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微软的梦工场 >

第2章

微软的梦工场-第2章

小说: 微软的梦工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履薄冰”,时刻保持危机,才能继续光大之感慨。显然,仅这两个“院训”是不够的,但是继续罗列“创新”、“笃行”之类的话又嫌落入俗套,这时我们的恶作剧心理又开始发作。Harry首先把他平常挂在嘴边的“纯朴”加上,这是他评论某人idea很平淡无奇或是思想很天真时的词语。他一说:“你真是太纯朴了!”,被评论的人就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在表扬还是在揶揄,于是大家在哈哈一笑中就过去了。出于我们这几天对对联落下的后遗症,我们还需要再加一个和“纯朴”能匹配的词。“厚道”虽然也是Harry的口头禅(“嗨!做人要厚~~~道!”),可惜和做研究好像没什么关系。好在我也玩过对联系统,曾输入过一些垃圾,看它会输出什么垃圾。朦胧记得它对的是“愚钝”,结果Harry对这个建议甚是赞赏,因为它秉承了前面锋芒内敛的要旨,而且做应用也的确需要有不追求技巧和蒙着头一条道跑到黑的精神。于是,三人笑嘻嘻地把“谦虚”、“谨慎”、“愚钝”、“纯朴” 来回念叨了几遍,都觉得很满意:研究院的“院训”就这么定下来了。意犹未尽之际,我建议:既然“MSRA”刚好也是四个字母,可否想四个对应的英文词语,使得英文“院训”的简拼刚好就是“MSRA”?“谦虚”很容易找到对应的英文词语:Modest。剩下的三个词我们搜肠刮肚鼓捣了半天也没找到,不过我们相信一定会有的。酒足饭饱,我们才施施然回去了。作为好事者,我后来查了一下金山词霸,还真的找到了另外三个英文词语:Scrupulous; Rockbound; Artless——都不是常用词,难怪我们三个诸葛亮在一起也想不出来。   
因此, MSRA还是我们的英文“院训”之简拼呢。虽然“愚钝”和“纯朴”是我们搞怪弄出来的,细想之下其中却是蕴含了做研究的深刻道理。尤其是做应用的,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原则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提出“愚钝”和“纯朴”作为“院训”又有什么不合适的呢?   
作者介绍:   
林宙辰,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研究员。他2000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在是北京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也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客座研究员和IEEE的高级会员。他的研究理念遵从Vladimir N。 Vapnik的名言“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平时喜出怪论,思想言谈经常荒诞不经。         

第4节:向盖茨作汇报(1)         
向盖茨作汇报   
作者:王坚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负责的研究组可能是向盖茨做工作报告次数最多的一个,大约有十次以上,其中也有与其他研究小组或产品部门一起。不过,这种机会并不是一种荣耀,每一次都是向盖茨和其他行政官学习和得到反馈的一个重要机会。盖茨带给我们的并不是表扬,很多时候是毫不客气的批评,以及对我们应该如何用更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和规划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反馈,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帮助。   
 今天,在回顾自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近10年的工作经历(包括前面半年作为访问学者),我感觉这些年就像是一个瞬间般从眼前滑过,或许是因为人在充实的时候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吧。不过,这个瞬间对于我来说,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精彩的片段,无论时间洪流的力量有多大,都难以冲刷掉这些值得我珍藏在心中的记忆。在这些记忆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向比尔?盖茨做工作汇报(大家称之为BillG Review)的经历。我所负责的有关研究工作有幸见证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BillG Review。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第一次工作汇报是在1999年10月,也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的第二个年头。当时我正与同事们着手研究院的一个跨各研究小组(包括用户界面、语音、自然语言和开发)的合作研究工作——新一代中文输入法的研究。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为了通过这个项目训练新加入研究院的员工。这一工作有幸成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次向盖茨汇报工作的内容。当我们演示到如何用垂直滚动窗口选择候选汉字时,盖茨露出了他特有的孩子般的笑,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微软董事会会议室见到这种盖茨特有的微笑。汇报中我发现盖茨对中文五笔输入法已有相当的认识,很让我意外。   
次年(2000年)三月,在微软研究院第一届技术节(TechFest)上,盖茨来到我的展台,饶有兴趣地仔细看了我们用相同的技术来改进日文输入法,不知是谁拍下了这一幕,也就有了我和盖茨的第一张合影。他在一次评审Office组的工作时,还专门向微软日本研发团队介绍了我们的工作情况。之后在日本的研发团队第一次访问研究院的时候,我也为此专门访问了日本的Chofu(微软日本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最终促成了研究院与日本的同事在相关项目上的合作。我们和在日本的同事至今还保持着合作关系,另有一项新技术很可能会出现在2008年下半年发布的日文产品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的研究组向他汇报的内容很快就变得丰富起来,其中包括了我们后来研究的几项重要技术,如数字墨水、数字万能笔,数字广告技术以及我们目前仍在进行的大规模数据处理等研究项目。几乎每一次向盖茨汇报后,都有一些让人难忘的事发生。   
我记得在一次数字墨水技术的汇报时,我们也邀请了当时正在筹建微软平板电脑部门的资深副总裁Alex Loeb一起参加。当我们演示如何对手写的文字和图形进行自动切分和处理时,盖茨看到了这一技术对用户的意义,马上转身问坐在身后的Alex Loeb能否在Tablet PC发布时采用这项技术。当他知道研究院和Alex Loeb的团队已开始讨论如何将该技术用在第一版的Tablet PC时,表现得非常高兴。当微软首次在全球发布Tablet PC时,Alex Lobe給全公司的员工发了邮件,专门感谢了Windows部门、Office部门和微软中国研究对Tablet PC研发的贡献。Alex Loeb也邀请我和她一起出席Tablet PC在中国的发布会,并由我专门介绍了相关技术。我最近读过香港一位大学教授有关在中国跨国企业研发的研究文章,他在文中就将数字墨水技术作为企业研究院的一个成功研究案例进行了分析。         

第5节:向盖茨作汇报(2)         
我们研究的数字笔是一支能够在纸面文档上进行修改,并将修改结果同步回归文档电子版的神奇之笔。开始时工作极其艰辛。当我在2000年第一次给盖茨看我们的数字笔设计时,他拿着那支既不能写字,也不能通电的所谓的“笔”,足足问了十分钟的问题。一年以后,我们又向盖茨做了一次汇报,展示了能在普通打印文稿上作标注和书写的数字笔。当看到我们把打印出的文稿揉成一团,展开后还能继续用数字笔书写时,盖茨又露出他特有的孩子般的笑容。会后,他写邮件给Office、hardware、Tablet PC等组,希望能一起探讨这一技术的长期前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健康领域。2004年5月,著名的MIT《技术评论》杂志将其称为“微软的魔笔”,并作为封面文章介绍。   
(王坚组发明出的Upen系列大家族)   
在盖茨的要求下,公司在美国新建了一个数字笔的产品部门,并在微软亚洲工程院建立了一个软件研发团队。由于市场的原因,数字笔还没有成为一个产品,但我们每次向盖茨汇报工作时,公司内部很多高层都会向我们提供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并与我们分享他们对于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这都让我们获益匪浅,我也学到了在任何地方都很难学到的东西。更多的人也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有时,我们也会从盖茨那里得到一些非正式的意见和反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帮助,对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四年前,我的研究小组专门为盖茨的思考周(Think Week)编写了一个软件,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帮助他快速阅读公司员工的数百篇技术文章并撰写点评,我们把它称为思想探索者(Thought Explorer)。该软件的核心思想与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挖掘相关。盖茨很喜欢这个软件,并把它推荐给微软其他高层使用,因为他知道更多人可以从中得到帮助。有一次,当他得知我和我的部分同事正好在美国总部时,特地抽出了半个小时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以及分享了他个人的体验,其中还谈到了能否把该软件让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   
与盖茨的这些讨论和相关的工作,让我看清楚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不过它的目标不只是指向人机交互,而是瞄准了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海量型数据处理。我们在数字广告平台的研究也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的一个美国同事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丝绸项目(SILK Project)。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有关的研究已对微软相关产品或产品开发产生了影响,例如有关SQM数据的大规模处理,微软的几十个产品都不同程度从我们的工作中受益,其中包括Office 2007的开发以及今年4月刚刚更新的微软拼音输入法。   
2007年的下半年,我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美国同事的电子邮件,他曾担任过一个部门的总经理,信中只有一句话“盖茨把你列为有关SQM问题必须拜见的人物”。十天以后与这位同事见面后才知道,那是盖茨和Ray Ozzie(雷?奥兹)一起评审一个产品部门的新产品,在谈到有关问题时盖茨特意指出应该与我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也是在收到这封邮件十天之后的2007年10月,我的研究小组向盖茨作了最后一次汇报,汇报的内容就是有关SQM数据的大规模处理。   
同样让人骄傲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央视国际在2008年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央视国际的汪文彬先生就是在美国访问了盖茨本人后,回到北京就和我认真地讨论筹建这个联合实验室。我们在大规模数据处理项目上的一些相关技术将帮助央视国际在互联网上播出2008北京奥运会的各项赛事,也算是了结了我藏在心里多年的奥运情结。   
有意思的是,盖茨与我们研究组的频繁接触,也引来了我在微软总部的朋友的“抱怨”,他们甚至带着羡慕的口气说:“我们虽在总部工作,却也没有这么多与盖茨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不仅仅是我负责的研究组,任何一个现在或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人对于盖茨的这些帮助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也称得上是研究院的一大先天优势。在这个环境中,不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接触到公司内部许许多多不同的人,并从他们那里得到超乎想象的支持和帮助。         

第6节:向盖茨作汇报(3)         
2008年6月,也就是微软公司2008财年即将迎来尾声的时刻,比尔?盖茨正式宣布退休。我们向盖茨做汇报也不得不划上一个句号,直接向这位曾经给予过我们最大帮助的业界巨人求教的机会也会变得非常少。6月27日,盖茨在微软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