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 >

第5章

中医内科学-第5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药:四逆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治阳衰阴盛之病证。

药用附子、干姜、肉桂回阳救逆;红参、炙甘草、当归温养气血。

三、暑

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多发于夏季,故《素问·热论》云:“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液过度外泄,津伤气耗。

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暑多夹湿,由于盛暑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1。中暑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

每发生于盛暑之时,或高温作业环境。又称“中热”、“中喝”。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治法:清暑生津。

方药:人参白虎汤加减。本方清热益气护津,治阳明热盛,伤津耗气,高热,烦渴,多汗等症。

药用生石膏、知母清泄暑热;银花、连翘清暑透表;麦冬、芦根泄热生津。

如无汗,加薄荷、青蒿透热外达;兼见汗多,气短,脉虚,加人参益气生津;心烦心悸者,加益元散清暑安神;如伴见神昏谵妄、抽搐者,可加黄连、犀角(用水牛角代)清心营之热,加生地、玄参、麦冬清营热而护营阴,加石菖蒲、郁金清心开窍;如暑热伤正,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躁扰不安,神糊呓语,或脉细无力,至数不清者,此为气阴大伤,治当益气养阴,救逆固脱,可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汤加减。

2。暑热

症状:人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

病机:暑热亢盛,耗气伤津。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本方清热解暑,益气生津,治暑热耗伤津气。

药用西瓜翠衣、麦冬、石斛、竹叶、荷梗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甘草、粳米益胃和中。

热盛加生石膏辛寒泄热;低热不退者,可加入青蒿、白薇等清退虚热。

3。暑湿

症状: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黏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濡数。

病机:暑邪夹湿,郁于肌表。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解暑化湿,用于暑湿外感,肠胃不和,胸闷恶心,腹胀便溏者。

药用香薷、豆卷、荷叶清暑化湿;藿香、苏叶、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半夏、厚朴、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赤茯苓淡渗利湿。

若口甜黏甚者,加佩兰;身热不退,加青蒿清热透邪。

四、湿

湿为长夏(夏秋之交)主气。湿病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

湿为阴邪,黏滞而固着,不易速去,所以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阳不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证,症见面垢眵多,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

湿性趋下。湿邪致病与风性轻扬上浮有别,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为病,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但外湿伤人,又可与风邪相合,郁遏卫表,而致肢体酸重、肿痛。如湿毒浸淫肌肤,可出现多种皮肤病。

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互为因果。

1。湿困卫表

症状: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稀溏,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濡。

病机: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本方芳香宣表,化湿和中,用于感受暑湿,身困神倦,纳减脘胀等症。

药用藿香、蔻仁芳香化湿;杏仁、苡仁、猪苓、茯苓、厚朴、泽泻开宣气机,渗利水湿;半夏止呕;豆豉透表。

2。湿滞经络

症状: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屈伸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治法:祛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本方疏风祛湿通络,治痹痛以湿为主,关节酸痛重着者。

药用苡仁、苍术运脾利湿;羌活、防风、桂枝祛风胜湿而通络;木瓜、五加皮、晚蚕砂除湿活络。

腰背和下半身酸重疼痛,加独活、木防己祛风除湿。

3。湿毒浸淫

症状: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毒郁表,浸淫肌肤。治法:化湿解毒。

方药:二妙丸加味。本方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者。

药用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苡仁、土茯苓利湿解毒。

若为疥癣、疮毒等皮肤病者,又当加入地肤子、白鲜皮、苦参、黄连、忍冬藤等清解湿毒之品。

五、燥

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则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则为凉燥。

外感燥邪,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燥胜则干。”

1。温燥

症状: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咳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燥邪袭肺,肺津受伤。治法:清宣凉润。

方药:桑杏汤加减。本方清润宣肺,治燥热伤肺之感冒、咳嗽。

药用桑叶、杏仁、豆豉宣肺透邪;贝母化痰;栀子清热;沙参、天花粉、芦根、梨皮养阴保津。

若燥邪化火,伤及肺阴者,治当清肺润燥,可用清燥救肺汤。药用杏仁、桑叶、枇杷叶疏邪利肺止咳;石膏、麦冬清火生津;人参补益气阴;阿胶、麻仁滋阴润燥。

若为肠液干燥而大便干结者,可用鲜生地、鲜石斛、鲜首乌等以滋液润肠。

2。凉燥

症状: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病机:凉燥束表,肺气不利。治法: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方药:杏苏散加减。本方温散润燥,治凉燥咳嗽。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燥;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化痰止咳。

如恶寒重,可加葱白、淡豆豉解表;咳嗽痰多,或素有痰饮者,可加紫菀温润化痰;咳痰不多,可去半夏、茯苓。

六、火

外感之火由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火邪甚于温热,两者性质相似,所以有“温为热之渐,火乃热之极”的说法。而风、寒、暑、湿、燥入里皆可化火,称为“五气化火”,如四时感邪之春伤风、夏伤暑、长夏伤湿、秋伤燥、冬伤寒,蕴结不解,均可化火。

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表现为热证、实证,且最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状;火热太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咳血等。

火性躁动,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可见神昏谵妄、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可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失常症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火热炽盛

症状: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

病机:火毒壅盛,充斥三焦。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本方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火热邪毒炽盛之病证。

药用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生地、玄参滋阴凉血;丹皮、紫草、山栀清热凉血。

神昏,可用牛黄清心丸清热解毒,清心开窍;热甚动风,加羚羊角粉、钩藤清热息风;热甚动血者,加白茅根、紫珠、茜草清热凉血止血;如火热内闭而腑实便秘者,用牛黄清心丸配合调胃承气汤以清心开窍,通腑泄热。

【临证备要】

外感风邪的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但由于风邪往往兼夹其他外邪而致病,故应针对兼夹的病邪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属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者宜疏风清热,风湿者宜祛风除湿。临床还应注意寒热之间的转化兼夹。风寒侵表,久而化热,应转用疏风清热法;寒包热宜清解里热,散寒透表。卫气通于肺,治疗风邪感冒,配合使用桔梗、杏仁宣肺达表,可以提高疗效。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因寒邪伤及阳气,故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早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第二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这五种病理因素致病所表现的证候,与外感证候似是而实非,故予专节叙述。

【辨证论冶】

一、内风

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筋。肝病则风从内生,称为“肝风内动”。肝风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