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440章

唯一战胜国-第440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兰的私有化改革进行的速度还算可以,整个国家内部都开始分股份,分土地什么的。

而中国资本也随着波兰的改革进入了波兰,中国银行在波兰开张了。

中国资本进入波兰之后,并未急着去开宰,现在波兰还很穷,没什么利润。

不过中国却开始廉价购买波兰人民手上的土地以及工厂股份,不过主要购买的还是那些矿产资源。

那些矿产资源现在还很不值钱,因此中国资本可以以很低的价格购买下来。

如果波兰是一个像后世苏联解体时的情况,那么中华帝国此时就可以开宰了。

开宰手段很简单,先收购这些土地、工厂,然后银行开始发力,给其国内民众发放贷款,,让这些人把钱投入到股市中。

然后把资金抽掉,股市就开始狂跌了,那么其国民的钱就被套住了,接下来就是破产。

破产之后,一切值钱的东西都被银行给收走了。

同时可以通过操纵汇率的方式,让其货币大幅度的疯狂贬值,本来一个工厂要买100块,那么贬值后的100块就很少了。

不过波兰目前穷得很,没那个基础条件开宰。

等波兰富裕了,再开宰也不此,到时候建立了更完善的制度,宰杀过程更加简单。

俄国此时还在养呢

……

自《杭州协议》签订之后,世界局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虽然波兰出现问题,但中国确实已经不再向西扩张了。

尽管《杭州协议》签订后,英美苏被狠狠的阴了一把,但却是有苦说不出,协议还是要继续维持。

世界各国的关税,此时都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

中华帝国的轻工业出口随着美国的关税下调,出口额开始增长。

特别是中华帝国已经开始把一些利润薄的轻工业迁移到第三世界联盟的那些落后的成员国中,使得这些轻工业的对外出口竞争力大大增强。

此时中华帝国的成员国,总的来说也就是三种。

第一种就是一级成员国,这是给中华帝国挤奶的国家,目前也就是俄国和拉希德阿拉伯王国。

而像果敢王国和南洋共和国,这变相的属于中华帝国的版图,因此不算是挤奶,毕竟都在一家子里过日子。

二级成员国,则是那些比较落后的,但只允许中国资本进入的那种,则是给中华帝国轻工业当代工用的。

这种代工,中华帝国剥削大部分的利润,而关税的存在,使得这些国家的廉价轻工业产品不会流入到中国内部。

而这些代工国家,在中华帝国的操纵下,其出口税很低,也就再次增强了中国放到这些国家里的轻工业的出口竞争能力。

这样的代工,使得很多原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轻工业商品的竞争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毕竟那些落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实在很低。

而美国当前还没有采取这种代工模式,因为之前的世界的工业大国都是那些列强,那些列强的劳动力成本都差不多,那些落后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因此不需要代工。

这种代工有很大的好处,那就是首先给了中国轻工业在出口上的利润。

第二,虽然劳动力成本方面的钱被那些落后国家赚取了,但这些国家是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等于是中国的小弟,让小弟的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那是需要的。

他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中国随时可以进行开宰。

平时不宰的时候,中国又能将高端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从而牟利。

暹罗、交趾、朝鲜,这是当前中国的主要代工国家。

同时波兰未来也将承接一部分的代工任务,波兰在欧洲地区,陆路可以直接通往德国,南部可以通往地中海区域,向北是波罗的海,可以走海路将产品出口出去,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可以大大节省商品出口的运费。

而在飞机、汽车、电器等新兴领域,中国依旧占据着最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新兴领域商品的出口有着重大的意义,虽然相比内部的销量来说并不是太大,但却可以打压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从而使其他国家的战争潜力减少,而使自身的战争潜力增加。

这就是当前中华帝国所采取的策略,这种策略实际上美国目前已经有些意识到了,因此也如同中华帝国这样,专门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以扩大其生产规模。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则是十分激烈的,中华帝国在1922年的国际市场上,在新兴产业方面依旧是压制美国的。

但美国这方面的生产商在得到了大量的贷款,以及美国社会上很多民众都拿到了贷款之后,其市场变得很繁荣,从而这些厂商将大量的钱投入到了技术研究之中,力图在这方面追上中华帝国的脚步。

中华帝国和美国的差距实际上并不是太大,只是中华帝国先走了一步,因此占领了制高点,以美国的科技程度和工业体系来说,很多东西只要认真研究都是能够追赶得上的。

不过美国毕竟失去了制高点,因此要追赶中国的话,首先在较为高昂的技术研究费用上就收不回成本,顶多就是在某一技术出现后,将该技术攻克。但这些技术方面,中华帝国是要收取专利费的,因此也受制。

美国那些资本家的打算是,将大量的贷款放出,从而使内需猛增,造就一个十分繁荣的市场。

首先第一步赶上中华帝国在这些新兴产业上的脚步,第二步就是彻底超越中华帝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不过这显然是痴人说梦话,按照一般的规律,美国确实能够做到他们所计划的那样,但问题是夏钧的作弊太逆天了。

中华帝国的发展,本上就是不符合常规的。这种不符合,主要是技术性上的。

中华帝国有大量的先进生产力技术,这使得整个国家都在快速的发展着。

可以说,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先进的技术。

只要有需要的话,夏钧可以直接从兑换平台上购买这些技术。

不过一般情况下,很多技术都改为自己研究了,毕竟夏钧知道研究方向,因此研究速度非常快。

所以此时中华帝国在主要的军事技术上,拥有大量的技术储备,而在民用技术上,则储备的不是太多,但也不少。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当前中华帝国首先把科研放在了军事技术研发上,民用技术研发虽然也很多,但夏钧对很多民用技术实际上并不清楚,不能提供太准确的研究方向。

毕竟在民用的东西上,比较注重细节上的东西。

夏钧虽然是穿越者,但对很多东西只知道功能,但不知道这些功能该如何提升。

或者说夏钧只知道有这种东西,可以指导科研人员造出来,但造出来之后,其功能如何提升上去,那就是很细节化的东西了,具体的他无法提供太多的信息,不过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或者说,夏钧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这在当前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夏钧的想象力确实是很丰富的,毕竟很多东西别人都感觉不可能,但夏钧却比较肯定的说,这有可能。

科研,很多时候都是建立在不可能的基础上才研究出来的某事物的,所以对于科研来说,想象力比较重要。

不过在民用技术方面,首先可以用军用技术来推动,但推动能力有限,因为很多军用技术都是机密,所以西方人鼓吹的战争是科技发展动力的理论十分荒谬,这只是为西方人发动战争做庇护而已。

很多军用技术是无法应用到民用领域的,除非是不想封锁这些技术了。

所以在民用技术领域,夏钧一边靠民企自己研究,一边则靠兑换平台上购买。

而且这些技术由于是民用的,所以并不是太贵,对于夏钧来说并不算什么,只是为了推动科研产业发展,因此在不需要购买的时候他都不会去购买,而是选择研究手段。

不过当一个行业没有技术储备,而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又来势凶猛时,夏钧就会立即在兑换平台上购买该行业的先进技术,以做救急之用,免得丢了市场。

每年中华帝国都会对一些那些失去竞争力的行业进行统一罗列,甚至是每个季度都在做。

一旦某一行业失去了竞争优势,首先就是找原因,是什么方面的原因先找清楚了,是制度上就改革制度,是技术上的就改善技术,是管理上的就改善管理,技术夏钧有的是,领先几十年的都一大堆。

这种制度自华东政府成立以来就出现了,一直维持了近十年了,也是这十年的精细化的国家产业管理模式,使得中国的轻工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基本上各种轻工业都已经是技术领先于世界十年以上。

自杭州协议签订后,中国在外贸上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了,相比战后那一段时间来说,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

起码在第三世界成员国内部,中国就能获得不少出口,而在英美日等阵营,中华帝国的出口也开始增长了一些。

日本最近着手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此也降低了对中国商品的一些关税,事实上中国的商品多数都比美国的出口商品便宜,不仅是本质上的便宜,而且中国离日本更近,运费成本也更低,加上中华帝国的商船吨位大,多是新船,因此运费也耕地得多。

此时中华帝国的进口商品,主要也就是原材料,而且是进口大量的原材料,特别是在海路上。

由于中华帝国的商船吨位此时已经突破了一千三百万吨,而战后中华帝国的出口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中华帝国的加大了对原材料的进口,同时一部分商船开始到其他国家揽载。

一部分商船则开始跑近海运输,总之没有船是闲着的,这些远洋商船发挥出了最大的运力。

这些商船不仅运得快,而且装卸货物的速度也快,都是采用集装箱,而中国标准的集装箱码头此时已经普及到了世界各个主要国家,货物装卸速度一快,效率上去了,盈利也就上去了。

同时中华帝国重点发展南洋共和国的经济,南洋共和国不与中华帝国的大陆有所连接,因此运输主要靠海运,南洋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上去了,中华帝国就得有更多的商船来运输这些货物,因此可以带动造船业的发展。

而中华帝国的远洋贸易商船,跑得最频繁的地区则是澳大利亚,中华帝国每年要从那里进口大量的矿物,同时由于华人大量移民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经济与中华帝国关系紧密,因此与澳大利亚的商品进出口十分频繁。

当然,日本下调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并不能解决当前两国的紧张关系。

中华帝国已经完全看清楚了日本的面目,日本要想和中华帝国修好,那是没有可能的,除非日本无条件投降。

这些小国就是这样,中国强大的时候一副乖乖的模样,一旦中国陷入低谷,都一个个的跳出来吃中国的血肉。

四疆之内,六合之中,中华帝国已经不需要这样性质的藩国。

那些小国,中华帝国要他们永远不可能威胁到中国,这是历史的教训。

日本胆敢向天朝上国发出挑战,就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没有第二个选择。

此时中华帝国已经是把日本给半包围掉了,只有向东太平洋的方向没有中国的围堵,那里是美国的地盘。

中国海军此时不时在日本北海道海域大摇大摆的开过,然后将渔船带入该海域进行捕捞作业。

日本海军依旧是龟缩不出,生怕一个擦枪走火,中华帝国以此为借口向日本进行惩戒。

中华帝国内部此时也走向全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