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锦衣卫-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般情况下,即便是有敌来犯的话,他们的目标也应该是这些粮食和物资,而不会特意对这些几乎是手无寸铁地老百姓们赶尽杀绝的。
当然,更为符合鞑子们地一贯做事风格的做法是,将这只辎重营连人带物一起掠走。
“事情有些不大对头,可能会起刀兵。”几经犹豫,张知秋还是在老孙头晃动身躯靠近自己的那一刹那间,低声地在老头儿耳边说道。
不管怎么说,张知秋还没有这么坐视老孙头生死地那份腹黑……
PS:打滚要票中……
第十六章风起云涌(四)
2012…1…2217:59:17字数:3049
张知秋虽然决定在此刻向老孙头透漏一些“天机”,但是对于如何应对此事,却也还是心中无底。
从辎重营逃走——如果时机把握不是恰如其分的话,张知秋和老孙头最大的可能是被扣上“汉奸”和“通敌”的名分,在崇祯彻底完蛋前地这十几年内被整个大明通缉与追杀。
在深入一步地想,即便就是能够顺利地只身脱逃,置一营亲友、街坊地生死于不顾地自责,也将会把已然刚刚才经历过失子、失妻之痛地老孙头给摧垮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无奈的困局。
“你说什么?要打仗了!”出乎张知秋地意料,老孙头地反应却是异常地强烈,他不但是大声地喊了起来,并且手中地镶铁木锹也是直接地坠落于地。
从众人地日常言论和张知秋自己的观察中推断,大明朝其实并不是非常地缺铁,但却偏偏是要学着元朝般,对民间地民用铁器有所管制。
就比如说这镶铁木锹,就是在木质的木锹前端镶一截铁片,如此一来,这木锹为了吃力就不得不做的既厚且窄,基本也就比成人手掌稍宽那么一点,效率低下地让人发指。
当然,纯铁所制地锹头也不是没有,但一般多用于军中以及达官贵人所有,普通的老百姓曾一度是不允许自行购置的。
其实,类似地这种弊政,最初也还是因为在明朝立国之初各地治安纷乱所致,不过,谁也不会想到,这当初为了应急所搞的这么一个“急救章”,却竟然是会这么一直地延续了下来。
当然,类似这条禁令地大多不合理地条例,在这些年来早已经是废弛了,也就是还没有由官府正式行文宣布废除而已;但一些习惯倒是留存了下来,就比如说这个镶铁木锹,在一些贫苦家庭而言,也还是比较实用的。
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应对这种不便,一般都是用铁镐和宽大的木锨来做配合使用的,铁镐将土刨松之后,再用宽木锨将土铲走,在实际应用中也并不耽误太多地功夫。
老孙头地这句喊声,瞬间清空了四下方圆十米范围内地所有杂音,大家全都目瞪口呆地看着激动地浑身颤抖地老头子,在一息地沉寂之后,却是陡然间爆发了开来!
张知秋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孙头,一时间有些不明白他为什么竟然会有如此剧烈地反应,待看到老头子已然是直着眼睛陷入到了一种空灵地忘我境界之后,才忽然间恍然大悟起来。
老孙头唯一地幼子,正是在前不久死于乱军之中的,老孙头如今地这个病根,也是由此才落下的,不意自己地这一句话,却是让本已经几近痊愈地老头子立刻便旧病复发、前功尽弃了。
看着四下里一拥而上地众人,张知秋也唯有苦笑了:自己这可真算得上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了:此刻众人那或惊、或怒、或恐、或忧的眼神,无不齐齐地都在盯着自己!
“傻子,你可知道,在这军中造谣惑众,可是要被砍头示众的!”
众人中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根本就抄着手不干活的吴二楞,这小子眼见自己这些人无军丁值守,立刻便自觉自愿地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监工”的位置之上。
张知秋没有说话,只是冷冷地扫了一眼这个自己眼中一文不值地路人甲——甚至可能连“路人甲”都不如,充其量也就是个游戏中地NPC罢了!
类似地角色哪里都有——这是张知秋脑海中不经意冒出地念头,但他确实是没有为此生气,根本就不值得去理会。
不晓得自己原来是处于一个怎样紧张地环境中,但是在这里,张知秋却是由衷地感到了极度地放松,这是一个极其慢节奏的社会,就连吃饭都是一天只有两餐,可以慢慢地享受喝糊糊地快乐……
要说张知秋对这里有什么不满意的话,这生活条件太差无疑是最大、基本也是唯一的问题了,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差的让人难以忍受。
张知秋还是很清楚记得自己以前过的是怎样地生活的,而且他的潜意识也就是这么非常直接地“告诉”他的。
事实上,就张知秋印象中所知,在古代,即便是地主家通常也不过是一日两餐、饮食单调的,这当然还是与粮食地紧缺以及蔬菜地季节性有关,在古代可从来都没有“反季节蔬菜”这一说,都只能是看天吃菜的。
至于说肉类,在这个人都吃不好的时代,没有专用饲料地家禽基本上是与人争食的,就是地主家也不敢多养,是以那是真正地奢侈品,价格贵的让人不可思议。
在一阵沉寂之中,围拢而来地众人俱都是满脸惶然地盯着张知秋,好像他便有什么办法能够立刻拯大家于水火一般。
“张家小哥所言甚是,今日无风无雨,日未过午而扎营,且侦骑四出,正是有刀兵之兆呀——老夫一时却是未曾思虑及此,真是不如小哥远甚!”
这般拿腔作调说话的,在辎重营中张知秋尚且还只认得一个,就是那个已经读了三十多年书、却还没有脱去“童生”帽子地张秀才。
张秀才如今也才不过刚刚四十不到,在现代那是正当壮年地“青年英才”,但是在这古代,男人一到三十出头便可自称老夫了。
当然,如果张知秋能够证明自己地读书人身份,那张秀才地自称便会是“小生”或“学生”什么的了,这一点倒是会因人而异,是要看碟子下菜的。
张知秋就亲眼见到营中许多看起来恍如印象中五、六十岁山村老农模样之人,原来实际年龄也还不到四十,却竟然已是苍老如斯。
必须要指出的是,这并非只是个别现象,而是这个时代地一种常态,是以俗语中也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
相比而言,张秀才虽然自称“老夫”,但外表形态上却是与现代人的标准相差不大的,属于典型地“老白脸”,这应该是与其早年间地家境优渥是密切相关的。
居移气,养移体,每日里除了看书任事不管,自然是会养的白白嫩嫩,这也绝对是现代宅男们所最向往地米虫生活了。
“那我们要怎么办啊!”
吴二楞那充满威胁的话语被大家自动忽略,今天这种特殊的情况、再加上张秀才地“注脚”,让所有人都感到了恐慌,就连吴二楞地那两个跟班也不例外,他们只是普通的街头混混,而不是真正地亡命之徒。
“呵呵,大家不要慌,我们这可是三万多人呢,而且这里离边关还远,不会有什么大股地敌人渗透进来的!”
张知秋第一时间就将来敌定位为关外地异族,虽然如今是和蛮族在交战,但那些蒙古人趁火打劫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说国内地盗匪,且不说这是军资,单只这庞大地队伍就足以吓退任何地不轨想法了;况且此时袭击辎重营,那就是明目张胆地资敌行为了,绝对是要以“造反”论处的。
做贼、做匪,被抓了也比不过就是交代了自己地那百十多斤;但要是造反,在大明朝那可是要被夷灭九族的!
况且,张知秋也不认为,在承平日久地边关重地附近,竟然还会有一只可以威胁到数万人马地辎重营的土匪武装存在。
……………………………………坚决要冒泡地分割线…………………………………………
虽然是临时搭建,但依旧是中规中矩、威严肃穆地中军大营中,中军大帐周边地步卒虽然并不比素日里为多,但气氛却是明显地严肃起来,
先后几伙儿有意、无意中路过的平民都遭到了驱赶,一些腿脚慢的,甚至还挨了一些拳脚,这在素日里还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毕竟,这并非是正规地军营,说白了也只不过是一只临时拼凑起来地支前民夫队伍,他们甚至就连军户也都不是,自然也不能以军规的那一套来要求这些普通老百姓了。
当然,该约束地,还是必须要管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不是;至于说何时该管、何时该放,那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中军大帐里面,挨挨挤挤地站着二十几个人,除两个中军虞候之外,就是十几个百户、副百户了,这时也全都是脸色凝重地看着帅案后一脸阴沉地主将,忻州千户张建东。
张建东此刻,那当真的是心思千转,百感交集。
这次地辎重营前往大同,便算是山西地方对大同军镇地支援了,至于山西军镇要出兵,则是要等朝廷地旨意下达后才可。
不过,张建东到是相信,即便就是朝廷命令山西总兵出援,只怕是冲杀在前的也还是自己这样地“杂兵”。
从这个角度来说,带领这支辎重营,可是要比被直接地编入战备部队要幸运地多了:那样就完全是给他人做嫁衣的替死鬼啊……
PS:辞旧迎新,心想事成,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安康!
第十七章风起云涌(五)
2012…1…230:00:31字数:3126
在这山西地面上,张建东也算的上是不多几个能够在战场上拿得出手的悍将了,但与那些肥的流油地坐地虎、千户所地千户们不同,张建东所属却是属于募兵,素日里他也一直都是在为柴米油盐发愁的,与那些千户所地大地主们相比,那根本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大明卫军一直实行的都是以兵养兵地屯田制度,每个士卒都是分配有几十亩地来养家糊口的,但到中期以后,大批屯田已是被豪族、将校侵占、瓜分的差不了多少,千户、百户们成为最大的地主,而军户们则全家都沦为其佃农。
此次大同边关战事骤起,张建东砸锅卖铁地凑集了一大批银子,好不容易才给自己活动到了忻州这个虽然不大而且极其危险、但好歹尚算富庶地县城来作为自己地驻军之地。
事实上,如果不是紧邻忻州地定襄县被蛮族鞑子这么地屠戮一空后忻州已沦为前线战区,这种好事是怎么也不会落在无根无基地张建东头上的。
如今地情况,张建东所属虽然号称是一个满编地千户营,但缺额地三百多人姑且不论,就是在职地这些人头中,绝大多数却都是各级将佐地家人、亲戚,而且这些人中彼此也还都是沾亲带故的。
在今时地这只“忻州营”中,真正能够有战斗力的,除那两个满编地游骑兵总旗之外,也就是各个百户、副百户们各自的一些家丁可堪一战,但所有这些人一共加起来,满打满算也至多只有三百人!
这么一点点人马,面对任何但凡是敢于向这只辎重营出手的武装,无论对方是来自何方,都是只有被塞牙缝的份儿。
就在今日上午,营中派出去寻找今晚宿营地的游骑兵小队,却是意外地救到了一个背后中了一箭,已然是奄奄一息地农民!
这个人背后的伤势其实很轻,只要有个人将箭枝拔出、再给他止血包扎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此人在见到这些游骑兵的时候,身上的血却已经基本上是被放光了。
他是一路翻山越岭、抄小路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