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 >

第87章

中医内科学-第87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凉血止血。

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3。脾不统血证

症状: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脾不统血的尿血。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养血止血。

气虚下陷而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4。肾气不固证

症状:久病尿血,血色淡红,或镜下血尿,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证机概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本方补肾固摄,适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尿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止血。

尿血较严重者,可酌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固涩止血;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角片、狗脊温补督脉。

(七)紫斑

血液瘀积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者。外感温毒所致者亦称为葡萄疫。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学入门·斑疹》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紫斑。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所出现的发斑,可参阅《温病学》有关内容。本节主要讨论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

内科杂病的紫斑,常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此外,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证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两方合用,清热凉血止血,并兼有化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斑,咳血,衄血,面赤,身热,舌绛等。

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赤芍、丹皮、栀子清营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大黄通腑泻热。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舒筋通络。

2。阴虚火旺证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代表方:茜根散加减。本方养阴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紫斑。

常用药:茜草根、黄芩、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或阿胶珠滋阴养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

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止血;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秦艽清退虚热。若表现肾阴亏虚而虚火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3。气不摄血证

症状:反复发生肌衄,以下肢多见,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气不摄血引起的紫斑。

常用药:生晒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止血消斑。

若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补益肾气。

上述各种证候的紫斑,兼有齿衄且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儿茶6g,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

【预后转归】

血证的预后转归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治,久病难疗。二是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证。三是伴有症状。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反之较轻。

【预防调护】

注意饮食有节,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博之品。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注意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若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

【临证备要】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见于其他病证的过程中。中医学对血证具有系统而有特色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治吐血三要法”与“治血四法”: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对吐血治法的新发展,并带有补偏救弊的性质。应根据病情辨证地对待行血…止血、补肝…伐肝、降气一降火这三对治法。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认为治疗血证时“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治法。止血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止、消、宁、补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2。注意辨证与辨病的互参。由于中医内科的血证至少包括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七个病证,西医学中也涉及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危重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宜辨证论治的同时,与辨病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3。鼻衄、尿血的用药特点。据临床观察,火热与瘀血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祛瘀凉血是常用的治法。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川牛膝、白茅根、仙鹤草等,可以起到引血归经、活血止血的作用。

近年来对尿血的病因病机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滋阴降火、养血止血,补脾固肾、益气摄血三法为治疗尿血重要治法。临床常用药白茅根、小蓟、石韦、琥珀等药,既有止血作用,又能利小便,可酌情选用。

4。大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吐血及便血)的现代治疗中,大黄、白及、云南白药、三七、地榆等药常被选用。尤其是大黄,其疗效确切,安全无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因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常作为首选药物。可用粉剂,每次3~59,每日4次,温水调服;或将大黄粉调成糊剂,冷藏,用量及次数同上。

5。患者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可归入便血治疗,而尿液显微镜下见红细胞或隐血者可归入尿血论治。

【医案举隅】病案一

王某,女,35岁,工人。

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10年来时常咳血。昨起略有咳嗽且痰中带血甚多,胸闷痛,上身热,大便干燥,苔薄,脉细弦而数。此为肝火犯肺,灼伤阳络,拟清肺平肝,和络止血,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

处方:桑白皮12g,地骨皮12g,仙鹤草30g,麦冬9g,侧柏叶9g,竹茹9g,枇杷叶12g,白茅根30g,制川军9g,黛蛤散15g,7剂。

二诊:服药后咳血已止,胸闷痛、身热均减,大便亦转润,苔、脉如前。再守原意,前方去竹茹,加郁金9g。7剂。

服后,病情大减,还须继续治疗一个时期,以防复发。

按:本案10年来反复咯血,肺阴已虚,气失清肃,素体肝火偏旺,阴虚火扰,灼伤肺络,烁液为痰,故常见咳痰带血,胸痛身热。方用泻白散清肺热,麦冬养肺阴,黛蛤散平肝火,佐以枇杷叶、竹茹润肺止咳化痰。因患者肺络损伤,此次咳血甚多,故方中又用仙鹤草、侧柏叶、白茅根、制大黄凉血止血。二诊时咳血虽止而胸闷、胸痛未除,故增郁金以解郁宽胸。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病案二

马某,男,37岁,农民。1978年4月19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出现鲜红色血尿,无尿痛感。1周前又随血尿排出紫黑色血丝一条,长约寸许,并有小血丝四五条。现在仍有尿血,右侧腰酸,脉缓弱,舌质红根部腻。阴虚火旺,络伤血溢,遂成尿血,治拟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用:知母6g,黄柏6g,生地12g,山药18g,女贞子12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车前子12g,怀牛膝9g,墨旱莲15g,白茅根30g,血余炭6g,5剂。

4月24日复诊:小溲转清,偶见黄色,脉缓,二尺略浮,舌红,苔薄根略腻。再从肾虚论治,嘱服原方5剂。

4月28日三诊:小溲清白,纳便正常,但仍略感腰酸,脉缓,左尺略虚浮,舌质偏红,根部略腻,当用丸剂巩固疗效。嘱患者每日自挖新鲜白茅根60g,煎汤送服六味地黄丸15g(分3次吞服)。

1978年9月中旬,与患者在轮船上相遇,喜告病愈后已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尿血未再出现。至1985年8月再次随访,患者自诉7年来尿血未再复发。

按:患者尿血而伴腰酸,舌红根腻,脉缓弱等症,故诊为肾阴亏损,虚火内扰,湿热未清,络伤血溢之证,方用知柏地黄丸滋阴补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