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江东周郎 >

第145章

江东周郎-第145章

小说: 江东周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瑜当即令吕岱率着带来的侍卫帮助张纮和张昭二人收拾物品,然后对张纮说道:“子纲先生,瑜已在秣陵城内替你们二位买下了两处宅院,虽然不大,但颇为清净雅致,今日我便安排人手去将其打扫干净,添置些家具,再配几个佣人服侍你们。你们二位是不是在这里再休息休息,几日后我会派人过来接你们进城的。”

    张纮用手轻抚微微有些灰白的长须,笑道:“公瑾啊,你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在此我们先行谢过了。不过~~~既然答应了你,晚几日下山不如早几日下山,我们也可算是急脾气呢。哈哈。”

    周瑜回道:“也好。今日我们就一起下山吧,正好我有很多事情要向两位请教的。你们就先住在县衙内吧,待你们的宅院好了,再搬过去不迟。”

    说罢,周瑜便留下吕岱等人负责收拾张纮和张昭二人的物品,带回秣陵城。自己和孙邵、张纮、张昭便先行下山,骑马缓缓而去。

    在回城的路上,周瑜慢慢地将脑海里关于张纮和张昭的资料又过滤了一遍……

    张纮,自子纲,乃徐州广陵人士。早年到洛阳求学,钻研《易》、《尚书》、《韩诗》、《礼记》、《左氏春秋》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被推荐为茂才,而张纮并没有接受。据说在洛阳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说明此时张纮已经是声名遐迩了。

    但是随着局势的日益混乱,张纮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江东。

    在历史上,张纮被孙策说服,投奔于他。孙策死后,张纮又继续辅佐孙权,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臣。他有四大贡献:帮孙权出谋划策,明确了孙吴政权的发展方向;促成了曹魏和孙吴的暂时联盟,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协助孙权巩固政权;建议孙权建都秣陵。

    作为为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立下汗马功劳的两朝元老,居功不自傲,“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张纮时时提醒孙权,语重心长,同时不忘君臣之礼足显一代名士风范。

    建安十七年,张纮在还吴迎家的路上病故。临终之时,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纮反复告戒孙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信中的言语同名闻天下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闇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士。他早年十分好学,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同琅邪赵昱、东海王朗等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弱冠之时被州郡察举为孝廉,但是张昭并没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开讨论君王避讳的事情,并和当时的汝南主簿应劭展开笔墨之争,得到州里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由此名气大振。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还是不去,陶谦以为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就把张昭给抓了起来,幸好由于赵昱等人的极力营救,张昭才得以释放。但是直到张昭被孙策纳入麾下的十几年时间,张昭一直是隐身于山野之间,并没有在仕途方面进行发展。这和当时纷乱的局势及清流名士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昭的性格应该说已经基本定型。这就是:“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这种性格对于张昭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历史上张昭投奔孙策后,孙策委以重任,张昭如鱼得水,殚尽竭虑,为孙策迅速稳定江东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孙策死后,作为托孤的重臣,张昭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逐渐走了下坡路。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张昭在类似于赤壁之战等几个重大事件上判断失误,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最后张昭游离在东吴政权的核心层之外。

    张昭虽然在战略方面的水平欠佳,但是在其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把他用好,绝对是一个得力的重臣。

    午后,周瑜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秣陵城的外围,秣陵城那高大的城墙已经历历在目。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点击,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投票!谢谢!!!

    。xsw5200。 本书由网友转载于网络,请支持原创!

第一百八十九章 回师庐江(上)

    。xsw5200。 小说网5200欢迎广大书友前来阅读好看的书籍

    回到秣陵城里将张纮、张昭二人安顿好后,周瑜摆设酒宴为他们二人接风,周瑜靡下的众多文官武将都来参加了。。xsw5200。济济一堂的精英荟萃,让张纮和张昭咋舌不已,暗中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第二日,周瑜于府中正式拜张昭为长史、参议校尉,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均可参知民政、军政事务。这样,二人算是正式参加到了周瑜的决策圈子里了。

    张昭又向周瑜推荐了广陵人秦松,言秦松学富五车,且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做事兢兢业业,是执行具体事务的好帮手。周瑜大喜,即刻请张昭代为招揽。

    张昭随后便修书一封,周瑜令精武卫将此信安全送达广陵,此时秦松正辞官在家休养,他与张昭交情深厚,也十分佩服张昭的为人,看到信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安置好家小后,便起身来到了秣陵。

    周瑜与秦松一见如故,促膝夜谈了好几个晚上,从天文地理聊到了鸡毛蒜皮,从天下局势谈到了地方治理,然后拜秦松为丹阳郡丞,协助周尚处理丹阳郡的一应内政事务。而秦松果然不负所望,在郡丞的岗位上表现出色,处理起事务来井井有条,工作效率也是很高,成了周尚最为得力的助手。小说5200

    张纮同时向周瑜推荐了他的学生春谷人陈端,周瑜接见后,见陈端年轻有为、思想活跃、有一手的好书法,加之陈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非常适合做一个说客或是外交使节,周瑜便将他留在帐中听用。

    此刻,陈宫已被周瑜派回庐江主持庐江的军政,在丹阳郡,周瑜得到了孙邵、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人的大力协助,又有自庐江调过来的袁涣、张承、张范等人尽心尽力的做事,整个丹阳郡的内政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不出几个月,丹阳郡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景象,周边郡县的流民大量地涌入,都被安置到了荒芜的田地处进行屯田。

    丹阳既定,周瑜将目光又移动到了江东其余的四郡:九江、会稽、吴郡、豫章。据江东六郡,凭借长江天险,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周瑜的战略思想。而且自西汉以来,大量的北方人迁移到了江南,这块土地再也不是偏僻荒凉的代名词,而是逐渐地变得富庶繁华起来,整个江东六郡加起来就有近八百万人口,这可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历史上,孙策占据江东六郡后,奠定了东吴立国的基础,再加上之后攻打下来的荆州和交州,方立国为吴,与占据两川、汉中的刘备、占据中原及北方的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xsw5200。

    周瑜一边思索着,一边将目光停留在了鲁肃发来的书信上。

    在兵发丹阳之前,为了防范九江太守周昂自背后偷袭,周瑜特地留下了鲁肃统领以鲁庄庄丁为核心的东城营和潘璋的东郡营共六千人马,驻扎在枞阳和寻阳两地,监视九江人马的异动。

    在周瑜率领着自己的主力部队在丹阳奋战时,周昂终于坐不住了,尽管他对周瑜颇为忌惮,但也想趁机捞点油水,浑水摸鱼一番,便派自己的心腹大将李术领兵一万进犯枞阳。

    鲁肃与潘璋二人经过协商后,决定由鲁肃率东城营固守枞阳,与寻阳的潘璋互为犄角之势,攻此则彼袭敌粮道,攻彼则此袭敌粮道,以化解敌军的进攻。

    李术率兵猛攻枞阳,在鲁肃的顽强防守下,加上粮道屡屡被潘璋偷袭,粮草经常被劫,只好丢下一地的尸体,悻悻而归,落得个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的结局。

    鲁肃体谅周瑜,不想让他分心,影从而响了整个丹阳的战局,因此,在李术大兵离境后,鲁肃方修书一封,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且告诉周瑜,请周瑜放心,有他和潘璋在,庐江稳若磐石。

    鲁肃的书信送到周瑜手中时,秣陵城刚刚被攻下,刘繇逃窜豫章,吴景死于深山之中,周瑜正忙于派兵攻占那些尚未归顺的县城,安抚丹阳的民心,一时无暇北顾。好在有鲁肃这么个未来的大都督在,周瑜倒也颇为放心。

    出于谨慎的考虑,周瑜还是通知留守在舒县的刘骏和周道,速速扩大屯田兵的规模,且自屯田兵中征召三千人,给鲁肃的东城营、潘璋的东郡营、镇守西部县域的王越各增兵一千人。

    同时,周瑜还单独给王越修书一封,叮嘱他一定要小心谨慎,防备荆州人马的偷袭,那江夏太守黄祖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回想到这些,周瑜拿起鲁肃的书信又看了一遍,鲁肃在信中写道,自周瑜领兵攻占丹阳郡之火,九江太守周昂颇为惊惧,尽管他也有拥兵自重的野心,但是九江郡北面和东面都是徐州的地域,陶谦绝非善类。西面是袁术占据的南阳郡,袁术兵多将广,一直在周边扩大地盘。原豫州刺史孔柚被孙坚所驱赶,整个豫州除了汝南郡之外都落入了孙坚的手中,孔柚无奈,见无法独力抵抗孙坚,便将汝南郡献给了袁术,如今袁术占据了南阳、汝南这两个中原最大的郡,声威大震,正磨刀霍霍,想向九江郡动手呢。

    鲁肃还写道,从派出的斥候和细作探听到的消息来看,九江太守周昂害怕周瑜回师报复,隐隐有联合袁术之意,目前正与袁术在密切联络中。

    周瑜慢慢地在屋内踱步,他最为信任的陈宫不在身边,就只能独自拿主意了。思索良久之后,周瑜决定:回师庐江,进攻九江。

    于是,周瑜提笔给陈宫和鲁肃写信,在信中说明了回师庐江、进攻九江的必要性。

    首先,经过近两个月的强化治理,整个丹阳郡已经初步稳定,吴景已死,刘繇刚刚领着溃兵撤退到南昌,暂时无力发起反击,吴郡严白虎、会稽王朗都偷偷地派人带着礼物前来示好,想来他们也不敢大举进兵,根据精武卫传递来的消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内部的意见也不统一。目前唯一需要防备的就是历史上的山越暴乱,这个留一员大将领一支重兵进行震慑即可。山越之乱,重在安抚。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点击,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投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