第27章

微软的梦工场-第27章

小说: 微软的梦工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之后,回到中国参与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沈向洋13岁进入南京工学院,之后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及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6月21日,沈向洋远赴世界屋脊拉萨,高举第78棒祥云火炬,完成了一次终身难忘的奥运火炬接力。   
技术篇   
在MSRA的办公区墙上,贴着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这句话诠释了MSRA这10年来成就的动力源泉——用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   
——摘自余鹏《让语言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           

第67节:面包记(1)         
面包记   
作者:童欣   
几天前,和几个同事一起去收拾实验室,在一个箱子的角落里,同事发现了一片切片面包。   
“你们可真过分,这都是什么年月的面包啊,怎么还留着”同事嘟囔着,准备把面包拎出来扔了。   
“别,这可是我们专门订做的假面包,公司财产!”我冲他嚷了一句。   
“嘿,还真是,你们做这个干什么啊?”同事拿着那片面包,把玩了起来。   
“当年做SIGGRAPH项目用的。”   
“SIGGRAPH?别骗我,面包跟SIGGRAPH有什么关系?”   
是啊,SIGGRAPH和这片面包有什么关系呢?事情要从2004年的秋天说起。     
(这块面包模型看上去像极了真实的面包)   
最美的面包   
2004年秋天,我和王嘉平、Steve Lin一起开始做一个SIGGRAPH项目,希望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纹理模型,从而可以让计算机绘制真实的面包、海绵、蛋糕等等这类有很多孔洞,表面凸凹不平的物体。虽然这类物体在真实世界随处可见,但是如何在计算机屏幕上把他们真实的展现出来,在当时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按照我们的思路,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捕捉真实世界里这类物体的外观,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得到我们提出的新纹理模型。项目开始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了,离Deadline还有三个月,时间不多,我们几个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一天傍晚,我和嘉平先去了附近的蓟门超市,对货架上的切片面包进行了认真的筛选。经过预选赛,复赛和决赛PK,在综合周围大妈评委的意见后,我们的选美比赛产生了最后的冠亚军:两袋切口平整的切片面包。回来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数据捕捉过程。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一是买来的面包上面孔洞或者太大,或者太小,捕捉下来的图像没有合适的细节,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二是捕捉的过程非常漫长,需要整整一夜,一片面包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干裂变形了。于是,这批剩下来的切片面包全都做了组里学生的夜宵。后面的几天里,我们又选了四五包不同的切片面包,有无糖的、玉米粉的、黄油的,希望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是还是没有满意的结果。不过学生们的夜宵倒是供应充足,甚至连早饭都有了。大家来了兴致,一见面就纷纷要求我们尽早开始捕捉蛋糕、还有西瓜的数据。因为按照我们现在这样的样品淘汰率,整个研究院的主食和水果就全解决了。   
这个,基本上,很难   
玩笑归玩笑,嘉平和我一边继续编程,改进设备,一边开始继续寻找合适的面包。讨论之后,我们决定改变策略,试试大个的面包。这样面包厚了,也许不容易干裂变形。但是哪里去找还没切片的大个面包呢?   
一天“线人”报告,家乐福超市里有个大面包房,可以现场制作很多种面包。我迫不及待地直奔那里,找到他们面包房的售货小姐,问她可不可以定制面包。小姐直接把他们的主厨师傅请出来,热心地问我要做什么面包。我愣愣地问他有没有方的,不容易变形的,孔洞不大不小且均匀的面包(不,不是砖头)。师傅看了我半天,确认我精神基本正常后,笑着告诉我说:“这个,基本上,很难。”然后开始给我论述面包孔洞与面包尺寸,糖盐比例,黄油比例,发酵时间的复杂函数关系。虽然听完有些失望,不过我还是不死心,我决定发挥MSRA的专长。终于在我滔滔不觉的KPMP 半个小时之后,师傅被拍晕了,决定亲自下厨,挑战自我,制作两只20厘米见方,坚固,孔洞均匀的非食用面包。   
第二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两只专用面包迎回了希格玛,连夜开始数据的捕捉。一切又有希望了。不幸的是,当我隔天早上来到实验室,熬了一夜的嘉平告诉我,试验失败了。大面包经过一夜,还是变形了。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案。   
从小津到陶然亭   
离SIGGRAPH的Deadline越来越近了,其他的项目都在飞速进展中,有的甚至有了漂亮的Demo。而我们的项目好像还是在原地踏步。虽然模型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但是真实材质的捕捉人仍然进展缓慢,卡在了面包数据的捕捉上。不变形的面包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我们头痛。倍感压力。因为这是超出我们专业知识的领域,大家真的感觉是无从下手。   
一天凌晨,我从希格玛回到家里。精神仍在亢奋中。虽然很累,但是仍然睡不着觉。于是将一张DVD扔进了碟机。我会在精神压力很大的时候用这个办法帮助自己放松入睡。碟是文德斯的记录片《寻找小津》。迷迷糊糊中,镜头从小津的墓地一转,来到了一个工厂。工厂里,一些工人正在为各个餐馆制作仿真的寿司,蔬菜,水果,每样都是栩栩如生。看着看着,我忽的一下清醒了。是啊,我们为什么不做一片这样的仿真面包呢?   
我不禁有些“柳暗花明”的狂喜。回到希格玛,忙了一个上午之后,我终于辗转找到了北京一家制作这些仿真食品的公司。第二天,当我走进这家隐藏在陶然亭一个胡同里只有一间房的公司时,看见他们的柜台里,赫然放着假的面包片。而里面的货架上,堆满了全聚德的盒子和一堆烤鸭。烤鸭全是仿真的,每只只有三厘米大。和师傅顺利地接上头,谈完做面包“项目”,我马上坐上出租车往回赶。那天的天格外的好,一路上,北京冬天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让我真有些幸福的感觉。   
两个星期后,我们得到了一片仿真面包。有了备用的数据,试验暂时可以继续进行了,大家松了一口气。但是讨论了一下,大家感觉仿真面包的数据毕竟不是来自真实的面包,说服力不强,而且看上去还是有差别。要做一篇合格的SIGGRAPH论文,就要摒除所有可能的漏洞,并让结果尽可能的完美。没有选择,我们必须捕捉一份来自真实面包的数据。时间紧迫,已是十二月底,大家再次感受到Deadline的压力。项目再次晴转多云。         

第68节:面包记(2)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我和嘉平再次讨论了以前试验的经验和教训,决定仍然选用切片面包。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也没闲着,继续在各个超市搜索,已经找到了一家切片面包,孔洞尺寸都比较适合,也很均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防止变形。嘉平开始设计了保湿的方案。在面包下垫上了毛巾。毛巾的另一端浸在水里。通过虹吸来保持水分。可惜,我们很快发现面包本身的虹吸不够。面包的上表面还是干了,经过一夜,还是会变形。看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反其道行之,尝试事先减少切片面包的水分并尽量保持切片形状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面包失水,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一天晚上,我忽然想起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她用微波炉制作干花,决定用微波炉试试。第一次试验以后,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再接再厉。终于,在一袋切片面包壮烈牺牲之后,在一个晚上我找到了最好的生产工艺:将面包放于平板上(面包加热会变软),两边衬上餐巾纸。放入微波炉,中火每次一分钟。取出换餐巾纸,保证水分能尽快吸掉。重复四到五次后,就可以得到干的但是不变形的面包片。   
于是,连续几个晚上,大家都能看到我小心的手捧编了号的面包片,在厨房的微波炉旁忙着“烹饪”。为了防止加工或候选的面包片被人吃了,我在厨房里一直盯着,直到过程完成,把面包片送到实验室里才离开。这样还不放心,我在每片的旁边写上:“试验样品,请勿食用”,防止拍摄数据的人饿了吃了他们。不过,大概是因为我们之前的废品早已经让大家吃腻了,结果根本没人碰这些面包一下!大家开玩笑说,看来我们的面包片和微软的软件一样,要到3。0版才能成功。   
转眼几周过去,我们赶在Deadline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提交了论文。值得庆贺的是,我们的一切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我们的论文成功的入选了2005年的SIGGRAPH。   
干面包还是鲜面包,这是个问题。   
那年八月,我和Steve Lin在SIGGRAPH上宣读了我们的这篇论文。论文宣读完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都很感兴趣,几个人提了一些技术问题。最后,这个Session的Chair走到麦克风前,问道:“你们的工作很出色,但是我看到你们的渲染结果,那个面包看上去有些干,看着像是干的面包,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是绘制或者建模的问题吗?”我听了,一边心里乐,一边佩服他的眼力。我走到台前,回答说:“你说的太对了,实际上,由于我们的数据捕捉需要十几个小时,所以,我们捕捉到的真的是一个干面包的数据”。场上的听众被我们的这一问一答逗乐了,大家不禁大笑,接着热烈鼓掌,感谢我们精彩的论文宣读。   
(通过算法,计算机自动绘制出来的面包)   
写在最后的几句话   
上面的一个小故事,是我在SIGGRAPH 2005的一点经历。这点经历,也许能够让大家看到在我们每篇论文背后,我们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认真与努力。就在这样一次次SIGGRAPH的努力中,在学习、挫折与汗水中,我也在慢慢的成长。不知不觉中,我在微软研究院已经工作了快十个年头。回想起这十年,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这里我圆了我做计算机图形研究的一个梦想。而且,我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有趣的人,并和很多人成了好朋友。和他们一起并肩工作的日子,已成为了我过去最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将来一起奋斗的日子,是令我期盼与兴奋的人生体验。   
作者介绍:   
童欣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研究项目负责人,研究兴趣主要为图形学算法,系统,表观造型等。他1999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同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曾经是伪小资真愤青,现在为准中年宅男。       

第69节:“木兰”妈妈(1)           
“木兰”妈妈   
作者:初敏   
“木兰”是我加入微软后带领几位年轻同事研发出来的双语文语转换系统(text…to…speech,简称TTS)。她不仅能将中文、英文文稿流畅的朗读出来,还能很好的处理混杂着很多英文单词、短语和句子的文稿。在研究院成立五周年的庆祝活动中,木兰名列‘十大’成果之一。我常常引以为豪。木兰凝聚了我多年的心血,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在我的孕育、抚养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改进。最终成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