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 >

第96章

中医内科学-第96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泳、打球、登山、打太极拳等。长期肥胖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临证备要】

1。病至后期可见阴虚阳亢。肥胖属于痰湿、气郁、血瘀者,常可化热,进而伤阴。胃腑郁热证也常伤阴。因此,病至后期可出现阴虚阳亢证,表现为体胖,情绪急躁,心烦易怒,食欲旺盛,头晕胸闷,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可用平肝潜阳之法,治以镇肝息风汤。

2。病证结合有助于提高疗效。研究表明,具有减肥作用的中药有何首乌、荷叶、茶叶、菟丝子、枸杞子、玉竹、地黄、山楂、莱菔子、栀子、防己、泽泻、赤小豆、薏苡仁、猪苓、茯苓、柴胡、菊花、茵陈、大黄、芦荟、女贞子、旱莲草、苍术、夏枯草、三棱、丹参、魔芋、决明子、番泻叶、冬瓜皮、车前子、芒硝、麻仁、昆布、海藻等,临证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

3。终身坚持非药物治疗。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治疗肥胖的根本,必须持之以恒,严格控制饮食,坚持天天运动。运动只有在配合饮食控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同步进行。

【医案举隅】

沈某,男,51岁。1990年12月就诊。

形伟体丰,体重逾90kg。体检时发现血脂极高,服西药降脂治疗效果欠佳。观其面色潮红,油光发亮,舌红苔垢厚,脉象弦滑且数,按之有力。血生化检验:三酰甘油18。8mmol/L。辨为痰湿瘀阻,久之恐有中风之虞。治宜涤痰活血化瘀之法,以三子养亲汤加味。药用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冬瓜子10g,皂角子6g,赤芍10g,丹参10g,茜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半月后复查,三酰甘油降为12。64mmol/L。继服前方加柴胡6g,川楝子6g,焦三仙各10g。1月后复查三酰甘油降为7。56mmol/L。嘱其坚持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以善其后。

编者按:赵绍琴教授根据患者形体肥胖、脉滑苔腻,断为痰湿瘀阻,借用治疗痰喘的三子养亲汤,加冬瓜子、皂角子名日五子涤痰汤,以涤痰消腻。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或配赤芍、丹参、茜草以活血化瘀,或配柴胡、黄芩、川楝子以泻肝热,或配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以疏调三焦,对于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彭建中,杨连柱编著。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6)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丹溪心法·中湿》:“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厚朴、芍药。”

《石室秘录·肥治法》:“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独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兼消其痰为得耳。然而气之补法,又不可纯补脾胃之土,而当兼补其命门之火,盖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气,气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

第八节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颇多。《素问·通评虚实论》将虚劳的定义概括为“精气夺则虚”。而《素问·玉机真藏论》描述了五脏精气被夺所致的“五虚死”。《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治疗虚证总则。《难经·十四难》创“五损”之说,并提出五脏虚损的治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倡虚劳病名,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还提出干血致虚,宜化瘀生新的治法,对后世启发很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用五劳、六极、七伤概括虚劳的病因。五劳指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金元以后,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长于用甘温补中法调理脾胃虚损。朱丹溪善用滋阴降火及泻火保阴之法,善从肝肾论治,重视调养精血。明·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他还创制了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剂,对肾脏虚损的治疗有所创新。明·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深刻的论述。清·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做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虚劳是中医内科学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病证。凡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说:“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表明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均可成为虚劳。

一、病因

1。禀赋薄弱。素质不强

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孕育不足,胎中失养,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先天不足,体质薄弱,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于久虚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

烦劳过度,因劳致虚,日久成损。尤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伤心神,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成劳。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阴阳亏损。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饥饱不调,食有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大病,邪气过盛,脏气损伤,耗伤气血阴阳,正气短时难以恢复,加之病后失于调养,每易发展成劳。久病迁延失治,日久不愈,病情传变日深,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或产后失于调理,正虚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由于诊断有误,或选用治法、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既延误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从而导致虚劳。

总之,幼年患虚劳者多以先天不足为主因,因虚而致病;成年以后患病,多为后天失养、劳伤过度、久病体虚成劳。

二、病机

虚劳虽有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的不同,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主要在五脏。由于虚损的病因不一,往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互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它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病变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主。因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五脏有相互资生和制约的整体关系,在病理情况下可以互为影响转化。故《难经》有“上损及下,下损及上”的论点。具体来说,因为虚劳的成因不一,损伤的脏器各有不同,相互之间的影响转化也因此而异,如《医宗金鉴》说:“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同时,当多脏同病时,由于病情不同,仍有主次之分,亦有始终仅见某一脏器病变,而不病及它脏者。

从阴阳气血的虚损与五脏病变的关系来看,虽然五脏各有阴阳气血,但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尚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五脏阴阳气血的损伤,也各有不同的重点。一般而言,气虚以肺、脾为主,但病重者每可影响心、肾;血虚以心、肝为主,并与脾之化源不足有关;阴虚以肾、肝、肺为主,涉及心、胃;阳虚以脾、肾为主,重者每易影响到心。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见形神衰败,身体赢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他病证中的虚证。

二、病证鉴别

1。虚劳与肺痨

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2。虚劳与其他疾病的虚证

虚劳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两者主要区别有二:①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一系列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一证的脾阳不振型,虽有脾阳亏虚的症状,但以水肿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②虚劳病程较长,程度更重,往往涉及多脏甚至整体。其他病证中的虚证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为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且病变脏器单一。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伴有脾胃亏虚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说:“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日气虚,日血虚,日阳虚,日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致多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2。辨有无兼夹病证

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辨证论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

(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